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年前,各大網路公司為了配合國家掃黃打非,幾乎把全部的網頁聊天室都給關閉了。有時候回想10年前,每天準時在聊天室裡大家一起聊天,和10年後的今天,最多是找幾個qq好友聊聊。覺得時代使人與人之間越來越陌生,越來越孤單…
1.社交是什麼?
廣義上的社交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
社交的前提條件是什麼?
2.社交的本質是什麼?社交行為的背後原因是什麼?
換一個問法,為什麼我要去進行社交活動?一般人認為,人們社交的目的是為了交朋友,其實這只是表面現象!人的社交行為表明,一切交往動機都源於需要,社交的本質和目的是為了解決需求,比如學習需求,工作需求,減肥需求,性需求,或者是無聊打發時間。
百度百科給出社交的定義是,指社會上人與人的交際往來,是人們運用一定的方式(工具)傳遞資訊、交流思想,以達到某種目的的社會活動,而這某種目的指的就是解決需求。
在這個過程中朋友只是順帶的,兩個人之所以能夠成為朋友是因為某一件事讓他們之間建立了聯絡,比如一起學習,一起工作,一起參加某個活動,或者是一起打過架,在不斷的聯絡中產生了情感,生髮了感情,這是在互相解決需求的過程中發生的。所以社交的正常順序是,建立聯絡–成為朋友,不是成為朋友–建立聯絡。
人是自私的,對於社交,人們不是想交朋友,只不過是想解決自己的需求而已,情感是在過程中順帶出來的。
使用者心理:社交應該能讓人解決需求,並因為這件事與他人建立聯絡,生髮情感。這才是符合人行為的社交模式,社交絕不是沒事瞎聊,好的社交產品應該是能讓兩人建立某種聯絡。
目前基本上所有的社交產品都想跨過解決需求直接交朋友,是在為交朋友而交朋友,這根本不符合人的社交行為,也就難怪做不起來了。而一些做得比較好的社交產品都是在解決“性需求”,比如微信陌陌,對於人來說,“性”確實是一個強需求,但這並不是社交需求的唯一,人們更多的需求目前的社交產品都並不能解決。
3.社交需要彼此有需求,需要某件事建立聯絡。
需求是建立關係的基礎,因此社交是需要理由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需要有一個彼此感興趣的話題,要不然一上來就肯定就是瞎扯,社交絕對不是你多大了,哪裡人,長得好不好看,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這是低階變態的社交行為。但是這種交流模式幾乎發生在所有陌生人社交的開頭,相信經歷過這個過程的人都會很難受,瞎聊的使用者體驗是非常惡劣的,這種互動模式本身就不符合人的社交行為。
使用者心理:什麼才是正常的社交行為?是因為彼此有需求,然後兩個人在這個過程建立聯絡,進而產生情感,成為朋友。
市場上有多少移動社交喊著可以做到隨時隨地跟陌生人即時聊天,但實際情況呢?有多少使用者對附近的人打完招呼之後幾乎是得不到迴應的!知道了附近的人又有什麼用呢?兩個人彼此都不知道對方的需求怎麼聊天?怎麼建立聯絡?不要以為有了“附近的人”就能夠做到隨時隨地聊天?社交沒這麼簡單。
如果僅僅只是提供一個知道彼此的平臺而沒有幫助使用者之間建立聯絡,陌生人社交最後一定會演變成為“約炮神器”。原因很簡單,年輕人最大的交友動力來自於“性”的衝動,這無法避免。
4.興趣愛好是社交第一話題。
社交是以某件事建立聯絡的,而人們最願意的就是與自己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人建立聯絡,所以這“某件事”大部分情況下就是彼此共同的興趣愛好了,球迷影迷,票友歌友,果粉米粉,文學愛好者,共同職業,老鄉之間是最容易建立聯絡的,因為彼此之間有更多的共同語言。
使用者心理:有共同的興趣愛好,才有更多的共同語言。
社交不再只是一味的追求蒐羅美女和帥哥,而是轉向自己的興趣愛好,唯有這樣才能建立起長久的聯絡。可以問問自己,微信3億使用者,陌陌更是高喊“讓陌生人不再陌生”,但是你到目前為止,到底在這些社交應用中結交到了幾個真正的朋友?有嗎?所以儘管有了微信和陌陌,人們依然找不到人可以聊天,儘管有了“附近的人”,但孤單的人依舊還是孤單。
5.社交是有場景的,偶然性的,暫時性的。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很忙,忙的時候肯定不會想到要社交,所以社交剛開始一定是偶然性發生在某一場景下短暫性的聊天。社交更多的時候不是為了長久的聯絡,只是為了解決暫時性的問題,比如,在機場兩個小時的無聊時光需要有人打發,生活壓力大了需要有人傾訴發洩,比如想聚集一群球迷一起打籃球,工作中遇到一個棘手的事情希望有人指點開導,想吃壽司不知道這附近哪家店更好吃。這也就是移動社交的場景和使用時間會更加隨意,更加碎片化的原因了!
