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曉煙楊柳綠
-
2 # 請叫我逗逗啊
謝邀,中國過年曆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燒炮竹、燒煙花、摜春盛、年例、祈福、逛廟會、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傳統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
-
3 # 小狐狸小歷史
不同時期的年並不相同,先秦時期歷朝歷代的年也就是歲首定義的時間都不相同,先秦時期以祭祀祖先,驅鬼逐疫為主,到了漢魏時期自漢武帝訂太初曆開始,新年就被定為正月初一直到現在,當時增加了官方朝會,一直延續到後世,每年過年的時候都會旅行隆重的慶典。同時也誕生了一種新的祭祀活動,守歲。到了唐宋,由於社會穩定富足,慶祝新年也越發以娛樂為主。
-
4 # 三味小書屋
我的老家在冀西山區,在我小的時候,有一些記憶深刻的新年活動,現在卻不多見了。
殺豬宰羊要請村裡的把式來殺,不用給錢,給一點下水或頭腳作報酬。殺完後一般用大鐵鍋熬一鍋菜,原料有白菜、粉條、骨頭、下水等,肉放的不多,熬好後請左領右舍和叔叔大伯們一起來吃,那味道真是鮮美極了!
現在家裡都不養豬養羊了,吃肉到商店或集市去買,但卻怎麼也做不出那時的鮮味來。
二是蒸年糕,過年前一般每家都要蒸一鍋年糕,原料只有兩樣:黏米和紅棗。黏米自家地裡種,紅棗本地產,蒸的時候也是用的大鐵鍋。蒸好後的年糕呈金黃色,又黏又甜,非常好吃。現在過紅白事許多家庭也蒸年糕,但過年一般都不蒸了。
三是做豆腐,過年前一般每家都要做一鍋豆腐,也是用的大鐵鍋。將黃豆泡好,再到石磨上磨成漿,然後放到大鐵鍋裡煮,最後是點滷(是一個技術關鍵點),最後撈出壓實。在壓實前每人先來一碗熱乎乎的豆腐腦吃,放點辣椒、蔥花、香菜等調料,至今想起來都流口水!
現在什麼時候想吃都可以到外面買,雖說方便了許多,但自家做的還是最有味道。
四是家族會,小年晚上吃過餃子,大家都到輩分最大的長輩家裡,向家譜磕頭,然後由管事長輩就家族事物發言,商量來年家族事物。現在許多家庭都在城市裡過年,家族能夠集合起來的人越來越少,所以家族會漸漸沒有了。
-
5 # 浮沉於史
祭祖。
中華禮儀之邦,數千年的禮義傳統中,就包含了“慎終追遠”的思想,我們懷念、景仰先賢亦或自己的先祖,透過這種祭奠的方式,不僅可以尋求心靈深處的慰藉,也可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我們古時祭祀先祖,有四個重大節日——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
拿除夕來講,家人合聚一堂,擺好祭品,燃上香燭,按順序焚香祭拜、禱告陳詞,不同的地方,祭祖的日子略有差別,祭祖的地點也會不一樣。
守歲。西晉周處之《風土記》有言:“除夕之夜,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除夕當夜,室內燈火通明,家人通宵待旦,或圍爐、或遊戲,直至天明。光耀之家,來年必然財富充盈,大吉大利。
如今這種儀式感可能並不那麼足了,大多人在除夕之夜也都會睡覺,不過燈火通明還是傳承了下來,年年如此。
年夜團圓飯。過年的主調是熱鬧、和氣、團圓,一家人不論天南地北,到了過年的日子,都會紛紛趕回家,因為這種每年約定俗成的遷徙,甚至誕生了一個現象“春運”,沒錢沒錢,回家過年。
回到家之後,家人各敘衷腸,歡聚一堂,所有的不愉快,所有的委屈,彷彿都隨之煙消雲散,大家又有了新的勇氣,去面對來年的挑戰。
這種家人團聚的正式儀式,便在於大年三十的團圓飯,豐盛的菜餚、甜美的果汁、香醇的佳釀,將這種歡樂的氛圍推至頂峰。
壓歲錢。壓歲錢是春節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環節,以紅包封金,饋於稚子,蘊含了長輩們的殷殷期許,也體現了兩代或者三代人之間的情感交織。
誠然,如今的壓歲錢有點變味,互相之間衍生了攀比的情緒,封多封少,不僅涉及到面子,還可能引發家庭矛盾。
不過不論如何,作為承接壓歲錢的主體,孩子們還是幸福的,一年之中,他們也難得獲得這樣的禮物和鼓勵。
孩子快樂,大人就安心,春節時間也就這麼些天,這些比較也沒有意義,開心就足夠了,不是嗎?
