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逍遙谷逍遙
-
2 # 趙日金141
關於天地萬物的起源,道家與儒家的說法不同。孔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那就比較一下,儒家之道,道家之道,究竟有什麼不同。
儒家孔子《易傳》:“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陰一陽之謂道”。
道家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
天地萬物,孔子說是太極生的,老子說是道生的。太極與道,有什麼不同呢?
道家《莊子.大宗師》:“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
道家的道,比儒家的太極,高得多。高在哪裡呢?
道家:物,一個一個地生,“萬物負陰而抱陽”,每一個物都有陰陽,物與物之間不分陰陽。
儒家:物,兩個兩個地生,“一陰一陽之謂道”,物與物之間分陰陽,一個物陰、一個物陽。
太極,是道家莊子的,儒家借用道家莊子的。馬王堆帛書《易傳》不是太極,而是“大恆”,即以為證。
老子的“道生一,,”,儘管比孔子的“太極生兩儀”高,但也高不到哪裡去。因為,道家沒言清楚,道什麼時間生的一?儒家沒曰明白,太極什麼時間生的兩儀。
都不如盤古開天闢地,陽清為天,陰濁為地,時間說的一清二楚:萬八千歲。
-
3 # 平常話語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玄!玄之又玄。誰也不知道老子說的是什麼意思。只是各自的好奇興,自己無中生有的想像為老子解釋得精意又精,比老子自己想的還更佳完美,超越了老子的哲學思維。真的很玄。
-
4 # 使用者思己過
傳說天地原來是一混頓圓球,夸父神仙在裡面不知沉睡了多久,忽一日伸了個懶腰,舉起神斧用力一批,清清者上屬天,混重者下浮地,才有了天地之分,才有女媧造人,世間才有天地人這三才之說,才有伏儀,立東西南北四向,造八卦,後來才分二十四小方位合二十四節氣,才有了世間萬事萬物。還有就有按照老子的道生萬物論,這個道歸結其精華就是人的思想和智慧,萬事萬物都是人創造的,所謂得道就是思想和智慧的昇華,到了一定境界,就比平常普通人智慧思想認知要高,就能有非比尋常的開悟或見解,這大概就是老子所說的得道,人一旦得道就會擁有無窮的創造和語言覺悟了!
-
5 # 楚楚可人的男人
人的最高境界是思想,所謂思想永存?觀察源於現實,思想根植建模。道是終及的源頭活水,道生萬物。世界上的事物相對於有限的生命來說,簡直是無限的。怎樣對眼前的世界窺一豹而知會身呢?!思想體系的建立,最簡單的是建模?縱觀中中國人化的幾個方面,我們便找到了共同之處。女娃交尾圖便有生的意思,以此便創造了人類。再抽象概括就是太極圖!
-
6 # 小杰80164096
道可以理解為規律。
一二三可以理解為氣或神。
一是元氣。
二是陰陽。
三是陰陽與中。
實際道和一二三都是一種存在的不同表達。
道就是變相的氣或神。
規律的背後是神氣的作用。
神氣就是精神或能量。
-
7 # 書窗記
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即說:“道,可道,非常道。”譯成白話就是:“道,說得出,它就不是永恆的道。”
他這麼說,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道”是老子哲學體系的核心,他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微妙玄虛,不具有任何“質”性,它不能用文字或語言來表達。所以說“道,可道,非常道。”
從哲學的社會性看,老子的“道”是一種神祕的精神實體;從自然的本來看,我們可以把老子的“道”理解為萬物變化發展的規律,或者說“道”是宇宙的本體,是萬物的總根源,萬物由“道”派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老子在講述宇宙由“道”始而產生萬物的過程。關於這句話的具體含義,解釋的版本大致有四種:
