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問道黃老
-
2 # 虎嘯金鐘
還可以質疑螞蟻沒有祖先!因為沒人可以證明螞蟻有祖先!
笑笑!
請看一下司馬遷的史記!
-
3 # 餘生驛
限於古人傳播知識的障礙重重,不經考驗是不會輕易傳授知識的。他必須考慮對方傳承下去的範圍與實力,最重要的是誠意。
-
4 # qianSiguang
要了解道德經,可以看看老子所傳承下來的幾個人,比如《文始真經》,列子八篇,莊子等。伊喜文始真經對道德經進一步的解釋,而列子是對道的實修實證。
-
5 # 戰神150624565
基於本人認同的兩個基本點,1.老子與孔子有過交集;2.兩者有過“思想”交流,推出以下看法:
一.點明道儒區別
儒的核心是官治民。孔子的言論既揭露了華夏人的心、行、思,又提出瞭解決的辦法。可以說《論語》是一部偉大的華夏社會心理學著作,雖去千年,至今仍重。官者可以從這部書中找到民行之心,民思之態,民慮之向;官者可以從這部書中找到應對措施的關鍵點,基本面,主觀事物發展態勢,有了切入點的依據。有現象,有對策,更有論斷。(或許說是“讖”言或預言)
道的核心指向是官家,“警告”官家,治民先治己,要有正確的“大界觀”。不是有了所謂的修身就能治民的,更不是強化了所謂的“六藝”類就能治民的。如此,不但治不了民,更使易朝易君不可免。由此可觀,老子與孔子對官家的“治身”理念完全不一樣,老子強調與自然相配;孔子則是楷古那些文字傳說的“聖人”————孔子沒有回答易主的核心原因,反而強調官家做得還不夠。老子的“四法”之道卻點明瞭“順”之理。
二.暗示了為誰而著
由上所述,應很明白《德經》和《道經》為誰而著。“尹喜”是位傳說中的官員,而且是大朝的官。那個時代的姓氏也不少了,卻偏偏選擇了“尹”的姓氏。尹者,君,誠,正,平,公。“尹喜”為君之道,長久之道是也。人有生死,君主亦然,故“名可名非常名”。
-
6 # 馬振廷1
憑老子之能,誰強迫得了他呢,小關尹能擋住老子嗎?尹喜掛印,按值好家人追隨老子屬實的話:肯定是一見如故,相見恨睌,一拍即合,師徒一定。道德經應是老子口朮,尹喜整理傳給後世弟之的。才合情合理的。若老子執筆,有關尹不敬強迫之謙。尹喜就不會放棄大好前程,掛印辭官追隨了。老子,尹喜的去向,決定經文的指向,密傳口授不會寫在經文裡的,尹喜擺了個迷魂陣,把真言藏在了俗事裡面亂說一通。又不失真又不明說。名可名非常名也。不是明可明非常明。可想而知了。不德失口傳只會看熱鬧,沒悟性是難知道的。
-
7 # 蘭州易道王
老聃的生平中,有兩次直接影響中國文化史的重大會晤。一次是孔老會晤。孔子發現"道不同不相為謀"後,便決定獨立學說,於是有儒家產生。二是尹老會晤,"強為著書",而畄下萬經之王5000言。史傳此事,真假已無關緊要,最要緊的還是如何看儒道之關係,如何真傳老子5000言。這都與如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為今之民族復興大業服務,關係重大。至於老子是唯物論,還是唯心論的爭論雖久,但並無意義,經愚夫的研究後看來,用西方哲學劃分派別的方法評判老子,做法本身就是一大錯誤。因為,老子哲學的基本問題,不是物質與精神的關係問題,超出了哲學本體論,而直述哲學本原論了。這是全世界古今唯一的一家獨門哲學了。西方哲學那種劃分標準本身,就不適合於老子。中國特點的哲學文化,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才是正確的選擇。
-
8 # 旭日東昇38030061
“子將歸隱,強為吾著書”。關鍵就看“強”字做何解?尊敬地再三懇求?還是帶有非得強求的意思?
