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找意義
-
2 # 使用者上坪農夫
關鍵是“富不過三代”呀。沒有強大的持久力,哪能統一一個天下(春秋戰國時期,一個諸侯國就是一個國家,周王朝就是具有天下之稱)喲!不說所有霸主,就是首霸齊桓公就好,在名相管仲的輔佐下成功了,但由於管仲過於恪守為臣之道,而沒有勸說放棄齊桓公某些不良的個人愛好,甚至有放縱之意。因為在齊國成為真正霸主之後,齊桓公就已經表現出“近小人”的行止了。當齊桓公知道管仲看到這一行為後,有不好意思地問管仲說:“寡人控制不住自己呀”,管仲回答說:“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就是貧民百姓都有自己個人的愛好,何況君上你呢?”就是如此,最後管仲死後,那三個小人見沒人可以約束他們的時候,就開始了拉幫結派,勾心鬥角,甚至最後連齊桓公的生死都沒人管顧,到屍體腐爛而長出蛆蟲後才被人發現。又如晉文公流亡十九年,一朝稱王就忘記了就往途中那個割肉煮羹喂他的人。至於齊桓公的“尊王攘夷”的策略,卻演變成為後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先例咯。
人才的不繼與君王的無情,能讓他們建立的王朝有很長的統治時間乎。更不用說,那個時代還是道德與禮樂全面崩潰的時代,而法制尚在摸索之際呢。秦王朝能夠統一其他“六雄”完全是秦國經過多代的辛勤奮鬥,與挖掘各國有才幹者為其服務的典範,同時採納了“治亂用重典”的先例。只是各諸侯王的殘餘勢力過於強大,以及權力中樞的腐敗才使秦國不過三代的。並非後來儒學所說的:“強暴是秦朝滅亡的根源”。誰不知一個移風易俗的改革,沒有某種外力的支援可行乎,不可行,因為沒有一個人願意從神壇一下子掉入凡間而不掙扎的。但是治亂是必須有一個過程的,並非一蹴而就的,關鍵在於領導集團內部的意志的統一與堅持。秦王朝的潰敗與隋王朝是及其相似的,都是敗於小人當權,執政老人的近視造成。
-
3 # 我是小金呀01
社會的意識形態造成的,周朝是封建制度,大家都認可分封。
當時的周天子才是公認的一把手,春秋是從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開始算,第一位霸主是齊桓公,當時的周王室已經衰微,所以齊桓公就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指導思想,既然尊王攘夷怎麼可能去推翻。
春秋五霸分別是,齊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晉文公、楚莊王,其中秦穆公時期一直想西進中原的但是由於晉國橫在函谷關外所以一直沒有機會。
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正式得到周威烈王認可,韓趙魏正式的成為了諸侯,但是在魏文侯時期,韓趙魏關係還可以但是隨著張儀的連橫之術破壞了6國的關係,也破壞了韓趙魏的關係,終於三家內部出現了問題才給了秦國機會。
那麼為什麼晉國和齊國不統一中國呢?因為晉國跟周王室是同宗同源,都是姬姓,齊國呢是姜子牙的封地,同時也受當時的中原文化影響也不會隨便去侵略其他諸侯國更不會推翻周王室。
其中有野心的就是楚國,因為中原大國都認為楚國不是中原正宗,認為他們是南蠻,所以楚國想統一但是他不是其他中原大國聯手的對手。
-
4 # 塘主生活記
如果瞭解春秋戰國的歷史,都不難發現,有一個諸侯國從春秋五霸道戰國七雄他都在其中。它到底是那個國家呢?
它就是齊國。在長達八百多年的周朝,齊國是第一個被分封的諸侯國,而且一直都是實力強大的諸侯國,是諸侯國當中實至名歸的霸主,那麼問題來了,如此強大的霸主,為何沒有一統中原,反而被後起之秀的秦國滅國了呢?
