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585691732247

    博士講傳統古琴斫制技藝G153:古琴的傳統髹漆技藝研究之四

    5 塗抹灰胎

    灰胎是古琴髹漆中最厚的部分,灰胎的平整程度直接關係到最終琴面是否平整、無筅病,灰胎的厚薄和材料對琴聲和琴面的耐磨性、堅固性都有較大影響,《洞天清祿集》指出“木不成段,聲必不應。又為漆所礙,其窒塞可知”,《與古齋琴譜》指出“須塗漆灰,庶勝指按(不用漆灰按久木損)”、灰胎“太厚音蔽不亮”。塗抹灰胎強調先粗後細、多遍塗抹,灰層要均勻平整,灰胎厚度要根據材料軟硬程度和對琴聲的要求確定。

    塗抹方法。塗抹灰胎一般要五遍:第一遍用粗灰,灰料顆粒要粗、灰層要儘量薄;第二遍用中灰,灰層要厚且平,第一遍和第二遍灰構成灰胎的主體;第三遍用中灰或細灰,以平整琴面,灰層塗抹要平且勻;第四遍用細灰,以修整稜角;第五遍用細灰,以補平琴面。每遍灰胎塗抹後都要使灰漆完全乾燥(乾燥一月甚至更長時間),乾燥後都要用相應的磨料加水或加油磨平,粗灰用粗石磨、細灰用磚瓦磨。

    《琴苑要錄·琴書》:“五髹而灰足矣(五髹,五度也,二麄而三細),細磨令斷其癬也”,“第一度灰,要麄而薄,侯幹,畧用麄石磨去髙皺。第二度灰,宜均,侯幹,輕磨過。第三度灰,用細灰,要平更勻。第四度謂之補平,更用水瓦無沙者,可及一尺以來如鏡用之,若磨未平,即更以灰補之。兩側邊即用小瓦臨時以水磨就”;《太古遺音》和《楊祖雲琴制》的方法與《琴苑要錄·琴書》基本相同,只是要求第三遍灰後要加油磨;《僧居月琴制》[17]要求每遍灰後“可經一兩月,惟日久益佳,貴其堅硬也”;《洞天清祿集》:底灰要“薄如連紙,候極幹再上一次。麵灰用極細骨灰如薄連紙,止一上並一月方幹”;《琴苑心傳全編》的方法基本與《琴苑要錄·琴書》相同。

    《與古齋琴譜》的方法與《琴苑要錄·琴書》基本相同,但更為詳細:“凡塗漆灰,皆用牛角篦,批抹致有厚薄之偏,難令一統平勻,予構思用刷,則得平勻,洵為良法”,“用豬鬃扁刷,豪長四五分者,沾漆灰塗遍琴面底上,約厚一分半。又以從橫斜三法(或直刷,或橫刷,或斜刷),反覆周遍刷勻,使無偏薄偏厚之病為善。漆灰刷好,待其乾透(幹後三五日),先以琴面朝天,置於長矮案上(案如琴之長闊各加三五寸,高則二尺為率,優於順手推磨,易於用力,琴置案上,須平穩不可動搖)。用長條平面石,以右手覆掌對石腰中執之,隨手一直推去,順其自然,毋庸著力,磨須用水(無水乾磨難平且澀,宜常用水),隨磨隨以布拭看,遍面要磨勻,但不可久磨一處(久磨一處,恐致低陷偏薄),蓋由琴面之中磨及左右,乃自尾起一直推至一暉止,逐行(七陽韻)周復磨之,以無(先支)音,平直勻整為妙。一暉至嶽內際一節,另起照法磨好。須隨時安弦,按彈試之,各弦上下之間,如猶有筅音,再以長石,一直推磨,漸漸可令一路平直,筅病自然盡除,切勿以短石專磨筅處,則有顧此失彼之弊(此處磨好,彼處犯筅),惟宜長石直推為善法也。琴面固以各弦上下間,俱無筅病為妙。然而周面上下又須一統勻整(一統勻整者,退光後見之豪無陷光處),庶為功成盡善。琴底漆灰,推磨亦然,惟免較無筅音,為易事耳”。

    關於灰胎的厚度,文獻中記載較少,《洞天清祿集》提到底灰和麵灰的厚度要薄如連紙,從實物來看灰胎厚的超過2毫米、薄的不足1毫米。灰胎太薄就不夠堅固、不耐磨,則彈奏日久就會傷及琴面;灰胎太厚又會影響古琴的發聲,“漆灰太厚時,會影響振動,聲音多細緊”[18]。所以灰胎的厚度一般是根據材料和對古琴聲音的要求確定,“漆胎的厚薄及其所選用的原料, 關係著琴面承受壓力的程度和耐磨擦的問題, 對於琴音的清潤堅脆, 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還關係著一張琴能否經久不壞、流傳千載的問題”[19]。

    漆灰製備。漆灰的材料,漆用生漆;灰以鹿角灰最好、用的最多,也有用瓦灰和八寶灰的,鹿角灰中有夾雜銅屑、綠松石等其它材料的。唐代都用鹿角灰胎,宋代以後才開始用瓦灰和八寶灰[20],明清時期瓦灰胎較多。《太古遺音》:“鹿角灰為上,牛骨灰次之,或雜以銅鍮等屑尤妙”;《洞天清祿集》:“底灰必雜以金銅細屑或磁器屑”;《琴苑心傳全編》:“漆灰用鹿角灰或牛骨灰,加豆粉、無名異末少許,雜以銅鍮等屑,或絕細磁末亦妙”;《與古齋琴譜》:“灰乃鹿角霜(鹿角已經熬過膏者),研細飛澄如麥粉,調入濾淨真生漆,攪水拌勻如漿糊(調如漿糊方可用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感覺不談戀愛毛事沒有,一談就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