貼春聯。提到貼春聯,有一個人則不得不提,那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貼春聯始於宋,興於明,某年除夕,朱元璋傳旨:“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
微服視察時,朱元璋甚至親手為一戶閹豬人家題寫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
傳至今日,春聯亦成為春節不可或缺的重要象徵,春聯內容根據不同的主題,變化也很多樣。
而寫春聯,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才華的展示,古時為寫春聯,也曾爭相邀請大家潑墨,一副好的春聯,可以為春節增彩不少,為家人的新年帶來一個好的意頭。當然,若論古時,還有一些其他的慶祝活動,比如唱戲等等,無論如何,新年新氣象,古今不變,大家都在用自己獨有的方式,為家人而慶祝。
但願大家都能新年吉祥,事事順意!
-
6 # 江山如畫5965
在古代,新年都有那些活動?
古代新年起於殷商時期,民間也有進入臘月二十三,就算過年,以這天灶君上天彙報人間節儉為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結束。(到今天的除夕和春節,是以1911年開始公曆紀年,每年一月一日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
古時新年活動,主要有祭灶神,是在臘月二十三,在灶上放上糖果,點心,水果,讓灶王爺吃好上天多說人間節儉好事;有祭祖習俗,上香擺貢品;過年有走親拜年,互問新年快樂;作家長的給孩子壓歲錢,祝願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孩子給大人磕頭問安祝福;守年夜,從除夕到正月初一,中間有年夜飯;還有主要是貼大紅對聯,放煙火鞭炮,用來驅邪趕獸,相傳古時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兇猛殘酷,身居大海,到除夕夜上岸吃家禽獸,也多傷人。據說“年”獸怕紅色和火光鞭炮。……
這些東西大多也被傳下來,今天這些習俗還在被採用,不過人們思想發生很多變化,只是為增添年味和懷舊。並不像古人那樣迷信了。
-
7 # 曉煙楊柳綠
首先就是拜年,古代拜年都是提禮物上門拜年的。宋朝比較有意思,門口都放一個紅色的袋子,收禮用,萬一有人來拜年主人不在家就把禮物放到袋子裡,,。如果放到現在。。別說禮物了,估計連袋子都被人拿跑了!古代人春節吃完飯還得去春遊一番,大街上全是人,比現在春節熱鬧的多!
-
8 # 請叫我逗逗啊
謝邀,中國過年曆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燒炮竹、燒煙花、摜春盛、年例、祈福、逛廟會、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傳統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
-
9 # 小狐狸小歷史
不同時期的年並不相同,先秦時期歷朝歷代的年也就是歲首定義的時間都不相同,先秦時期以祭祀祖先,驅鬼逐疫為主,到了漢魏時期自漢武帝訂太初曆開始,新年就被定為正月初一直到現在,當時增加了官方朝會,一直延續到後世,每年過年的時候都會旅行隆重的慶典。同時也誕生了一種新的祭祀活動,守歲。到了唐宋,由於社會穩定富足,慶祝新年也越發以娛樂為主。
-
10 # 三味小書屋
我的老家在冀西山區,在我小的時候,有一些記憶深刻的新年活動,現在卻不多見了。
殺豬宰羊要請村裡的把式來殺,不用給錢,給一點下水或頭腳作報酬。殺完後一般用大鐵鍋熬一鍋菜,原料有白菜、粉條、骨頭、下水等,肉放的不多,熬好後請左領右舍和叔叔大伯們一起來吃,那味道真是鮮美極了!
現在家裡都不養豬養羊了,吃肉到商店或集市去買,但卻怎麼也做不出那時的鮮味來。
二是蒸年糕,過年前一般每家都要蒸一鍋年糕,原料只有兩樣:黏米和紅棗。黏米自家地裡種,紅棗本地產,蒸的時候也是用的大鐵鍋。蒸好後的年糕呈金黃色,又黏又甜,非常好吃。現在過紅白事許多家庭也蒸年糕,但過年一般都不蒸了。
三是做豆腐,過年前一般每家都要做一鍋豆腐,也是用的大鐵鍋。將黃豆泡好,再到石磨上磨成漿,然後放到大鐵鍋裡煮,最後是點滷(是一個技術關鍵點),最後撈出壓實。在壓實前每人先來一碗熱乎乎的豆腐腦吃,放點辣椒、蔥花、香菜等調料,至今想起來都流口水!
