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隨心shine
-
2 # 老康聊國學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在遠古時代文言文與口語的差異很小。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來講的,古代並無文言文這一說法。
在現在的文言文翻譯當中要注意一些翻譯的要點,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詞彙及專有名詞。
其中專有名詞包括人名、地名、民族名、諡號、廟號、特殊稱謂、特殊的學術或專業術語、現在已經消失的事物、官職名、年號名、器物名等。這種詞彙就不用譯,譯出來反而詞不達意。
古今詞義一致,如"山"、"火"、"車"、"問"、"逃"等,無需翻譯。
再有就是一些語氣助詞、提頓詞、承接詞,就沒必要翻譯如“知”“之”“乎”“者”“也”“以”“噱”“哉”“夫”“蓋”“而”等等。
想讀懂文言文,除了要紮紮實實地掌握古漢語常用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外,還要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識,我們才能更準確、更明白、更符合現代漢語規範地譯出古文,做到"信""達""雅"。
-
3 # 真格教育
文言文中的字詞分為實詞和虛詞。
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 一般我們在翻譯成現代文時習慣把文言文的單音節的實詞翻譯成雙音節,使意思更直白明瞭,一看就懂,化乾澀為通透!
學習文言實詞,平時應多多積累,強記勤學,應特別注意它在語法上的四個主要特點:一是通假字,二是一詞多義,三是詞義的古今變化,四是詞性的活用。
虛詞沒有實在意義,一般不能充當句子成分,不能單獨回答問題。但虛詞在文言文特別重要,既使虛詞數量少,但但是它的語法作用卻很大。文言文中的許多句式是以虛詞為標誌的,如判斷句“......者......也”、被動句的“為......所......”等虛詞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頻繁,而且它的解釋也相當靈活。
那麼,在翻譯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字詞能否跳過去,不翻譯呢?我個人是持否定的態度的,其實只要我們平時多學多記強記勤學,多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我們完全有能力去解決這一問題的,如把這不懂的字放在具體的語境、文段和故事情節中去放大去考慮,是可以猜出這字詞的具體詞義、意思的。
-
4 # 手機使用者到遠方去
不能不譯,譯不了這句話就說不通。如果是考試試,關鍵詞譯不好,你這道題就沒法正確解答,功簣一旦。
如果是學習,多請教,多查工具書,想辦法也把它譯好。
-
5 # 老穆說語文
老穆解析
文言文翻譯,講究“信、達、雅”,這是翻譯文言文的最基本原則,可現實的情況是殘酷的,許多學生翻譯文言文所採用的方式是“直譯”,不管它是否有倒裝句。
穆老師舉個例子:子不我思,豈無他人?
有的學生竟然將此句翻譯為:你不讓我思念,難道沒有他人去思念嗎?
錯誤原因是孩子不會倒裝句。這是一個典型的“賓語前置句”,由“否定詞+代詞賓語+動詞”構成。
正確語序:子不思我,豈無他人?
正確翻譯:你不思念我,難道就沒有別人思念我?
我們都知道,文言文翻譯講究“六個字”,即“對、留、刪、換、調、補”,具體內容見下圖:
“書到用時方很少”,在我們緊張的考場中,經常會出現有些字譯不出來的現象,這個時候,要是可以上網搜一下就好了。可現實是殘酷的,你只能咬著筆,使勁想!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到底該怎麼辦呢?穆老師給出如下建議:〖1〗我們先把能翻譯出來的寫下來,確保翻譯不被全扣
〖2〗看看是不是生僻的專有名詞,如官職名、地名等,你直接照抄下來,算你運氣好!
〖3〗看看是不是名字的簡稱
如“官人疑策愛也,秘之。”
這個“策”,就是人名,指文中的“陳策”
這句話的翻譯是:過路的官人懷疑陳策捨不得騾子,便把它藏了起來。
〖4〗看看是不是“通假字”
如“贏糧景從”,“景”同“影”,名詞作狀語,像影子一樣。
〖5〗根據上下語境大膽推測
如:“權翰林修撰”,權可以推測為“暫代官職”
〖6〗根據學過的成語推測
如“容獨危坐愈恭”,“危”,我們想到的成語是“正襟危坐”,由此可以推測“危”是端正的意思。
〖7〗化單音節為雙音節
如“穆性穎素”,“性”,生性;“穎”,聰穎;素,樸素。意思是穆老師生性聰穎樸素。
親愛的同學們,你們明白了嗎?加油哦!
-
6 # 餘太平
可以多翻開不同的書籍,
說文解字之類的書籍。
比如,我在讀論語,
同時兩本書一起讀
《論語新解》《四書章句集註》
相互印證就會發現很多有意思的東西,
還網上買了《論語正義》《論語註疏》,
可以橫向比較,有時候就會有答案啦。
-
7 # 陳道農
文言文與現代漢語於近一兩百年漸行漸遠,以至於成了需要專門學習的“外語”。初學之時以基本掌握文字為主,在有了一定基礎需要閱讀訓練來溫習已知之時遇到陌生字可以先行標註讀後查閱,然後繼續閱讀透過上下文連貫下來嘗試解讀,再與之後的查閱相對應,無論自己的解讀正確與否都會是一個提高而且會牢牢記住這個陌生字。初學階段過後,進入深入學習階段就要有治學精神了,要講求博學、審問、神思、明辨、篤行。經史子集中經典的學習是要“摳字眼”的,遇到生僻字需要及時查閱字典、資料務求明晰,但此時會發現,每個字的解讀以及對文章的解讀都不是隻有一種,難免心生疑惑,這就需要用實踐來檢驗,四書五經都是講為人處世的,所以檢驗起來很簡單,按照解讀去做自然知道對錯,比如王陽明對著竹子格物,吐了血就證明這個解讀是錯的。研究經典驗證經典一旦做到就能真正解讀經典了,這就是“我注六經,六經注我”。經史子集的其他三個部分則以敘述為主,可以先獨觀其大略,掌握要旨即可,行有餘力可以訓詁考據。如果專以訓詁為方向則又難以治學。故治學須考據,考據為治學。可惜,即便專門訓詁考據也有不解之謎,實為憾事!有人以訓詁考據為學問水平的檢驗標準,則是本末倒置,做了書呆子。
回覆列表
文言文有不少語氣助詞,這些是可以不譯的。
不方便譯成現代漢語的,也不用譯。
文言文的理解,重點在關鍵字詞的理解,也不用通篇翻譯。也有很多字沿用至今,詞義變化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