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騰飛說史

    康熙皇帝8歲登基,14歲親政,16歲除鰲拜,洪承疇是在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的,洪承疇去世之時,康熙皇帝只有12歲,並未親政,因此,康熙皇帝與洪承疇沒有直接的接觸。

    康熙即位的當年,洪承疇已經辭官,清廷幾經爭論,授予洪承疇三等輕車都尉的爵位。為清朝建立汗馬功勞的洪承疇,本應該封王,為何只落得個三等輕車都尉的爵位呢?因為清廷害怕洪承疇功高蓋主。

    (康熙皇帝畫像)

    洪承疇的功勞僅次於多爾袞,比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的功勞要大得多,吳三桂封平西王、尚可喜封平南王、耿仲明封靖南王,其實是清廷沒有辦法,因為他們手握重兵,是一方諸侯,封王一方面是為了安撫他們,另一方面是讓他們繼續鎮壓南明殘餘勢力,以維護清朝的統治。而洪承疇是清廷中樞機構的官員,並不是封疆大吏,沒有直接掌握兵權,清廷不可能封其為王,恰恰相反,為了防止洪承疇功高蓋主,還故意降低了他的爵位。中國古代的爵位是公、候、伯、子、男,公爵之上是王爵,輕車都尉在男爵之下,分三等,洪承疇是輕車都尉裡面的最低一等,為三等輕車都尉。

    洪承疇封爵之時,康熙並未親政,當時清廷是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可見,四大臣對其評價也很低。其實,當時的清廷對於第一功臣多爾袞的評價也很低,順治八年二月,多爾袞被順治皇帝剝奪親王封號,多爾袞在順治、康熙年間連一個爵位都沒有,直到乾隆年間才恢復爵位,更何況洪承疇。

    (乾隆皇帝畫像)

    清初,洪承疇是被清廷防著,那麼,到了乾隆年間,隨著局勢的穩定,洪承疇則被列入了《貳臣傳》,在編纂《貳臣傳》的同時,清廷還表彰了在明末清初之際為抗清而殉難的明朝官員,這種做法看似矛盾,投降清朝的反而是貳臣,受到唾罵,抗清的這個時期則變成了忠臣,受到了表彰,但實際上,一點兒都不矛盾。

    中國古代的儒家思想是講究“忠君”的,忠君的臣子當然要表彰,就算是愚忠,也會受到讚揚,但是“忠君”思想裡面,還有一個“天命”轉移的問題,孟子說:“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儒家講“忠君”,也講“天命”,“天命”是可以轉移的,所謂“湯武革命”、“伐無道,誅暴秦”都是說“天命”是可以轉移的,西周初年,周朝的很多諸侯和大臣都是原先商朝的官員,西漢初年,漢朝的大臣也有很多是原先秦朝的官員,但是,他們並不是貳臣,因為紂王無道、秦朝無道,“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可是,明朝不是這樣的,崇禎皇帝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君主,並不是昏君和暴君,那麼,所謂的“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就沒有合理性了。況且,明朝在士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孔子畫像)

    在中國古代,大臣是可以“跳槽”的,前提必須是皇帝無道,否則的話,就會被認為是逆臣。當然,君主無道,只是說大臣可以“跳槽”,並不是說必須拋棄君主。即使是君主無道,但仍然堅持“愚忠”的大臣,還是會受到表彰的,比如,周朝建立以後,伯夷、叔齊仍然忠於商朝,不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伯夷、叔齊並未被周朝統治者視為“叛逆”,他們反而是忠臣;明成祖朱棣,透過靖難之役,奪了建文帝的皇位,在靖難之役中為建文帝殉難的大臣,在明朝仍然是忠臣,明成祖朱棣駕崩之後,明仁宗朱高熾繼位的當年就赦免了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這些人在明朝都是所謂的“建文忠臣”。

    (明成祖朱棣畫像)

    明朝後期的皇帝都是明成祖朱棣的子孫,而明成祖朱棣繼位在“建文忠臣”的眼中屬於“燕賊篡位”,朱棣的子孫表彰建文一朝的忠臣,這不是矛盾的嗎?其實並不矛盾。只要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當了一個“好皇帝”,那麼,表彰建文忠臣,就會有更多的忠臣來輔佐他們。

    同樣,對於乾隆皇帝也是如此,乾隆皇帝只要沒有大的過錯,當了“好皇帝”,那麼,表彰為明朝殉難的大臣,就會有更多的忠臣來輔佐他。

    (康乾盛世時期的姑蘇城)

    關於這一點,乾隆皇帝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清朝初年,“創大一統之規模,自不得不加之錄用,以靖人心而明順逆。”那麼,到了康乾盛世之時,“若而人者,皆以勝國臣僚,乃遭際時艱,不能為其主臨危授命,輒復畏死刑生,靦顏降附,豈得復謂之完人。”

