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血戰史1927

    在當時希特勒進攻蘇聯只是早或著晚,原因有多種因素。

    1940年8月底德國陸軍總參謀部第一軍需部長保盧斯制定完奧托計劃,同年12月改名為“巴巴羅薩計劃”。此時在大不列顛上空,英德兩國正在血拼,倫敦地面的高射炮仍然不停的轟鳴。德國空軍又一次受挫,加上之前的空戰,戈林的空軍損失慘重,為了減少飛機損失,德國空軍的進攻頻率下降,並且從白天改為晚上進攻。進攻英國的“海獅計劃”不得不推遲到明年春天。來年開春天氣轉好,德國空軍繼續對英國空襲,陸軍則開始秘密的調往蘇聯邊境。5月10日,德軍對英國最後一次大規模空襲結束。德國空軍主力轉戰蘇聯。6月22日,巴巴羅薩計劃正式實施。大不列顛上空空戰的失敗是德軍轉場的主要原因。

    讓我們回到二戰之前,德日意三國簽署《反共產國際協定》。希特勒是反蘇聯的,當時蘇聯的紅色潮流已經向西方蔓延,希特勒認為他應該負擔起反紅的的艱鉅任務。而且斯大林入侵芬蘭時暴露了他的野心,再加上斯大林在國際上的惡名,希特勒覺的斯大林早晚會進軍歐洲搶他的地盤。雖然跟斯大林共同瓜分了波蘭,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但是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互不信任的基礎上。

    巴巴羅薩計劃開始前,德國有不少高階軍官向希特勒進言,勸說停止進攻蘇聯,但是希特勒不聽。希特勒盲目自信,他認為他的德軍在西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強大的德軍機械化部隊會在三個月內滅掉蘇聯,介時可以為德華人民搶得更多的生存空間。一戰時期希特勒在西線只是個列兵,根本沒接觸過沙俄軍隊,所以他把將軍們的進言當做危言聳聽。

  • 2 # 長春123

    一是,德國和英國之間有一個英吉利海峽,而德國海軍卻並不是英國海軍的對手。更何況透過敦克爾克大撤退,英軍的有生力量回到了英國。

    一開始,希特勒希望用空軍的力量治服英國。但是透過倫敦空戰,他本人也感到這件事情希望實在太小。

    二是,蘇聯防守空虛。作為戰略家,希特勒非常清楚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的道理。可惜,雖然他能夠看到德軍可以在戰爭初期長趨直入蘇聯腹地,但是卻沒有真正看清蘇聯的戰爭潛力。

    三是,蘇聯和德國之間必有一戰。如果德國和美英在西線打得不可開交,斯大林一定會從波蘭殺進德國。而兩線作戰,歷來是兵家之大忌。

    基於以上原因,希特勒放棄英國,直接攻打了蘇聯。

  • 3 # 敬佩42707804

    德國軍隊在強悍,也有他致命的軟肋,那就是海軍,英國皇家海軍擁有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海軍,而加上英國在歐洲所處的地理位置,把規模不大的德國海軍牢牢封死在唯數不多的幾個海口,德國海軍所能做的,也就是打一打海上破襲戰。在這種情況下,動用陸軍去進攻英國,無疑是自尋死路,希特勒自己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為進攻英國而制定的海獅計劃,到最後也沒了下文,況在英國上空的空戰中,英華人所表現出的意志也讓德軍望而卻步。而東方的蘇聯則是另外一種情況,蘇聯對芬蘭,波羅的海諸國,尤其是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的吞併,讓德國感到了巨大的威脅,因為德國經濟和軍事的命脈石油有隨時被切斷的危險,因為羅馬尼亞的普洛耶什諦油田是德國的生命線,再加上德國和蘇聯一起瓜分波蘭,德國和蘇聯之間已沒有了緩衝地帶,而希特勒的種族優越和生存空間理論,以及兩國在意識形態上的巨大,讓希特勒下定決心,讓德軍揮師東線,殺向蘇聯,以消除心頭大患,這就是為什麼德軍在沒有進攻英國的情況轉而進攻蘇聯的原因。