使用者心理:只是想解決某個問題或者是某段時間很無聊想找人打發時間,過後可能就不再聯絡了。陌生人之間要想從認識到結成好朋友,需要建立很多的聯絡。
6.最好的社交模式是能夠打通線上線下。
80後和90後的這一個群體都或多或少地患上了社交孤獨症,人與人之間的社交不應該只是線上的虛擬的,線上只是社交的一個平臺,但絕對不是社交的全部,更不是可以取代線下現實社交的。網際網路不能讓每一個人都變成宅男宅女,網際網路應該是為線下社交搭建一個平臺通道,而不是取代線下社交。
以彼此的興趣作為社交的聯絡點,讓舉辦線下興趣活動成為了可能,唯有線下社交才能增進情感,讓社交演變成為人際交往的真實關係。
7.目前移動社交產品存在的問題?
①社交模式不符合人正常的社交行為,附近的人失效,更多的時候跟附近的人打招呼並不能得到呼應,特別是對於龐大屌絲群體。
②“瞎聊模式”無法解決使用者的社交需求。
④非場景化的聊天模式無法解決使用者的即時需求。
⑤僅限於線上社交,線上社交行為難以演變成為真實的朋友關係。
8.未來的移動社交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①無處不社交,在任何的場景,你都可以與你有興趣的人一起互動交流。
②能夠讓人與人之間即時建立某種聯絡,人們可以一起互動交流感興趣的話題。
④不強調交友,為人們解決真正的社交需求。
⑤打通線上線下的聯絡,讓社交發展成為真實關係。
6,7年前,各大網路公司為了配合國家掃黃打非,幾乎把全部的網頁聊天室都給關閉了。有時候回想10年前,每天準時在聊天室裡大家一起聊天,和10年後的今天,最多是找幾個qq好友聊聊。覺得時代使人與人之間越來越陌生,越來越孤單…
1.社交是什麼?
廣義上的社交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
社交的前提條件是什麼?
2.社交的本質是什麼?社交行為的背後原因是什麼?
換一個問法,為什麼我要去進行社交活動?一般人認為,人們社交的目的是為了交朋友,其實這只是表面現象!人的社交行為表明,一切交往動機都源於需要,社交的本質和目的是為了解決需求,比如學習需求,工作需求,減肥需求,性需求,或者是無聊打發時間。
百度百科給出社交的定義是,指社會上人與人的交際往來,是人們運用一定的方式(工具)傳遞資訊、交流思想,以達到某種目的的社會活動,而這某種目的指的就是解決需求。
在這個過程中朋友只是順帶的,兩個人之所以能夠成為朋友是因為某一件事讓他們之間建立了聯絡,比如一起學習,一起工作,一起參加某個活動,或者是一起打過架,在不斷的聯絡中產生了情感,生髮了感情,這是在互相解決需求的過程中發生的。所以社交的正常順序是,建立聯絡–成為朋友,不是成為朋友–建立聯絡。
人是自私的,對於社交,人們不是想交朋友,只不過是想解決自己的需求而已,情感是在過程中順帶出來的。
使用者心理:社交應該能讓人解決需求,並因為這件事與他人建立聯絡,生髮情感。這才是符合人行為的社交模式,社交絕不是沒事瞎聊,好的社交產品應該是能讓兩人建立某種聯絡。
目前基本上所有的社交產品都想跨過解決需求直接交朋友,是在為交朋友而交朋友,這根本不符合人的社交行為,也就難怪做不起來了。而一些做得比較好的社交產品都是在解決“性需求”,比如微信陌陌,對於人來說,“性”確實是一個強需求,但這並不是社交需求的唯一,人們更多的需求目前的社交產品都並不能解決。
3.社交需要彼此有需求,需要某件事建立聯絡。
需求是建立關係的基礎,因此社交是需要理由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需要有一個彼此感興趣的話題,要不然一上來就肯定就是瞎扯,社交絕對不是你多大了,哪裡人,長得好不好看,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這是低階變態的社交行為。但是這種交流模式幾乎發生在所有陌生人社交的開頭,相信經歷過這個過程的人都會很難受,瞎聊的使用者體驗是非常惡劣的,這種互動模式本身就不符合人的社交行為。