首先,齊國一直缺乏統一中原的時機和能力。在西周時期,各諸侯都礙於周天子的權威,誰都不敢做這個出頭鳥,作為實力強悍的齊國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觸動周天子的權威,一旦觸碰這個底線,勢必會找到各個諸侯國的討伐。
其次,春秋首霸齊桓公缺乏統一天下魄力。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周天子的權威已經大大的削弱了,諸侯爭霸的時間已經到了,而作為天下第一霸主的齊桓公卻沒有抓著這個時機統一中原,坐吃山空。導致後來諸侯國紛紛崛起。逐漸打破了齊國獨霸的局面。
-
5 # 舊書齋
春秋五霸只是春秋時期諸國中實力比較強勁的五個國家,說是五個國家,實際可以涵蓋七個國家,齊國、秦國、晉國、楚國、宋國、吳國、越國。因為在後人的評價中,春秋五霸有不同的說法,宋襄公時期的宋國,夫差時期的吳國,勾踐時期的越國,都曾經問鼎中原,除了這些以外,還有鄭莊公時期的鄭國,被稱為小霸,但其實力可能超過了宋國。
我們可以看出,春秋五霸時期雖然有很多優秀君王,但整體局面是均勢局面,沒有任何一個國傢俱備碾壓其他諸國的實力。於是,出現了諸強並存和一朝霸主的情況。
諸強並存的局面這是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也是一次非常殘酷的淘汰賽,宋國的宋襄公,已經舉行過諸侯會盟,幾乎可以成為大國,卻遇上了楚國,於是慘遭淘汰。楚國已經具備逐鹿中原問鼎天下的實力,卻偏偏遇到晉文公時期的晉國,只能退回到原有的疆域。而如日中天的秦穆公,成為秦國立國以來最偉大的君主,偏偏對手是巔峰狀態的晉國,於是無法觸函谷關,只能向西擴充套件,稱霸西戎。吳越更是一對冤家,最終吳國被滅,越國偏安東南。
由此可見,這些國家實力相差彷彿,成敗也許只是一場戰鬥的勝敗,或者曠日持久的交鋒,最終導致,誰也奈何不了誰。
一朝霸主的情況五霸中,齊國是最早的霸主,也是對手最少的霸主,齊桓公稱霸最早,而這時候的其他諸國,都還沒有稱霸的思想。從這個角度來說,齊國走到了時代的前列。
走在前列的齊國,他的做法也成為諸國效仿的物件,比如尊王攘夷,九合諸侯。在齊國帶領下,雖然春秋君主很多,但都將周天子奉為天下共主,不敢越雷池半步。
可以說齊桓公時期,齊國是春秋唯一的霸主,但齊桓公的結局,也成為一朝霸主的典型。齊桓公死後,五個兒子開始爭權奪位,以至於他的屍體放在那裡六十七天,沒有人管,屍體腐爛,蛆蟲都爬了出來,這才草草處理,接下來,齊國變成了兄弟輪流當政,國家陷入混亂。
很不妙的是,齊國這條彎路,也成為諸國效仿的物件,於是,其他幾個國家,在最強君主死後,都陷入不同程度的內亂,也都陷入一朝霸主的迴圈中。
春秋五霸可以看成是歷史中的一次巧合,在某一時間段內,同時出現很多優秀的人才,形成了一段歷史佳話,同時,又在某一時間段內,全部衰落。但從根本而言,周天子地位還沒有完全動搖,諸國依然處於均勢,並沒有出現某國碾壓的情況,因此,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在這個時間段內,一統天下。
-
6 # 飛哥說史
春秋時代,有五個霸主,其中實力較強的有齊恆公,晉文公,秦穆公.但他們誰也沒能統一天下.
1.原因一,他們沒有一統天下的慾望.當時的天下還是周朝的天下,周朝是天下的共主,名義上各個諸侯國都是周朝的臣子,如果有哪個先提出要反周自己稱帝王,會惹天下眾怒,群起而功之.當時的諸侯國誰也沒有實力能夠以一國對抗其他所有國家的!試想一個國家,沒有一通天下的慾望,怎麼能做統一天下的事情?