  • 4 # 巴山夜雨涮鍋

    謝謝邀請。德軍並沒有“急急忙忙”進攻蘇聯。進攻蘇聯是希特勒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

    從時間線上,德國在1940年夏天打垮法國,秋天發動不列顛空戰進攻英國失敗後,直到1941年6月才正式向蘇聯進攻,前後差了半年多。事實上,現在反而有不少人認為希特勒動手晚了。如果不是在1941年春天被墨索里尼和南斯拉夫拖住腳步,早幾個月進攻蘇聯,說不定能趕在冬季來臨之前拿下莫斯科呢(我本人並不這樣認為)。

    德軍向東進攻的主要原因有三點。

    其一是攻佔英國遙遙無期。

    1940年的格局,德國已經佔領半個Continental。相對英國而言,德國的陸軍實力是絕對優勢,但英國則擁有廣大的海外殖民地和海軍。德軍無力強渡英吉利海峽,那麼舉世無敵的陸軍就沒有用武之地。為此,希特勒令戈林發動不列顛空戰。但空戰結果,德軍傷亡慘重,並未能擊破英軍的防空網,於是德國登陸的計劃也一直不可能執行。隨著英國廣大殖民地的資源調動,以及美國開始源源不斷支援英國,德國實際上已經不可能在短時間內佔領英國了。

    其二是蘇聯本身實力在不斷提高。

    30年代蘇聯遭遇了大饑荒,斯大林又發動全軍整肅,一大批優秀的將領和軍官被清除,蘇軍戰鬥力跌到低谷。但是整肅同時也強化了斯大林和蘇聯政府對軍隊的控制,統一了人心。可以說在這之後,蘇軍戰鬥力進入提升時期,每一個月都在增強。蘇聯具有當時歐洲第一的工業實力,生產飛機坦克的速度和補充軍力的速度都遠勝德國。換句話說,希特勒對蘇聯的進攻拖得越晚,蘇軍的實力越強,那麼雙方對比就越不利於德國。

    實際上,斯大林並不是等閒之輩。希特勒在30年代採用打個巴掌給個棗的手段,從英法那裡訛詐來不少利益。但在同樣野心勃勃的斯大林面前,希特勒的政治手段反而吃虧了。攻佔波蘭主要是德國在打仗,卻讓斯大林兵不血刃收復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波羅的海三國原本說好立陶宛歸德國,結果蘇聯獨吞。在東歐,斯大林也開始阻止希特勒擴張。對希特勒而言,如果不打垮蘇聯,不但自己的繼續擴張無從談起,而且一兩年之間,蘇聯準備完畢後,很可能以優勢兵力主動進攻德國。與其這樣,還不如趁著蘇聯不曾防備的機會,先下手為強呢。

    其三是希特勒認為英國堅持抵抗的靠山就是蘇聯。

    英華人的頑強抵抗激怒了希特勒。考慮到歷史上英國對Continental的干涉,總是扶持一支Continental強國力量來對抗Continental最強(如扶持法國對付哈布斯堡王朝,扶持普魯士對抗路易十五,扶持俄國對付拿破崙等),因此希特勒認為,英國之所以拒絕與德國和平,也是靠著蘇聯的力量。那麼反過來,如果能打垮蘇聯,則英國也會屈從。這當然是一個錯誤的觀點,因為英國實際上靠著美國的支援就足以跟德國消耗下去了。不過,希特勒較早意識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可能性,於是本著“打你們中任何一個都可以”的原則,在強渡英吉利海峽,與陷入俄羅斯一望無際荒原這兩種地獄級別難度中,選擇了後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安主場迎戰恆大的中超爭冠大戰,會踢出歐冠級別的味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