總之,給“不敢為天下先”的老子玩到現在。
-
9 # 寧靜致遠WQ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先簡單的介紹一下老子的生平,這樣才能對這個問題有更深層次的解答。
老子在50歲的時候,擔任了東周的國家藏書館長,極大的豐富了淵博的知識,並且在這時候接見了孔子的拜訪。老子比孔子大20歲,所以孔子非常敬重老子,但此時的孔子與老子學識相差太多,以至於孔子感嘆老子是條龍,自己根本無法理解老子的思想,而留下了道不同不相為謀的無奈。大家注意這裡的“道”是指學問與能力,而不是什麼道路。
後來在老子70多歲的時候,周王室發生動亂,圖書被搶老子受到株連,被罷官回鄉。進而潛心著書立傳,耗費二十多年,在老子93歲時終於完成了書稿,但書稿遇到戰亂被焚,老子心力交瘁大病一場。在身體恢復後,騎著毛驢唱著“禍兮福之所倚,富兮禍之所伏”來到函谷關。守關的尹喜得知這位老者是令人仰慕的老子,豈能放他走,必須讓老子寫下書稿才能讓過關。老子無奈只好滿足尹喜願望,在尹喜提供筆墨竹簡,並且陪伴伺候老子,得經5000言(字)書名為《老子》,便是後人的《道德經》。傳說尹喜得經後棄官追隨老子絕塵而去。從此老子再無音訊,後傳言老子活了100歲。
《道德經》中國最古老的哲學著作,比起同時代的西方,其思想深度令人驚歎,各種英文譯本就有40多種,還有眾多的其它文字譯本,同時也是西方學者除了《聖經》研究最多、最重視的一部書。
回覆列表
老子寫《道德經》(漢代之前叫《老子》)絕非因為尹喜的請求才留下了這部萬經之王。
“強為我著書”的說法來源於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司馬遷寫老子傳記,區區500文字,大都是道聽途說加想像,很難想像,像司馬遷這樣的史官居然也有“搜盡奇峰打草稿”含糊其辭的時候。後人以此為基礎,加以各種穿鑿附會,比如騎青牛、出函谷,紫氣東來三萬裡,以及後世的“化胡說”等等,因此老子的身世愈加撲朔迷離。
這不是司馬遷不負責任,是因為關於老子的資料實在是太少,太少。
為什麼說不是因為尹喜的請求而寫的《道德經》呢
1、作為周王室的守藏史,老子是當時文化的最高代表,也是天子師(那時候“學在官府”,王室的守藏史等高階文化官員,同時兼職侯王百官的老師),《道德經》就是天子對問的一種日記體記錄。而《道德經》是在超脫人類社會,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深刻了解三代文獻,總結歷史經驗基礎上,日積月累形成的一部鉅著,它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完成的。因此勉強留下,在幾短時間內“強為我著書”是不現實的。
且逐漸的製作工藝十分繁瑣,且不說西北地區有無竹林,就算有,也需要精挑細選,烤制、壓平、打磨,即使當代通過烘烤除水,也需要一月時間。可以想象,在沒有現代工藝的情況之下,加工製作竹簡,決不是三月五月能完成的。
在沒有確證的情況下,人們通常還是以司馬遷的“傳說”為據
既然至今沒有發現確鑿的證據,推翻司馬遷的“傳說”,那就依然沿用著司馬遷的說法,說老子出關,被尹喜“強為我著書”,此後不知所蹤。
當下關於老子的最終去處,出現了不少新的版本,有的說“南歸”,因為葉落歸根,他家在陳國(現在河南周口鹿邑縣),有的說他東去,還有的說他隨王子朝南下楚國,等等,各說各話,但僅限於一家之言,不足為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