現在什麼時候想吃都可以到外面買,雖說方便了許多,但自家做的還是最有味道。
四是家族會,小年晚上吃過餃子,大家都到輩分最大的長輩家裡,向家譜磕頭,然後由管事長輩就家族事物發言,商量來年家族事物。現在許多家庭都在城市裡過年,家族能夠集合起來的人越來越少,所以家族會漸漸沒有了。
-
11 # 浮沉於史
祭祖。
中華禮儀之邦,數千年的禮義傳統中,就包含了“慎終追遠”的思想,我們懷念、景仰先賢亦或自己的先祖,透過這種祭奠的方式,不僅可以尋求心靈深處的慰藉,也可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我們古時祭祀先祖,有四個重大節日——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
拿除夕來講,家人合聚一堂,擺好祭品,燃上香燭,按順序焚香祭拜、禱告陳詞,不同的地方,祭祖的日子略有差別,祭祖的地點也會不一樣。
守歲。西晉周處之《風土記》有言:“除夕之夜,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除夕當夜,室內燈火通明,家人通宵待旦,或圍爐、或遊戲,直至天明。光耀之家,來年必然財富充盈,大吉大利。
如今這種儀式感可能並不那麼足了,大多人在除夕之夜也都會睡覺,不過燈火通明還是傳承了下來,年年如此。
年夜團圓飯。過年的主調是熱鬧、和氣、團圓,一家人不論天南地北,到了過年的日子,都會紛紛趕回家,因為這種每年約定俗成的遷徙,甚至誕生了一個現象“春運”,沒錢沒錢,回家過年。
回到家之後,家人各敘衷腸,歡聚一堂,所有的不愉快,所有的委屈,彷彿都隨之煙消雲散,大家又有了新的勇氣,去面對來年的挑戰。
這種家人團聚的正式儀式,便在於大年三十的團圓飯,豐盛的菜餚、甜美的果汁、香醇的佳釀,將這種歡樂的氛圍推至頂峰。
壓歲錢。壓歲錢是春節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環節,以紅包封金,饋於稚子,蘊含了長輩們的殷殷期許,也體現了兩代或者三代人之間的情感交織。
誠然,如今的壓歲錢有點變味,互相之間衍生了攀比的情緒,封多封少,不僅涉及到面子,還可能引發家庭矛盾。
不過不論如何,作為承接壓歲錢的主體,孩子們還是幸福的,一年之中,他們也難得獲得這樣的禮物和鼓勵。
孩子快樂,大人就安心,春節時間也就這麼些天,這些比較也沒有意義,開心就足夠了,不是嗎?
貼春聯。提到貼春聯,有一個人則不得不提,那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貼春聯始於宋,興於明,某年除夕,朱元璋傳旨:“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
微服視察時,朱元璋甚至親手為一戶閹豬人家題寫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
傳至今日,春聯亦成為春節不可或缺的重要象徵,春聯內容根據不同的主題,變化也很多樣。
而寫春聯,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才華的展示,古時為寫春聯,也曾爭相邀請大家潑墨,一副好的春聯,可以為春節增彩不少,為家人的新年帶來一個好的意頭。當然,若論古時,還有一些其他的慶祝活動,比如唱戲等等,無論如何,新年新氣象,古今不變,大家都在用自己獨有的方式,為家人而慶祝。
但願大家都能新年吉祥,事事順意!
-
12 # 江山如畫5965
在古代,新年都有那些活動?
古代新年起於殷商時期,民間也有進入臘月二十三,就算過年,以這天灶君上天彙報人間節儉為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結束。(到今天的除夕和春節,是以1911年開始公曆紀年,每年一月一日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
古時新年活動,主要有祭灶神,是在臘月二十三,在灶上放上糖果,點心,水果,讓灶王爺吃好上天多說人間節儉好事;有祭祖習俗,上香擺貢品;過年有走親拜年,互問新年快樂;作家長的給孩子壓歲錢,祝願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孩子給大人磕頭問安祝福;守年夜,從除夕到正月初一,中間有年夜飯;還有主要是貼大紅對聯,放煙火鞭炮,用來驅邪趕獸,相傳古時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兇猛殘酷,身居大海,到除夕夜上岸吃家禽獸,也多傷人。據說“年”獸怕紅色和火光鞭炮。……
這些東西大多也被傳下來,今天這些習俗還在被採用,不過人們思想發生很多變化,只是為增添年味和懷舊。並不像古人那樣迷信了。
回覆列表
首先就是拜年,古代拜年都是提禮物上門拜年的。宋朝比較有意思,門口都放一個紅色的袋子,收禮用,萬一有人來拜年主人不在家就把禮物放到袋子裡,,。如果放到現在。。別說禮物了,估計連袋子都被人拿跑了!古代人春節吃完飯還得去春遊一番,大街上全是人,比現在春節熱鬧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