2.原因二,他們沒有正確的戰術.他們雖然不敢明的說要做帝王,可私下都想統一天下,私下都在擴充自己的勢力,但是他們 擴充自己勢力的方式不正確.春秋五霸中除了秦國,他們採取的方式都是,和其他的國家結盟,所以當他們勢力很強的時候,能夠稱霸,可當他們勢力稍弱,其他國家就離他們而去,重新投入了新的霸主的懷抱!也就是說,從結果看,依靠結盟的方式稱霸得到的是短暫的利益,從長遠的角度講,一點用處都沒有.從這裡看美國的結盟,也是一樣的,如果有一天,中國比美國強大,他的那些盟友都會投入中國的懷抱.
3.原因三,他們追求的是虛名,不注重實際的利益.由於他們追求的是短暫的霸主地位,他們就要求那些小國在短期裡要服從自己,在短期裡靠武力很難使所有的小國服從,所以作為霸主就要廣泛的施恩澤.那些小國所貪圖的不外乎趨利避害,也就是說,當他們沒有強大的對手,你要他們服從你,你得給他好處,如果你沒有辦法從別處給,就要自己割肉給他,齊恆公就曾把實際控制的土地交給魯國.而當他們有強大的對手,被攻擊的時候,要去救援,真正的以天下為己任,而在救援的途中打下來的土地,由於離我們本國很遠,無法擁有,只好給他國了,真正是吃力討到的僅僅是自己一世的名聲,而他死後,國家多半一蹶不振,因為,他本生國力就不是那麼強,而在他有力量的時候,把力氣都用在給他人做事上,他那有工夫哪有力氣為自己做事?
4.春秋時期為何秦國沒有統一天下.秦國的國君從一開始就沒有上面所說的弊端,但是他們為什麼也沒有一統天下?秦國在春秋時代不與中國相通,被稱為西戎,當時的秦國勢力並不是那麼強大,和晉國交鋒中,敗多勝少,並且秦國想要到中國來的話,要經過晉國和東周,晉國實力過於強大,擋著秦國的路根本出不去.東周當時也還有一定的勢力.所以以當時的秦國能稱霸已經算很不錯的了!
5.借鑑.做事得有一個長遠的目標,比如那時侯的國家,得以天下一統為己任.在這基礎上拋棄虛名,作點切切實實的事情,打一仗得到一寸土地,是我們的,我們的國土就多一寸.而不要替他人打仗,打勝了,土地是別人的,別人實力強了,我們又多了一個對手,打敗了,丟的是我們自己的臉,以後何以服眾人?不要妄想著對別人的恩澤中妄想他們對你長久的服從,歷史證明是不切實際,極其錯誤的.別人看中的是利和弊,當我們不能再為他們提供趨利避害的時候,他們更多的考慮的是現實的生存壓力,以前歷史上對他們做的事情他們才不記得呢.他們會毫不猶豫的投入能為他們提供趨利避害的強大的新的霸主的懷抱!
-
7 # 讀懂史書
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雖然是緊挨著的,但是兩者還是有些區別的。
春秋時代自周平王東遷洛陽之後,中國進入春秋時期。這個時期,王室衰落,諸侯日強。
周天子雖然不如以往那般一言九鼎,但是說話多少還是有些分量的,畢竟周天子是大家認可的天下共主,面子上得過得去。
戰國時代三家分晉之後,中國進入戰國時代。三家分晉從面上看就是天下多了兩個諸侯國,但是其影響是深遠的。
三家分晉說白了是以臣代君,這已經挑戰了分封制的底線,但是周天子卻承認了這一事實。
筆者以為,春秋戰國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周天子是否能把持道德的制高點。
三家分晉之後,周天子徹底失去了大義,再也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壓制諸侯。
正如後來的陳勝所言: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既然晉國能以臣代君,那天下諸侯也可以取周天子而代之。
明白了春秋戰國的區別之後,我們反過頭來再看這個問題。
春秋時期,強大的諸侯稱霸天下,但是沒有取代周天子。這是因為周天子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他的存在,代表了一種規矩,一條底線。
諸侯們可以不把他當回事,但是卻不能消滅他。如果那麼幹了,就是壞了規矩,就是犯了眾怒。
戰國時期就不一樣了,周天子自己壞了規矩,把手裡的王牌扔出去了,那周天子還有什麼價值呢?