使用者心理:什麼才是正常的社交行為?是因為彼此有需求,然後兩個人在這個過程建立聯絡,進而產生情感,成為朋友。
市場上有多少移動社交喊著可以做到隨時隨地跟陌生人即時聊天,但實際情況呢?有多少使用者對附近的人打完招呼之後幾乎是得不到迴應的!知道了附近的人又有什麼用呢?兩個人彼此都不知道對方的需求怎麼聊天?怎麼建立聯絡?不要以為有了“附近的人”就能夠做到隨時隨地聊天?社交沒這麼簡單。
如果僅僅只是提供一個知道彼此的平臺而沒有幫助使用者之間建立聯絡,陌生人社交最後一定會演變成為“約炮神器”。原因很簡單,年輕人最大的交友動力來自於“性”的衝動,這無法避免。
4.興趣愛好是社交第一話題。
社交是以某件事建立聯絡的,而人們最願意的就是與自己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人建立聯絡,所以這“某件事”大部分情況下就是彼此共同的興趣愛好了,球迷影迷,票友歌友,果粉米粉,文學愛好者,共同職業,老鄉之間是最容易建立聯絡的,因為彼此之間有更多的共同語言。
使用者心理:有共同的興趣愛好,才有更多的共同語言。
社交不再只是一味的追求蒐羅美女和帥哥,而是轉向自己的興趣愛好,唯有這樣才能建立起長久的聯絡。可以問問自己,微信3億使用者,陌陌更是高喊“讓陌生人不再陌生”,但是你到目前為止,到底在這些社交應用中結交到了幾個真正的朋友?有嗎?所以儘管有了微信和陌陌,人們依然找不到人可以聊天,儘管有了“附近的人”,但孤單的人依舊還是孤單。
5.社交是有場景的,偶然性的,暫時性的。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很忙,忙的時候肯定不會想到要社交,所以社交剛開始一定是偶然性發生在某一場景下短暫性的聊天。社交更多的時候不是為了長久的聯絡,只是為了解決暫時性的問題,比如,在機場兩個小時的無聊時光需要有人打發,生活壓力大了需要有人傾訴發洩,比如想聚集一群球迷一起打籃球,工作中遇到一個棘手的事情希望有人指點開導,想吃壽司不知道這附近哪家店更好吃。這也就是移動社交的場景和使用時間會更加隨意,更加碎片化的原因了!
使用者心理:只是想解決某個問題或者是某段時間很無聊想找人打發時間,過後可能就不再聯絡了。陌生人之間要想從認識到結成好朋友,需要建立很多的聯絡。
6.最好的社交模式是能夠打通線上線下。
80後和90後的這一個群體都或多或少地患上了社交孤獨症,人與人之間的社交不應該只是線上的虛擬的,線上只是社交的一個平臺,但絕對不是社交的全部,更不是可以取代線下現實社交的。網際網路不能讓每一個人都變成宅男宅女,網際網路應該是為線下社交搭建一個平臺通道,而不是取代線下社交。
以彼此的興趣作為社交的聯絡點,讓舉辦線下興趣活動成為了可能,唯有線下社交才能增進情感,讓社交演變成為人際交往的真實關係。
7.目前移動社交產品存在的問題?
①社交模式不符合人正常的社交行為,附近的人失效,更多的時候跟附近的人打招呼並不能得到呼應,特別是對於龐大屌絲群體。
②“瞎聊模式”無法解決使用者的社交需求。
④非場景化的聊天模式無法解決使用者的即時需求。
⑤僅限於線上社交,線上社交行為難以演變成為真實的朋友關係。
8.未來的移動社交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①無處不社交,在任何的場景,你都可以與你有興趣的人一起互動交流。
②能夠讓人與人之間即時建立某種聯絡,人們可以一起互動交流感興趣的話題。
④不強調交友,為人們解決真正的社交需求。
⑤打通線上線下的聯絡,讓社交發展成為真實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