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昨日之我非我

    袁崇煥在明朝歷時10個月審理,欺君,資敵,擅殺毛文龍,與後金私自議和,縱敵入寇,消極避戰,條條都是死罪。袁崇煥被憤怒的老百姓分而食之!

    滿清時,為了詆譭明朝,為滿清竊國找到法理依據,編造所謂的反間計,崇禎冤殺忠臣的戲碼,以混淆歷史,愚弄漢人。袁崇煥女兒嫁給皇太極長子豪格為敏妃乃滿族皇室姻親,袁崇煥子孫世代皆為滿清高官且袁氏族人皆封官授爵。

    現在,滿族後人及包衣奴為了維護滿清的替代明朝的正統性,也是拿袁案作文章,欺瞞天下,為袁崇煥翻案。

  • 2 # 心宗小生

    乾隆的別有用心,連死人都利用。袁崇煥跟乾隆是有世仇的,致使乾隆的爺爺的爺爺重傷身亡。同時,也是當時清朝名副其實的敵人。乾隆並非是心血來潮出於善良和同情而是出於利用的目的。如果袁崇煥活過來,肯定已經非常無語,死也不想再被清軍利用。

    要想搞清乾隆動機需要挖掘三個問題,翻案前夕乾隆正在經歷什麼?是什麼誘發了乾隆抬出袁崇煥?抬出袁想解決什麼問題?

    首先定位時間,清史記載是乾隆四十七年

    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乾隆給軍機大臣下了一道命令:“諭軍機大臣等:昨披閱明史,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昏政暗,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闢,深可憫惻。袁崇煥系廣東東莞人,現在有無子孫?曾否出仕?著傳諭尚安、詳悉查明,遇便覆奏”。

    當時在發生什麼?一是一次巨大官場腐敗案,一是各種文字獄。

    四十五年,第五次南巡,大貪官王亶望沒收的財產就摺合白銀300萬兩,甘肅省有一多半大小官員都參與了“捐監冒賑”案,可以說是塌方式腐敗。經過40多年的快速發展,腐敗現象越來越嚴重,讓乾隆觸目驚心。

    乾隆四十年至四十七年由乾隆發起了連續5/6次大型的文字獄案,比如:四十四年的戴世道案,一句“長明寧易得”被認為是懷念明朝,咒罵本朝強迫剃髮,被斬立決,親人也都被牽連被殺。四十六年程明湮案、四十七年卓長齡案等密集發生,且罪名多是懷疑民心偏向明朝。

    對於乾隆來說,整個官場的貪汙腐敗已經存在極大的統治危機,因為各種腐敗和壓迫很多地方已經頻繁爆發小規模的農名起義,白蓮教、天地會等,特別是四十七年接連幾個文字獄案牽連眾多,讓乾隆開始懷疑自己統治地位的穩固性。

    因此,一場整風運動呼之欲出。

    這時乾隆就一直想找機會做做整風運動,一是整治官場,一是整治民風。政治思想運動要有個由頭和主線,而忠誠無疑是最好的切入點,百姓忠誠則無動亂,官員忠誠則少腐敗。

    忠誠的典範是誰?為何先選袁崇煥?

    剛才也說了,文字獄中好多百姓還是對明朝有感情有眷顧,選擇滿族的忠臣必然沒有群眾基礎,選擇投降明朝來的大臣因時間還不長不能服眾。剛好那晚他看到明史中有個有爭議的人物袁崇煥對明朝非常忠誠,為官廉潔。只要樹立袁的忠君愛國形象就是對崇禎皇帝形象的矮化,可以很好的打擊百姓對前朝的憧憬。

    同時,也可以很好的教育自己的官員,都學學袁同學一定要忠君愛國愛民廉潔,能少貪點就稍微收斂些,特別要學袁的“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這樣就能一舉雙得,民族英雄就這樣又被清朝拉出來再次利用了一次。同時袁只是整風運動的一個由頭,乾隆為擴大影響一次還給下面四種人翻案。

