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而且空調氣味也不好。
9
回覆列表
  • 1 # xfxxdew

    早期比亞迪那種後面兩個大柱子那種確實一上車就不舒服,氣味特別不好,後來都自己開車沒坐過,最近又坐過幾次公交沒有那種感覺,應該是以前有什麼材料不過關

  • 2 # 隔壁店老張

    老張年前去深圳的時候發現,原來的燃油公交車都已經換成BYD的電動公交車了,坐了幾次感覺只要超過半個小時就暈的不要不要的……老張也覺得蠻奇怪的,因為本身自己並不太會暈車,平時坐3~4個小時的長途巴士都沒有什麼感覺。所以,應該是因為電動車引起的身體反應導致的。為什麼電動車會更加容易暈車呢?老張根據自己乘坐的感受,個人覺得主要是因為以下兩個原因:

    1、起步和剎車太猛

    很多公交車司機可能習慣了燃油車的開法,在踩電門的時候過狠,就會出現一種一頓一頓的感覺,非常不舒服,純電動公交車在動力方面比一般燃油公交車要更強,電動機扭矩也大很多,起步加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達到很高的速度,而燃油車發動機加速是需要有一個燃油燃燒的過程的,所以純電動公交車起步如果電門踩得深一些,就會有推背的感覺,而且一頓一頓的感覺就會特別強,所以坐在車裡面就會很容易有暈車的感覺。

    2、車內氣味比較大

    由於這批電動車是剛剛替換的,所以比起原來的燃油車氣味會更加的重一些。本身車內空氣不流通,加上這些難聞的氣味就會加劇暈車的情況。

  • 3 # 天和Auto

    乘坐電動汽車容易「暈車」是普遍現象-原因有兩點內容概述:電機動力曲線和暈車的關係,NVH與氣味帶來的“暗示”。

    乘坐電動汽車為什麼容易暈車,尤其是公共汽車會感覺特別明顯?類似的現象是非常普遍的,記得第一次乘坐和駕駛電動汽車也有暈車的感覺。但是在沒有找到原因之前,曾經想過這不是“輻射”的影響。

    然而電池組直流供電,IGBT交直流逆變的程度並不至於產生這種程度的電離輻射;而且實測過的資料也表明沒有任何影響,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測試資料電動大巴磁場強度≤0.2μT,電場強度0.5V/m家用電車磁強強度≤0.1μT,電場強度0.3V/m

    這是什麼標準呢?按照國標允許在公共場所的最高限值,最大型電動巴士不足磁場國標1‰,電場強度則<0.075‰,理論上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因為磁場強度僅僅為大多數智慧終端裝置,在上傳或下載資料時的幾百分之一;也就是說用手機的影響遠大於駕駛或乘坐電動汽車,與一般理解的電離輻射更是沒有關係,那麼究竟是因為什麼造成的暈車呢?

    兩大因素

    1:電動汽車的加速是非常迅猛的,即使是電動大巴也可以有非常強勁的加速能力。因為電動機的有「恆扭矩」發力的特點,也就是起步瞬間只有大油門輸出;電池包則可最大電流放電,併為電動機形成最強電磁場,最終在起步第一轉爆發最大扭矩。

    扭矩×轉速÷9549×1.36=馬力,起步扭矩最大則加速感受就會非常“chòng”;對於家用汽車而言這會是駕駛樂趣,這點從大多數電車使用者激進的駕駛風格也可以得到印證。而對於公共汽車司機而言,這種高效能的發動機就會是提高“績效”的基礎,因為很多城市的公共汽車是按照趟數算業績的。

    結果則必然造成公共汽車的起步加速都很猛,如果不相信的話,可以嘗試對比柴油動力與電驅大巴的乘坐感受。柴油發動機是遠遠做不到電機高水平的,因其最大扭矩需要將轉速拉昇到1500/2500rpm區間的某一節點才能出現;也就是說起步加速的階段輸出馬力比較低,加速自然會顯得軟綿綿。

    然而數十年來使用者已經習慣了柴油大巴的加速感受,忽然換成了加速迅猛的電動汽車,起步是胃裡翻江倒海怎麼能不容易暈車呢?

    2:NVH噪音振動·聲振粗糙度,以及車輛密封性也是容易暈車的核心因素!原因其實很簡單,這也是數十年來形成的習慣與暗示,比如柴油發動機採用的是壓燃式點火做功,在轉化扭矩的過程中會產生強度很高的振動,這種振動必然從車尾傳遞到整個車身(引起共振),坐在汽車座椅上甚至站著都會感覺到“麻”。

    任何物體的振動都會引起聲波的共振,也就是振動必然會有噪音,而且振動頻率形成的噪音頻率也是幾乎固定的。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定式或資料流,這些資料會深深的烙印在大腦裡的某個儲存區。

    「大腦」是最精密的計算機,人的每一個動作或思考都是由大腦控制,同時透過五感獲得的資訊反饋,這些資料也要由大腦去綜合貯存資料去分析,並且最終做出執行動作。所謂的“回想”與“記憶”就是這樣的模式,在熟悉的場景中看到的物品會觸發記憶,資料匯出後就開始“對照”。

    有沒有這樣的體驗:在熟悉的場景中認為能想起來什麼,但是就是想不起來,這時候是不是也會感覺非常不舒服甚至想吐呢?——大腦紊亂了吧。

    在初期乘坐電動公共汽車時,進入車內就是熟悉的場景;此時五感採集到的資訊,會讓大腦匯出“乘車模式”的資料,以備在行駛過程中對照資料印證。然而這種車輛的“反饋”完全不同了。

    起步時靜悄悄-聽覺資料錯誤起步時無振動-觸感資料錯誤沒有聲音振動車輛卻移動-視覺資料錯誤

    這就是問題所在了,第一次駕駛電動汽車時的印象就是這種感覺,將將踩油門時看到前方物體變化忽然就想吐;後來進行的分析表明,這就是因為在等待發動機聲線的反饋,但是沒有獲得資訊印證就突然紊亂了。而之後在做好這種思維層面的準備後,再駕駛與乘坐汽車就不會有問題了。

    總結:駕乘電動汽車容易暈車,說白了就是“新老標準”改變後的不適應。同時也有空氣流動性的影響,比如柴油動力大巴到處鬆鬆散散,發動機的振動幾乎會破壞所有車窗的密封性。

    但是電動大巴沒有振動,車輛的密封性就會很好,但是車內乘客攜帶的各種異味也揮發不出去了,那麼對於氣味敏感的人也會容易感覺不適。

    理論上電動大巴的體驗是一種提升,只是使用者普遍還沒有適應;這就像早期很多人坐公交車不暈車,但是坐密封性很好的家用汽車就會暈車是一個道理。至於電磁輻射是沒有影響的,常見做高鐵動車、地鐵雲軌的人又有多少暈車的,殊不知這些車一直都是電驅動,這也充分解釋了“適應”的重要性。

  • 4 # 尋北記

    我坐啥都不暈,就坐西湖比亞迪電動大巴不舒服,就不能模擬一下汽油車的緩緩起步?!就不能模擬一下地鐵的柔和起步?!使用者體驗太差勁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公上班總是各種抱怨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