-
1 # 商亮708
-
2 # 棒仔媽媽
首先,孩子和家長有隔閡,這當中主要責任肯定是家長。其次也應該由家長來緩解這種隔閡。
我們先來說說孩子為什麼會和家長有隔閡,主要有這幾種情況:
1,家長忙於工作,陪伴孩子時間很少。
身邊人的故事,男孩從小家境富裕,爸爸忙於打理生意,媽媽既要上班又要操持家中大小事務。回到家已經很累了,沒有心情和精力和男孩進行過多的溝通。
上初中後,男孩心裡開始有各種煩惱,也想訴說給父母聽。好不容易爸媽都在家,可是他竟然開不了口。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竟然不會和父母溝通了。
龍應臺說過: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只有10年。在孩子最依賴的十年裡,如果父母沒有用心教養和陪伴,一旦孩子長到青春期,出現了各種問題,父母很難再改變孩子,而且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2,當孩子主動和家長溝通時,得不到家長的信任和認可,家長沒有及時回覆。
很多家長無疑中忽略了孩子的需求,當孩子讓你陪他時,“等一下,我在忙”等話語,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迴應,久而久之,就不願再找家長了。
孩子向家長展示他的作品或是分享一件他認為有趣的事,家長沒有及時認可孩子,表情態度冷淡,也容易讓孩子“寒心”,一顆溫熱的心,漸漸變得不再有激情,對家長不再期待。
3,語言傷害
家長經常說一些打擊孩子,讓孩子消極的話,比如:
怎麼只考了89分
誰誰家的孩子得了什麼獎,你呢,整天就知道玩
別人怎麼不會丟東西,就你老丟東西
....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習得性無助“。孩子如果經常被家長的語言傷害,孩子心裡會預設再怎麼和家長溝通,也還是得到一陣批評或指責,得不到正面迴應的孩子漸漸就不再向家長開口了。
那麼,如何緩解孩子與家長之間的隔閡狀態呢?
1,和孩子做朋友吧。
當孩子心中有事,不一定會向父母傾訴,但卻很容易找朋友訴說。放下家長的身份,和孩子做朋友,走進他的內心,你才明白他的真實想法,你們的問題到底在哪裡。
2,和孩子保持有效的交流。
有意識的和孩子保持溝通交流的習慣,善於發現孩子的情緒。
可以是一家人吃飯的時候,聊一聊一天中各自遇到的開心的事,或是發生了什麼特別的事。這樣聊天,不僅可以瞭解孩子,也能讓孩子瞭解大人的生活狀態,從而可以和孩子建立平等互動的交流,拉近彼此的距離。
而不是隻知道問孩子,作業寫完了嗎,考了多少分等等。
也可以找一個安靜的環境,鼓勵孩子說出他的感受,真正有效的交流是從情感交流開始。
3,用心,高質量的陪伴。
現在的父母普遍都很忙,可以理解,也並不是說要時刻陪著孩子。而是再忙都要抽出一定的時間高質量的陪伴孩子,放下手機,陪孩子聊聊天,講故事,參加戶外活動等,孩子需要和父母有專屬的親子時光。
這些親子時光會成為孩子日後美好的回憶。
-
3 # WonotCry文千
對於這個事情究竟是誰的責任的時候我們已經如何學會換位思考?可是直到現在社會,大部分的我們不但沒有解決,反而使它增加。特別是像我們這們大的孩子,正值青春期,經常給父母帶來傷害,也使我們自己不愉快。可是,為什麼我們不願和父母談心呢?是因為我們往往覺得我們已經長大了,可以自己做一些事情了,但是在遇到問題時,卻才發現自己是那麼愚昧無知,才想到父母的話是多麼正確。
可是,曾經的人類並不懂自己對兒女的責任,以為是精靈的作用,後來,人類逐漸明白那並不是魔法,但對於自己是否有責任還是不太清楚,再近點時候,人們只重
視男孩,認為只有男生才有用,女生只能在家待著,或者賣為婢,為奴,為妓。這是對女生的嚴重歧視,直到現在還有一些封建的地方在歧視女生,對女生很不公
平。有的家庭對自己的兒子很好,處處寵著,而對女兒卻是又打又罵,讓我們受盡委屈。所以女生經常想和父母談心,但又怕父母不高興,讓自己與父母的心越來越
遠,中間的隔閡越來越大。
父母的責任到底是什麼?是養育?教育?放任?還是處處管制?孩子又想要父母做什麼?我在家裡雖是老大,但我是姐姐,所以我經常會比弟弟在一些方面受的待遇
不同,有時真的很傷心,但我相信我的父母不會那麼不顧我的感受,這是從生活中發現的.曾經的我很叛逆,很少聽父母的話,總覺得爸爸媽媽並不關心我,所以我
什麼事也不和他們說,成績也開始下滑,老師找我媽媽談話,我也不以為然.直到有一天,我生病了,發燒三十九度,夜裡難受極了,但我不想讓他們知道,但出呼
我的意料,媽媽來到我屋裡,她本來是想幫我蓋被子,但看到我不一樣,才知道我發燒,便不顧一切帶我去醫院.這時,我突然發現媽媽的頭髮白了很多,我才明白
以前多麼不懂事.媽媽一夜都守著我,不眠不休.越來越大了,我才發覺我以前有多不孝順,所以,自那以後,我經常和媽媽談心,雖然一開始有點不順利,但經過
我的努力,我們一家又恢復了歡笑.所以,所有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隔閡都是可以透過努力來改善的.
但是,大多孩子到了青春期多多少少都會有點叛逆,無論做什麼事總會跟父母“唱反調”。那家長如何面對叛逆期的孩子,這種情況家長應該怎麼辦?1、有耐心:由於工作壓力大,很多家長沒有花時間和心思去了解孩子的心理。一旦孩子在學校鬧事或者是不聽話,便會劈頭蓋臉的責罵他們,而不給他們辯解的機會。2、找優點,多鼓勵:任何一個青春期的孩子都希望得到家長的認可和鼓勵,這樣會給他們很大的動力。3、換位思考: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不會換位思考,可其實家長們也沒有做到換位思考。4 、注重隱私:在忙於生計的同時,家長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瞭解孩子,與孩子、孩子的老師多多溝通。但不要探聽孩子的隱私並且宣揚它。5、放下身段,多交流: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6、讓孩子親身體驗: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那麼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後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會“自食惡果”的滋味。透過自身的切實體驗,孩子將能深刻領悟到家長的教導有多麼正確和重要。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顯然易見,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鏡子,無論是什麼樣的問題出現那也是從日常生活中積累出來的,作為家長一定要找到自身問題出現在哪裡!從而自我改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