一、《淮南子·天文訓》:“道者,規始於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意思是說:道,初始於混沌不分的“一”,但“一”還不能直接產生天地萬物,所以要從混沌不分的“一”中分化出陰陽二氣,陰陽二氣交和合氣便產生萬物,因此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二、《易·繫辭》:“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在這裡,道與易異名同體,“一”即太極;“二”即“兩儀”,即天地;天地氣合而生和,就是“二生三”;和氣合而生物,即“三生萬物”。
三、知名老莊學者蔣錫昌認為:“道始所生者一,一即道也。自其名而言之,謂之道;自其數而言之,謂之一。然有一即有二,有二即有三,有三即有萬,至是巧曆不能得其窮焉。老子一二三,只是以三數字表示道生萬物,愈生愈多之義。如必以一二三為天地人,或以一為太極,二為天地,三為天地相合之和氣,則鑿矣。”他的意思是說,道就是一,一就是道,從名稱來說它叫做道,從數字來說它就是一,老子所說的一二三隻是表示越來越多的意思,沒有特指什麼太極、天地及天地相合的意思,這都是人們在刻意講究而已。
四、目前我們一般通行的解釋是:道產生作為統一體的原始混沌之氣,這統一體又分裂為陰陽這兩個對立面,這兩個對立面又產生新的第三者(陰陽和合),新生的第三者產生千差萬別的東西(萬物)。
在《道德經》裡,老子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放在了《德經》部分,而不是《道經》,他是想以萬物皆源於“道”的本原思想,教育人們懂得“謙受益,滿招損”的道理。這一章的全文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也。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亦議而教人。“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學父。
翻譯成白話是:道產生作為統一體的原始混沌之氣,這統一體又分裂為陰陽這兩個對立面,這兩個對立面又產生新的第三者(陰陽和合),新生的第三者產生千差萬別的東西(萬物)。萬物各自包涵陰、陽兩個對立面,這陰陽兩氣,互相激盪,而得到統一。人們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穀”,但是王侯們卻拿來自我稱呼。所以,一切事物,有時減損它,卻反而得到增加;有時增加它,卻反而得到減損。別人這樣教導我,我也這樣去教導別人。“強狠霸道的人決沒有好下場!”我要把這句話作為教人的總綱。
-
8 # 一直奔跑的小樓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大家能仔細看下,提出不同的意見。
乍一看,這句經文確實看起來非常精緻。一些數字連線了宇宙和萬物。真是太浩大了!很深!但是在閱讀了這段經文之後,您可以從中獲得多少個層次的宇宙以及萬物的起源?那具體的資訊呢?我想可能只有些感慨!即使我們給它提供了更多深奧的內容,它也不會幫助我們獲得有關宇宙的任何特定資訊。實際上,這節經文根本沒有提供有關宇宙的任何資訊。這是不爭的事實。在先秦時代,老子無法建立任何宇宙學,也無法解決宇宙萬物起源的問題。
二是指天地。天地被視為萬物之母,老子視道為天地之母。 “……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所以一個可以生二。
三,所謂的三意味著更多,並且更多用於表示一切,所以三是一切的別稱,因此三可以產生一切。
因此,根據老子對道,一,二,三和萬物的定義,這句話可以直接翻譯為:道產生天地,天地產生萬物,或者道是天地之母,天地是萬物之母。這就是這句經文的意思。
因此,世界上沒有天書,即使它存在,也沒有意義。因此,不要迷信古代人學習。前輩是我們前進的階梯,而不是終點。為了探索宇宙的終極原理,我們需要繼續觀察和思考,而不是潛入本書。
-
9 # 河東來
之前回答過這個問題,現在對於道有進一步的理解,姑且作自己認為稍深層的描述:
道家最尊貴的貴族代表,君王的媽媽,也就是皇太后的"產道"生下了人類族群的領袖“人王”(黃帝部族),這就是"道生一";