    乾隆還提出要給四種人翻:守城戰死與被俘處死者;不甘國亡而在家自殺者;拋妻棄子為復明而四處流亡者;至死不入新朝做官者。“凡明朝盡節諸臣,即同為國抒忠。

  • 3 # 折緣

    在乾隆以前,明末的那些人物,清廷一般都不怎麼在意的,也不會過多的解讀。然而到了乾隆,卻悄然掀起了一股為前朝人物翻案的風氣,袁崇煥只是這股風氣中的一個,只是因為他的身份很特殊,是明末最後一個能夠剛贏清廷的人物,所以得到的關注,以及解讀就多了一些。

    首先,我們來看看,乾隆為什麼要給前朝人物翻案,以及編纂《貳臣傳》來給那些投降清朝的前明文臣武將們定性。

    其實,乾隆這麼做的原因,並不是維護民族團結,而是在宣傳強調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那就是“忠君觀”、眾所周知,中國文字獄最甚莫過於清朝,而清朝文字獄最甚莫過於乾隆朝。乾隆老爺子給人評價定性的唯一標準,就一個字“忠”。

    道德瑕疵不重要,人品不好不重要,貪汙成風也不重要,只要一個“忠”字貫穿到底,給自己當奴才當到死,這就是乾隆的對待大清臣民的要求。而宣傳這個“忠君”思想,乾隆的武器就是給前朝人物翻案。

    這麼做的好處有兩個,首先是透過這些忠臣孝子的事蹟,來強調“忠君”的重要性,以此來加強皇權,將“忠君”更進一步與道德情操相結合,把那些個貳臣拿出來唾棄鞭撻,是為了闡述“不忠”的代價。

    其二,是為了營造一種明朝失天下,清朝得“受命於天”的思想氛圍,你看,明朝明明有那麼多的忠臣,卻最後亡國了,是什麼原因呢?原因很簡單,就是昏君奸臣當道,忠臣總是受到迫害,所以明朝亡國了。而我大清,我乾隆能夠穿過100年的歷史迷霧,從故紙堆中慧眼識忠奸,這說明什麼?說明我乾隆是千古難得的明君啊,那麼你們有什麼理由不效忠我大清,效忠我乾隆?

    那麼乾隆的這種政治思想,於袁崇煥又有什麼關係呢?

    袁崇煥這個人,其實相當複雜,可以說是明末清初最有爭議性的人物,在明朝,他是受到人人唾罵的賣國賊,然而事實證明,袁崇煥並不是一個賣國賊,頂多就是一個牛吹吹得有些大,而自持甚大的人。要說他跟皇太極搞串聯,這是沒有的,但他確實跟清朝私自和談,以此來完成自己隊崇禎“五年平遼”的政治許諾。

    而對於乾隆來說,把袁崇煥這麼富有爭議性的人物,推上忠臣孝子的位置,除了完成自己“忠君觀”的輿論宣傳,清朝正統性的確立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從思想輿論上打擊那些在民間活動的不安分的抗清分子。

    樹立人物典型,歷來都是輿論宣傳中的重要手段,清朝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首崇滿洲制度使得滿洲的英雄們很難成為漢人的“英雄”,然而那些早些年投靠清廷的漢臣們,本身也存在政治汙點,不適於清廷宣傳“忠君觀”,在缺乏“典型”人物的清代,這就需要一批能夠迎合漢人“忠君觀”的“典型”。

    明末恰好就有這麼一批典型,他們忠君愛國,但屢造昏君奸臣的陷害,而這其中死得最慘的一個就是袁崇煥,人家史可法好歹是壯烈殉國,而袁崇煥是被打上了反賊的烙印千刀萬剮而死。這樣的人物典型,最合適用來重塑忠君觀的同時,又能極大地削弱明朝的正統觀,所以老袁,無可奈何的就成為了乾隆的政治工具,把老袁捧得越高,就顯得明朝越是腐敗不堪,這是多麼好的“典型”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天之內發生兩起嚴重槍擊案,美國這是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