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成雲社初心
-
2 # 漫畫校園
這明顯是貨比三家的心理,以我二十多年的擺地攤經驗告訴你,遇到這種顧客,你要小心應付。
這些都是潛在客戶,他們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好,學業寫得好。另一方面又怕別人家的孩子比自家的孩子學習好,作業寫得好。
當年我在麻省理工學院讀心理學博士的時候,發現當地人也是這樣的一種心態。然後我就做了三年的社會調查研究,我的博士論文的題目就是《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喜歡拿自己孩子與他人做比較,這是什麼心理》。
經過我在國外長達四年的調查研究發現,外華人的這種心理和國內是不一樣的。
外華人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是,喜歡拿自己孩子與別人做比較是有歷史淵源的。大家都知道,到現在為止,只有中華民族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而其他國家的文化傳承都出現了斷層,他們沒有很好的社會道德及良好的民風傳承。
我在當地檢查發展,他們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做比較純粹是因為他們盲目的攀比心理和強烈的嫉妒心裡。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績好,作業寫得好。另一方面又不一樣別人的孩子學習好。
這種現象在當地已經是一種普遍的現象,每個人都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他們都覺得這樣做很正常,一點心理自則都沒有。
而偉大的中華民族卻和這些蠻夷之地的人悄悄相反。總所周知,中華民族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
在這9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一群龍的傳人。他們勤勞,他們勇敢,他們善良,他們誠信,他們忠義,他們崇禮,他們男的帥女的美。。。哎呀,我九天九夜也說不完他們所具有的優秀品質的萬分之一。
我作為一名光榮的華人,我在國內讀教育學博士的時候,就曾經研究過勤勞勇敢善良的中國人民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
經過我十多年的觀察,以及近十年的社會調查(我本科,碩士,博士都是教育學)。又查閱了大量的文獻,最終我發現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的善良的人們也有類似的行為習慣。
但是又和外國的哪些人有著本質的區別,中國人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喜歡拿別人的孩子做比較是因為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我們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
我們互幫互助,我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好好學習的時候,也希望別人家的孩子能夠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我們中華民族就是要互幫互助,我們中華民族就是要共同進步。
我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時候,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其實是在比較兩家的孩子成績有沒有一個高,一個低?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就會義務為學習差的孩子補習功課,反過來也是一樣的。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中華民族這麼優秀的原因之一!
-
3 # 心理治療師萬勇
表象是攀比,家長教育方法欠缺,潛意識深處是預期對家族生存繁衍的無力無奈的迷茫和恐懼感。
有此行為的家長對自己孩子的該年齡段綜合能力優劣之處其實是並不細緻瞭解的。也不瞭解人的成長是需要從出生到成年近二十餘年整體科學教育的。實際上是一直要到孩子完全性各方面獨立才停止,那時家長估計五十歲左右了。
如果是門門功課都是九十分以上,那就不會出現這類狀況了,有這種行為的家庭孩子成績可能都不太好。這類孩子在學習和日常生活過程中往往是有以下各種“欠缺”比如:多動,拖延,封閉,理解緩慢,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從家長方面來說,現代人節奏快,時間緊湊講求效率,不喜浪費。在自身努力適應的境況下存在一些隱蔽性的焦慮暴躁情緒正在尋找“突破口”,家庭中處於弱勢地位的基本都是“不聽話”的孩子,自然就水往低處流淌了。
從生物學來說,同齡孩子的大腦神經系統發育程度多少有些不同,記憶中樞多幾個神經元,或少了幾個,也或者前額葉褶皺面積大一點點等,對於實際認知學習效果那區別也是較大的。就拿體型相比,個子大的孩子體能強,小個孩子肌肉本來就少,持續運動中的消耗即使有差異,也肯定會表現出能量欠缺。參考歷史上一些飢渴實驗中,胖人總比瘦人有耐力。這就說明大腦神經元起主要作用。
遺傳因素除外,有些孩子由於受到錯誤的飲食養育,或者吃垃圾食品較多,居住以及活動區域環境汙染,微量元素欠缺等使發育營養不良,神經系統處於枯竭阻滯狀態,神經遞質無法傳導,也使記憶力不好。由於兒童的注意力本來就不能持久,在其注意力集中時間段如果不能迅速記憶完成,過了這時間段就會使他們出現厭倦和挫敗感,每個孩子專注力的時間長短是不同的。
其他方面有家庭關係的非和諧因素導致的兒童被疏離認知侷限和恐懼感,使生存擔憂大於學習。還有一種醫學判斷是體內菌群的喜好影響,與隱蔽性極高的疾病有關,這裡不多說。
-
4 # 薄期
雖然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但沒有比較也不知好壞!
