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澹奕
-
2 # 文史磚家
一般來講,具備豐富的自然資源,是任何國家實現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前提,即使無法做到“大富大貴”,但躋身中等收入國家還是很有可能,然而事實卻並非總是如此。環顧全球,坐擁“金山銀山”卻一貧如洗的國家其實並不在少數,比如西非內陸大國馬裡,無疑是鮮明的例子。
馬裡地圖
馬裡是位於西非中部的內陸國家,北與阿爾及利亞接壤,東鄰尼日、布吉納法索,南同幾內亞、象牙海岸交界,西跟塞內加爾、茅利塔尼亞毗連,國土面積為124.1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870萬,首都為巴馬科。馬裡是個民族多樣、信仰多元化的國家,其中主體民族-班巴拉人約佔全華人口的34%,80%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官方語言為法語,通用班巴拉語。
馬裡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國家,早在公元8世紀初,這裡便成為迦納帝國的中心地帶。此後,在馬裡境內又相繼出現兩大帝國-馬裡帝國、桑海帝國,並因盛產黃金和商業興旺而聞名於世,很早便成為歐洲殖民國家覬覦的物件。1895年,在歐洲列強瓜分非洲的浪潮中,馬裡淪為法國的殖民地,被稱為“法屬蘇丹”。此後65年時間,馬裡一直接受法國的統治,直到1960年才獨立建國。
馬裡風光
平心而論,馬裡境內的自然資源非常豐富,完全具備發展經濟的優勢條件。其中,黃金已探明儲量高達900噸,在非洲僅次於南非。除此之外,馬裡的鐵礦儲量為13.6億噸,鋁礬土儲量為12億噸,矽藻土儲量為6500萬噸,岩鹽儲量為5300萬噸,磷酸鹽儲量為1180萬噸,並有相當數量的石油。如果這些資源能得到合理有效開發的話,馬裡完全有資格躋身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但很可惜的是,馬裡的金礦分佈格局極其分散,且多為砂金,難以進行集中、大規模開採,加之開採手段非常落後,基本上只能依靠人力來進行挖掘,因此每年的產量極低。不僅如此,馬裡的金礦質量普遍粗劣,很難在市場上賣出較高的價格,就連本國民眾也很少“買賬”。如此一來,馬裡雖然坐擁龐大的黃金儲備,卻無法順利地“變現”、改善民生,實在是悲催得很。
馬裡淘金工人
其實,不僅金礦難以進行有效地利用,其他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同樣面臨著重重難題。除此之外,馬裡的生存環境相當惡劣,常年酷熱少雨,全境大部分地區都是沙漠、高原或臺地,只有中部地區分散著一些平原,因而可耕地面積比較少,限制了農牧業的發展。雖然馬裡的糧食產量位居撒哈拉非洲之首,但每年仍需進口大量的糧食來維持生存。
資源難以有效開發、自然環境惡劣,再加上政局動盪不安和境內恐怖活動的肆虐,導致馬裡生存維艱。馬裡獨立至今雖然已有60年,但卻始終未能擺脫一窮二白的狀態。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資料,馬裡2018年的人均GDP僅有901美元(約合6307元,還不到中國的1/10),人均日收入僅有17元,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
馬裡婦女
經濟的一貧如洗導致馬里民生艱難,給社會保障帶來難題,並嚴重削弱民眾的幸福感。如今,馬裡的文盲率高達54%,人均醫療健康支出僅有85美元,平均期望壽命只有45歲,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佈的2019年度人文發展指數,馬裡在189個國家中排名第184位,屬於“低人類發展水平”,跟鄰國查德、尼日一起,都被視為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國家。
在無力獨自解決生存難題的情況下,向外國或國際組織尋求援助,便成為馬裡政府的“不二之選”。按照援助金額排序,美、法、加拿大、荷、德是馬裡最主要的5個援助國,而國際開發協會、歐盟等國際組織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大量的外援固然幫助馬裡度過重重難關,但並沒有在實質上消除它貧窮落後的根源,甚至還在很大程度上加劇“等靠要”的懶惰心態,對於經濟和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相當不利。
馬裡首都巴馬科
近年來,馬裡政府重點發展農業、礦業,在加強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還加快石油的勘探和礦產開發。與此同時,馬裡政府還積極招商引資,並實行經濟發展多元化策略,使得國民經濟逐步恢復。然而,由於經濟基礎薄弱、科技水平落後、政局動盪不安,馬裡雖然取得一些積極成果,但想要徹底結束戰亂、帶領民眾走出貧窮,恐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參考書目:《列國志:馬裡》
回覆列表
馬裡是西部非洲第二大國,也是個巨大的內陸國度。曾經的西非古國,如今卻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地方之一。雖然馬裡地方廣大且歷史悠久,但其在世界上的存在感卻相當低。貧困、落後與動盪或許是外界大多數人對這個古老地域的第一印象。
對於馬裡的敘述,主要三點:
第一,歷史悠久文化繁榮,自然環境惡劣;第二,經濟落後,整體發展水平不高;第三,不安與動盪是其發展的最大桎梏。馬裡的面積124萬平方公里,人口不到2000萬。不過這個非洲西部第二大國度大多數地方都屬於荒漠與半荒漠,超過80%的人口聚集在僅佔總面積2%的可耕地區,森林覆蓋率不到1%。整個馬裡,有一定的黃金、鐵礦、磷酸鹽與水力資源,整體自然環境不佳。
儘管如此,古代的馬裡卻是文明古國,是桑海帝國、迦納帝國與馬裡帝國的核心區域所在。伊斯蘭文明傳入後與當地文化融合,馬裡曾盛極一時,也被稱為“西非的文化搖籃”。
近代以來由於殖民的影響,馬裡逐漸衰落,而今馬裡成為了世界上最不發達地方之一。馬裡的經濟發展水平相當滯後,年人均GDP僅約800美元。
雖然馬裡是撒哈拉以南最大棉花產地,但加工率僅3%,農業的經濟比重超過40%,而除了數量有限的製糖、紡織、磚瓦等之外,馬裡幾乎沒有像樣的工業部門。棉花、黃金與牲畜是馬裡最重要的三大出口產品,除此之外幾乎也沒有其他的出口商品。
雖然自然條件相對惡劣,還有作為內陸國與近代殖民的影響,但真正限制馬裡發展的還是其動盪的環境。由於馬裡北方的局勢不寧,大量歷史悠久的文明古蹟被破壞,外來遊客不斷減少的同時也讓想要投資的外資望而卻步。
如今馬裡遊客的數量逐年減少,經濟發展非常落後。這個曾被譽為“西非文化搖籃”的地方超過54%人口是文盲,有三分之一的人沒有乾淨的水源,人均預期壽命只有45歲,整體發展狀況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