“人王”去尋找他的皇后,組成“二人世界”,“成家立業”,為這個“家庭”尋找事業成功的道家貴族支援點(炎帝部族),建立“國家”這個大家庭,這就是“一生二”;
皇后和道家貴族為了“立業”,就從被統治的文士屬性的“民”(蚩尤後裔)以及其轉化而來形成的"儒生"選拔代表維持國家的行政力量的儒家“長子”,從統治者中的“人”(百姓後裔)以及由其轉化的兵家選拔維持國家軍事力量的兵家“次子”,從被統治者的武士屬性的"民"(九黎後裔)以及其形成的“墨俠”、“刺客”選拔維持國家警察力量的墨家幼子,這就是“二生三”;
然後行政儒家、軍事兵家、警察墨家可以管控,生養撫化國家管理的方方面面,這就是“三生萬物”。
-
10 # 野性的證明
用現代科學來解釋老子李耳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所謂的“道”,指的是原始的混沌狀態,也指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奇點。
“一”指的是奇點大爆炸所形成的陰陽兩極。
“二”指的是陰陽兩極互相作用所生成的金、木、水、火、土五行。
“三”指的是五行所產生的萬物。
也就是,道(混沌態)生一(陰陽),一生二(五行),二生三(萬物)。
一點淺見,勿笑
-
11 # 藍先生易學研究
老子按宇宙巨集觀意識,以先天乾卦,後天乾卦,論述大氣場放射波交媾之理,演化規律講述各元素變化之理。
乾三連,一,為九,二,為六,三,為九三。
在天為西北,在地為君,在人為父。
後天乾,納西北,金屬分子,無機分子,溶於澤。降於土,納入,或輻射演化。
-
12 # 似驚雷無聲
打個形象的比喻:宇宙眾多各式各樣執行的星球裡,看似雜亂無章的混沌一片中,竟然很巧妙的構生出了太陽系和位置恰到好處的地球,存住了水和大氣層,無機物在怎麼的電閃雷鳴的巧合下合成出了有機物,由有機物逐漸產生單細胞生物,完成“道生一”;單細胞生物又經過變幻莫測的衍進,由單細胞繁殖嬗變出了雌雄雙性繁殖,“一生二”;發展到自然繁衍,“二生三”;就有了大千世界的“三生萬”,而且讓有靈智的人類生命去感受和認知這一切。有趣!也許在高緯度的法眼中,我們人類就像森林裡眾多小螞蟻一樣,搬完了食物還在揣度外面的天宇,可笑、可敬、可愛!
-
13 # ae王小語
道,
人與自然的和諧之道也!
迴圈,
有序生成發展!
生有道,
成有道。
人不道,
則亂剛亂社稷;
自然亂,
則瘋野人荒。
人與自然,
共生共存!!
回覆列表
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二講: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
衝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
唯孤寡不彀,
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
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
我亦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
吾將以為教父。
釋文:
萬物負陰而抱陽:人和萬物面南而立,則前抱陽,後負陰。
衝氣:中虛之氣,元氣,即先天一氣。
強粱:凶暴,橫蠻。
道生化德一之氣,即為先天一氣,稱為一,又稱德,即道生一。
先天一氣生化陰陽二氣,即一生二。
陰陽二氣相互交感時虛無之氣(元氣即先天一氣)進入其中,即陰陽二加先天一氣的一而為三。(陰、陽、德)這個三,它是萬物生成與發展的自然法則,萬物皆由三而生成,即三生萬物。
萬物皆前抱陽,背向陰,迴心向日,人與萬物面南向曰。
萬物在陰陽交合時,虛無之氣(即元氣也叫先天一氣)
進入其中,得以調和。萬物中皆有元氣,此元氣就是先天一氣,就是德,就是一。
萬物發育過程皆由元氣掌控。
天下人最厭惡的,就是孤獨寡德和凶惡不善之人,可是君王卻用它稱呼自已以示卑下。
因此,世間之物,貶損它反而會使之受益,為使之受益反而會使之受到傷損。
禮極則崩,樂盛則壞。
眾人都去弱為強,去柔為剛。
我則教人去強為弱,去剛為柔。
因為逞強暴戾之人不得善終,我將強梁之人,做為學戒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