    所以,我們要理解中國古代的儒家思想所強調的“忠君”思想的兩個方面。崇禎皇帝在李自成的心目中,不是昏君,在清朝統治者的心目中也不是昏君,那麼,無論是投降了李自成的明朝大臣,還是投降了清朝的明朝大臣,都是不受重視的,按照古代的“忠君”思想,這種歸順沒有合理性和合法性,局勢不穩之時,還可以利用這些投降了的大臣,一旦局勢穩定,就會被新的皇帝拋棄,甚至會被認為是“貳臣”。

  • 2 # 地球百科君

    1776年,清朝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皇帝大力表彰了因抗清遇難的明朝官員,並且詔編撰《貳臣傳》,把在明朝當官後來又投降了清朝繼續做官的大臣編入《貳臣傳》,理由是這些人“遭際時艱,不能為其主臨危授命”,“大節有虧”,“以靖人心,以明順逆”。

    忠臣不事二主,貳臣字面的意思就是侍奉了兩個主子的臣子,自然就不能算是忠臣,貳也是背叛的意思。所以編入《貳臣傳》的人肯定有他很不光彩的一面。那麼有哪些人入選了?

    《貳臣傳》分為甲乙兩編,甲編收錄的是為清朝立功的人,乙編是毫無用處的人。總共收錄了157人,甲編有洪承疇、孔有德、尚可喜、祖大壽、耿仲明、吳六奇等人,乙編有孫之獬、錢謙益、孫承澤、孫可望、白文選等人。

    洪承疇生於1593年,是明朝有名的將領,屢建奇功,崇禎年間出任薊遼總督,松錦之戰後投降清朝,向順治皇帝提出“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策略,幫助清朝平定江南,建議滿人“習漢文,曉漢語”,為清朝立下汗馬功勞。

    祖大壽生於1579年,是吳三桂的舅舅,駐守寧遠獲得寧遠大捷,松錦之戰後投降清朝。

    耿仲明原是毛文龍的部下,後和孔有德等人發動吳橋兵變,反叛明朝,被打敗後耿仲明和孔有德一起投降了後金。耿仲明被編入漢軍正黃旗,後被封為靖南王。孔有德被編入漢軍正紅旗,後被封為定南王。

    孫之獬生於1591年,本是明朝進士,“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剃髮令”,就是孫之獬向多爾袞提議的。可以說是清朝最大的漢奸,後謝遷發動農民抗清起義,殺盡孫之獬全家,以解心頭之恨。

    錢謙益生於1582年,是明朝東林黨的領袖,後擁立南明福王弘光政權,59歲時迎娶23歲的名妓柳如是,後因水太冷不敢投水殉國,於是剃髮降清。乾隆都說他是有才無形之人,尤為可鄙可恥。

    清朝三藩只有吳三桂沒有被編入《貳臣傳》,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

  • 3 # 行話歷史

    其實大家都沒有說的很透徹,對洪承疇的評價是隨著統治階級的需要來進行變化的,這也導致了康熙和乾隆對洪承疇的評價的截然相反。

    1,關於洪承疇

    洪承疇從小就比較聰明,但家庭條件一般。在萬曆年間嶄露頭角開始做官,而在崇禎年間正式開始走入人們的視野,並且得到了崇禎的重用,先後參加多次平叛,官至陝西總督,兵部尚書等,延續了明朝壽命。在崇禎十五年時候因兵敗被俘。

    洪承疇早年接受的教育是很好的,為國盡忠的念頭也一直有,所以最開始洪承疇堅決不投降,不過由於皇太極等人的真誠相待,最後被感染,對皇太極稱臣。而後在順治朝依然得到重用。

    2,康熙眼中的洪承疇

    在康熙時期,此時洪承疇依然是清朝的得力干將,也深受康熙的喜愛。至於原因,除了其本人能力的出色,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此時清朝雖然已經建立許久,但各地仍然有此起彼伏的小的抗爭,許多人仍然抱有反清復明的念頭。

    另外許多文人士子仍然認為滿清只不過是北方夷蠻,心理上看不起,也不願意合作與效力。

    那麼這個時候立起來一個典範,就十分的重要。這時候的洪承疇其實代表的是康熙對漢人的態度,他需要讓他們知道歸順清朝的好處以及自己的明智。而這,也就是為了加強統治。

    3,乾隆眼中的洪承疇

    時間往後面走一下,到了乾隆時期,這時候已經沒有人說什麼反清復明,沒有對外戰爭的威脅,自己的皇位交接也不會出現漏洞。

    那麼這時候如何進一步加強統治呢?

    乾隆思來想去,大清朝穩定可能還真有一處漏洞,就是這些投降清朝的漢人。一再宣揚他們的好,那不是在鼓動如果發生戰爭投降敵人麼?

    最好是死忠!

    那麼貳臣傳也就應運而生,把洪承疇這些人打到谷底,永世不得翻身,這就是投降敵人的下場。

    這時候洪承疇是敵人,是乾隆們的敵人。

    4,再看洪承疇

    其實洪承疇當時無論怎麼做都可以說對,都可以說錯,他死了可以說是盡忠,他投了可以說是棄暗投明有遠見。

    至於這桿秤,在你我心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後汽車的形勢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