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契丹爵爺
-
2 # 榮根文化
我是50後,小學四年級便趕上了“文革”,知識學習幾乎中斷了。
從鄰居借了幾本小說《林海雪原》、《苦鬥》、《苦菜花》等,很快便被故事情節所吸引,如飢似渴地讀了起來。
那時村裡還沒通電 ,晚上除了睡覺,沒有其他活動。照明用的是墨水瓶做的簡易煤油燈 ,燈光搖曳昏暗,還冒著黑煙。在煤油燈下,我看了借來的許多書籍。
有天晚上,為了看完一本第二天要還給別人的小說,我整個晚上沒睡覺,熬完了兩小瓶煤油。第二天起來,臉上、鼻孔都是黑色的。
我曾一字不差地背誦過《老三篇》,凡是發表的《毛主席詩詞》我也都會背,甚至還不知天高地厚地看列寧《國家與革命》,范文瀾先生的《中國通史》。
所以,我的文科功底還湊合。理想就是從政做官,為人民服務。一個農村戶口的孩子,通往這個理想道路曲折而艱難,但我默默地努力前行。
1977年恢復高考,我開始報了文科,後來從報紙登的學校中,發現文科學校很少,害怕競爭激烈,考不上,於是改成了理科。但理科恰恰是我的短板,可為了理想,急於脫離農村,便飢不擇食了!最後雖然分數超過錄取線不少,但理科分太低,上了專科師範數學系。這次理想的小改變,是因為當時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對形勢誤判造成的。
後來,因緣際會,還是做了公務員,但幾年後,發現自己的性格不適合官場,於是決然退出,去到一個文化事業單位,一干就到了退休。應該說命運還是給我鋪平了通往理想的道路,但因客觀和主觀等因素,使自己的理想發生了改變,這是沒有怨悔的!
我認為,人生改變理想是很正常的。因為小時候樹立的理想,往往不顧客觀條件,因此很幼稚的!長大了,成熟了,發現以自身條件再努力都不可能實現,不改變行嗎?這種改變,是被動的,無奈的,不自願的,但有是必須的。
還有一種改變,是自我發現原來的理想並不適合自己,所以,做出主動調整,這是自我調整,應該是無怨無悔的。
人的一生選擇很多,但真正適合自己的並不多,所以,樹立遠大理想很美好,實現自己的理想卻很曲折,改變自己的理想也很正常。沒必要耿耿於懷,更沒必要抱殘守缺!
失之,我命,得之,我幸!
-
3 # 小蓉184888256
從小就喜歡看書,小學就看完很多小說,不識字就查字典,用拼音標上讀,愛問也成了習慣,問老師,問比我大的哥哥姐姐,家裡窮,沒錢買,借來讀。最初的理想就是想寫書,成為作家,上初中一年級時,視力下降了,一次考試,老師用粉筆在黑板上寫出題,我坐後排看不清,試卷得了零分,哭了很久,老師問我不說,後分在差班,半學期後直接提到尖子班,由於沒錢住讀,家裡缺勞動力,成績一再下滑,就不再想理想是什麼,便放棄了。
-
4 # 情感書生談感情
小編是一名80後,小時候生活在農村,經歷很坎坷。母親在我5歲的那年得了精神病,在那一瞬間,真的感覺自己的天塌了。這種病真的很可怕,那時候我上學前班,在離我們村子不遠的小學上,我媽媽就經常在我上課的時候來看我,而且來了就手舞足蹈的,嘴裡面還胡言亂語,就這樣子來的時候還不忘給我帶吃的。我永遠也忘不了她第一次胡言亂語來看我的時候同學們看我的眼神,嘲笑,鄙夷,幸災樂禍,各種的表情在我小小的心裡紮下了根,從此我就時常一個人偷偷的哭。
在我們村裡,我媽媽就彷彿成了所有人的公敵。這種病的人真的是由不得自己,我媽媽那時候見人就罵,而且是各種髒話,手裡面還經常拿個鐵鍬之類的東西亂耍著。有一次,她跑到我們房子後面,把我大伯大兒子的草垛給點著了,我大伯的大兒子氣急敗壞,找了一根皮管子,我眼睜睜的看著我媽媽被打的大小便失禁,而恨自己這麼弱小。還有一次,我媽媽可能是拿樹棍戳了一戶人家的老人,這戶人家的兒子就不幹了,他們弟兄五個,發動了家裡的老老少少衝進我家裡,手裡拿著鐵鍬,棍子,皮帶,把我爸的肋骨打斷了,把我媽打的渾身是血。我蜷縮在一個角落偷偷的看著,心裡面恨我自己為啥不快快長大。我媽媽不能控制自己,給我們家帶來了很多傷害,平時三天兩頭有人找上家門來鬧事。我父親生性懦弱,一天到晚除了唉聲嘆氣,抱怨之外,別人那裡受了氣,回來就打我那有精神病的媽媽。那時起,我的心中就有了一個最簡單的想法:當一個警察,來保護我的媽媽,不讓她受任何人的欺負。
後來我媽媽的病較之前有所好轉,我也在我初三那年選擇出外求學,在省城的一所中專學校裡,我漸漸的懂得,警察並不是無所不能的,我媽媽的這種情況,全都是我媽媽有錯在先(儘管是病,但行為傷害到了別人,那別人就不幹了),但作為兒子,怎麼能睜著眼看著自己的母親在我面前受人毒打和欺負呢?假如時光可以輪迴,我想在我5歲那年的理想還是選擇當一名警察,至少長大後我可以用盡全力來保護我身心俱損的媽媽。
-
5 # 青年巢穴
可能因為是90後的原因,我出生的年代並沒有樓下叔叔阿姨們的經歷,生活也不至於吃不上飯,父母也儘量滿足自己的要求。
90後是社會資源較為弱勢卻又錯過了數次變革的一代,90後所處的成長環境是網際網路引導消費習慣變革的一代,所以造就了一大批個性,獨立的90後!
至於理想,因為處於這個尷尬的年紀,也一直在堅持著自己當初的理想併為之付出,以後也會繼續堅持。
所以這個問題多於很多90後來說應該並不是很好回答
-
6 # 洋火點燃快樂
最初的夢想
我對這個問題感覺比較抽象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我們可以回想一下
我們有太多的夢想 想去實現了
具體化的去說最初的夢想不就是小時候媽媽爸爸或者老師問的那句話
長大你的理想是什麼呀?
科學家?多賺錢?等等......
上小學、初中、高中了 那個是時候天天的夢想就是好好學習考一個重點學校
等到高考了 我們又想考一個好大學
等到上大學了 又在糾結是畢業去上個好班多賺錢?
還是繼續考研?
要說最初的理想現在早就模糊了
要說夢想其實都是我們人生每走一步的目標與抉擇
談不上放棄 我們又不是馬雲 劉強東
只是根據自己的生活去選擇合適的生存方式
所以 選擇好你當下的才是最真實的
回覆列表
後來高中我學的理科,也沒有報考傳媒專業,報考的是電子資訊,步入社會後參加工作,從事的也是自己學習的專業,離自己最初的夢想越來越遠。最初的理想是自己想做的,但隨著環境的變化,不得不向現實妥協!沒有家庭背景,沒有強悍的個人能力,最初的理想只能放在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