當然,做家長的也得知道自己家的孩子是什麼水平,怎麼知道?別人家的孩子就是個客觀標準了!
別人家的孩子好了,可以做個榜樣;別人家的孩子差了,可以做個提醒!
不過,比較歸比較,奉勸各位家長要把握好心態,不要失去了“理智”!
過度的比較會讓自己亂了分寸,沒有了自己的原則。自己孩子表現好了容易“得意忘形”,表現差了容易急躁焦慮。
過度的比較也會給孩子帶來過多的壓力。特別是別人家的孩子優秀的時候,自己孩子容易被壓的喘不過氣來。這樣不僅沒有了榜樣的作用,反而容易把孩子壓垮!
不管怎樣,別人家的孩子畢竟是別人的,做個例子、參考是可以的,千萬別忘了自己家的孩子才是自己的!
-
5 # 賀婉禮
每個孩子就象每片樹葉一樣都不同、怎麼拿同一尺子去比!孩子就要做他自己,而不是父母所期待的樣子!這種父母不僅會害了孩子、最後,往往事與願違!
-
6 # 糖寶小甜心
這是一種攀比心理。
這樣長此以往下去,會使自己的小孩兒顯得有一些自卑,會覺得家長認為自己沒有別的孩子聰明伶俐。
平時家長對小孩兒應該進行鼓勵式的教育,逐漸培養,這樣會事半功倍的,小孩兒也會對自己越來越有信心
-
7 # 每日農省
也不是攀比心理,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可以這樣學習好,媽媽們也曾耐心的去指引,可能孩子聽在心理覺的挺煩的,媽媽的話可能就不由自主的說重了,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很優秀,越優秀的家長孩子也會越優秀,所以我們從改變自己開始吧
-
8 # 江南漁夫
不能一概而論吧。
首先榜樣的力量有沒有用,應該不應該樹立榜樣?當然應該,要不然課本里也不會有這麼多人物事蹟讓學生學習了。課本里有榜樣,生活中同樣可以有榜樣,所以拿別的孩子來教育自己的孩子是可以的。
但問題來了,每個孩子都是個性化的,事實上每個家庭也是個性化的,無論從物質上還是天賦上都不能簡單的橫向比較,否則難免有功利之嫌疑。最常見的錯誤做法是直接拿人家的結果說事,比如誰誰能考一百分,你怎麼只靠八十幾?我的岳父一直執著於讓我小孩學鋼琴,即使小孩表示不是很有興趣也很堅持,有一次岳父說出了心裡話。原來他幾個親戚家的小孩都考出了鋼琴十級,於是他覺得我小孩也應該考出鋼琴十級。當時我聽了就覺得大大的不妥,且不說鋼琴十級沒人規定必須考出,那我家小孩小學三年級就考了跆拳道藍帶,人家的小孩有嗎?所以不能簡單的比較吧。
那可以比較的是什麼呢?我個人覺得是人品是精神是素養。比如別人的小孩能自覺的安排好自己的時間,能懂禮貌,能勇敢承認錯誤,能坦然面對失敗,這些都可以拿來教育自己的小孩。課本上的榜樣又何嘗不是讓人學習其精神而不是具體的事蹟呢?難道學王二小放牛嗎?學司馬光拿石頭砸缸嗎?學華盛頓拿斧頭砍樹嗎?
