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海愛育兒
-
2 # 菜鳥行走江湖
嚴師出高徒。此句是古代傳下耒的教育理念,孟子說:“天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能”
這就是“嚴師出高徒”的核心理念。子不教不成材,子不教父之過。一日為師 終身為父。教師要像對待自己小孩一樣的對待學生,嚴格要求。嚴格管理,初起人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受益一生。所以這個“高徒”不是單指一個方面,既指某項技能傳承方面的,也指學術、做事、做人方面的,是一個多方面高度概括的述語
戒尺之下出高徒,棍捧底下出孝子。這是舊時最常用的教人之法,突出了一個“嚴”字,學知求藝練技不嚴是不行的。嚴管出人才,松教誤一生
。無論教子還是收徒傳藝,都要嚴為首。有人以為今不適用了,以說理為主,不打不嚴了,結果很不如人願,感覺還是嚴一點好,有獎也要有懲,只獎不懲,只贊不責也是不妥的,必要時還得有責有懲,獎懲結合才是。
戒尺之下出高徒。學藝求知來不得半點虛假不認真。師傅收徒弟就要嚴格。木工師徒有許多工具,直尺曲尺少不了。師傅收徒都會立規矩訂有戒律,違之必嚴懲不手軟。所以師徒有戒尺,老師有教鞭,有違規犯律的,必嚴以待之。
木工師傅見徒犯錯,常會以尺子打之。古人認為只有從嚴教導管理,才會有高徒出現,筍高竹,不嚴是不行的,所以說戒尺之下出高徒。求知學藝,不勤不用心不精專,行麼?必須要嚴,要有獎有懲,不可遷就隨便。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成器,不懲不成才。現在有人主張人性化,不準打罵,以理服人,這沒有不對,但不可放縱,好者獎,但不好者,同樣要懲罰才是,一概不打罵也是不妥的。
現在許多人認為兒女不夠孝順,甚至叛逆了,思其根源,就是太嬌縱溺愛了,沒有必要的嚴懲教育。棍棒底下出孝子,戒尺之下出高徒是有道理的,並不過時,在教育人時,不單可贊可獎,更必要有懲有罰,有必要的“打”幾下。無規矩不成方圓。教人育人,單以理以獎教之不可,還要懲之罰之,必要的還可打罵。一度嬌慣溺愛,讓其任性,不是在育人教人,實則在害人。這一點,許多人不明白。所以,我認為這話時下還有用,不過時,必要時還可仿效而做之。只是凡事有度,適可而是。
-
3 # 弱水三千3003
嚴師出高徒,嚴父出孝子,這是一句整句,但是這句話出自什麼人歷史上沒有很詳細的解釋,大多數人認為出自春秋時期,至於是誰說的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這裡我們不去深究,但是這句話的意思簡單明瞭,就是說只有嚴格的老師才會教出技藝高超的徒弟或者(學生),反觀我們現在的社會,這真是一種諷刺,學生就像熊貓一樣,罵不得,打不得,說不得,稍微嚴厲一些家長們就投訴,在這樣的環境下即是老師想認真嚴厲的教學生那家長同意嗎?所以家長們每次都抱怨老師們沒有努力教學生,沒有認真教學生,試問一下家長們你們真的願意老師們嚴厲的對待你們的孩子嗎?當然有些家長們會說這個老師不好,那個老師不好(不否認在教師中有那麼一兩個害群之馬,多數是好老師),這主要是因為家長對老師的不認同,所以在這裡只能說教育不只是學校單方面的事,也要家長們共同配合,出現問題的時候希望家長和老師們共同商量配合,這樣不只是對孩子也益同時也可以改善家長和老師之間誤會為孩子和諧教育和健康的成長有著非常大的好處
回覆列表
這句話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子說的。韓非子的原話是“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聖君之下”,經過歷史不斷傳承演變就成了這句“棍棒底下出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