還有,教育的態度要注意,要循循善誘,而不是責備的語氣。孩子成長過程中有好幾個叛逆期,不注意教育方式的話很可能誘發其逆反心理,適得其反。
-
9 # 側身天地我蹉跎
有這種心態的父母,佔了絕大多數。但這種心態,絕對是傷害孩子的一把無形劍!中國絕大多數的父母,在對待教育子女這個問題上,常常是缺乏理智和耐心。粗暴武斷,強加意志。不顧及孩子的感受,不瞭解孩子心靈思想。人的一生,在接受教育方面,有幾個最佳的時段。剛形成意識時,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模擬的榜樣。當進入學齡期後,孩子們已具備了相當的辨別能力。但這個階段,孩子的審辨還相當地不成熟。這就需要老師和父母進行正確的引導,給孩子進行理智的開發和善意的校正。當孩子進入成年人之後,他們就自已具備了辨別是非的能力。在這裡我著重與大家來討論一下學齡期兒童的教育問題。
學齡期兒童是人生教育的最重要時期,同時也是人生接受教育的最脆弱時期。做為父母雙親,望子成龍的願望,是每個父母的普遍心態,也是人類發展的人之常情。有這個心態,大家也都能接受和理解。但教育孩子,絕對不只是簡單粗暴的干涉。教育孩子絕對是一門藝術,是一種因勢利導藝術手段。實踐證明,拿自己孩子的缺點,去比別人孩子的長處,是摧毀孩子自尊心的最大毒藥。使孩子不但失去了進取的動力,而且對父母產生了怨恨從而失去了信任和親情。孩子感到父母親看不起自己,孩子從父母那裡找不到自信。聰明的父母,總是會抓住一切機會,去引導孩子鼓勵孩子。在成績不理想的時候,會用信任的眼光看著孩子,並說道:這次沒發揮好,下次努力趕上,相信你會成功的。讓孩子在父母這裡增長信心,同時感覺那有一種暖暖的壓力。讓他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努力的願望,不讓父母失望,自己自覺地去努力學習。請記住,鼓勵孩子,永遠比打擊孩子,效果不知要強了多少倍!可有的父母,卻總是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缺乏耐心。恨鐵不成鋼的暴燥心情,往往使你的智商降低為零。我奉勸那些正在苦惱著的父母們:
教育孩子需三思,
方法不當害兒女。
急功近利難達願,
望子成龍要耐心。
-
10 # 李一博士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後,可以看到成績,就能體會喜悅,從而增加動機。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去比。這是很多中國家長在教育孩子上經常出現的方式。家長的目的是想刺激孩子奮發圖強,超越別人,取得驕人的成績。但家長往往忽略了一點。那就是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這種往往不能讓孩子奮起直追,反而很容易認孩子失去信心造成自卑。因為孩子體會不到成就感。卻總感到自己不如別人。我在教學和諮詢中接觸到很多這樣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再好那也是別人家的,和你沒什麼太多的關係。接納,鼓勵,支援,肯定是家長最好的教育行為。我們更應該看到孩子的有點和進步。只有讓人看到努力就有很成績,才能體會努力的意義。讓孩子有信心,不斷獲得成就感,是提高學習能力的最佳途徑。
回覆列表
這個心理分兩層。
一層淺的:
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增強自己話語的正確性。
家長說服孩子,也需要“講理”,這樣說起孩子來,才更有底氣。
跟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是順手拈來的事。
首先,榜樣孩子的事情一定是家長孩子都知道,都認可的。
重複強調榜樣孩子的好處——這是擺事實。
再強調自己孩子的差距,鞭策孩子向榜樣看齊,這是講道理。
一層是深的:
自己孩子的落後,刺激了家長的焦慮(或者說妒忌)。
同樣都是養孩子,為什麼我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
我想不通,我不平衡,我不接受,所以我拿別人孩子的標準要求自己孩子。
這樣家長會犯一個錯誤:任何表象背後,一定有實質性的支撐,如果沒有改變實質支撐,只要求表象改變,肯定是行不通的。
〔成雲心學〕創始人~函谷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