沒有了存在的價值,被消滅是早晚的事。
-
8 # 窮小子770
在春秋時期出現了幾個所謂的超級大國,但我們來看看他們是如何稱霸的。稱霸的諸侯主要標誌是“會盟”諸侯。可想而知,武力只是其中一部分,主要的還是外交上的成果,雖然周天子的威望已經下降,但是周天子的名號還是很有象徵意義的,如齊桓公就採用管仲的意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義下,團結其他諸侯,抗擊威脅中原的周邊少數民族,還出兵阻擋北上的南方強國楚,在諸侯國中樹立了威信。後來,齊桓公召集諸侯國在葵丘會盟,周王室也派人蔘加,正式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的地位。就如後世的東漢末年漢室雖無力控制諸侯,但所有的諸侯都在乎漢帝的那一紙任命狀,如果沒有就無法打出天子名號實施擴張。春秋時期也是如此。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諸侯國太多,關係錯綜複雜,還沒有一個諸侯有能力雙線或多線作戰,戰國時期秦國如此強大,諸侯國也只剩下六個,也是靠外交進行“遠交近攻”的政策逐步瓦解東方六國的,何況春秋時期的諸侯國還有將近一百個,再說也還沒有出現這麼強大的諸侯國。所以春秋五霸只能囂張一下,但統一是很難實現的。
-
9 # 明月故鄉
春秋五霸為什麼沒有人一統天下?我分析這個得從五霸的實質說起。我首先揣測一下題主問這個問題,是認為五霸就是天下最凶暴的王。霸道嘛,我們現在理解就是蠻橫凶暴,動不動喜歡搞點暴力的主。這樣的狠角色還不應該一統天下嗎?其實這個是一種誤解!
五霸也可以稱為五伯。首先從周朝的爵位來看,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五伯就是五個有伯爵的主!古代說的霸道並不是今天的跋扈蠻橫。是指的一種諸侯的氣度和能力。因為是這個實質,也就決定了這些霸主並不能憑藉武力肆意征伐別的國家。就算他有這個實力,有這個心思也不能這麼幹。因此你獨史書會發現,五霸會救濟很多快被滅掉的小國,也會抵禦那些欺負別國的進攻!總之他們要維護明面上的霸主的面子。因此導致他們不能放開手腳去討伐進攻其他國家!就像九和諸侯一匡天下的齊桓公都不能明目張膽地去統一天下!
-
10 # 暮史朝經
春秋五霸不是說不想統一天下,雖然他們是霸主,但沒有一個諸侯國敢一統天下,這是為什麼呢?
春秋時期的情況是,各諸侯國在禮樂制度下尚未完全崩壞,寧願爭霸也不奪天下,一旦犯了這個後果,各諸侯就會群毆,不如在亂世中為自己爭得一個霸主地位讓周天子認同好過引來群歐而滅國。
當時作為春秋第一霸主的齊國也不敢統一天下,因為他知道這天下還是周天子的,你敢打這個旗幟就好似周率領八百諸侯討伐商紂一樣,落個滅國的下場,王室衰微,周天子還是周天子,他尚有能力召集天下諸侯討伐哪國,所以說還不如好好做個周天子賜封的諸侯之長!
-
11 # 君臨格史
春秋五霸有多個版本,比較普遍說法有兩種:
一種說法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但不管哪一種說法,這些春秋霸主都沒有統一天下,這是為什麼呢?請看我的分析:
周朝分封諸侯時,對各諸侯國有明確的權利與義務規定。
1、服從周天子的命令;
2、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的義務;
3、隨從作戰;
4、交納貢賦;
5、朝覲述職的義務。
這套分封制度已經運行了數百年,慣性巨大,對人們的思想意識有著巨大的影響。所有人從小便接受分封制的薰陶,大多數人認為分封制天經地義,即便是稱霸一方的諸侯也認為分封制度是標準的國家管理模式,幾乎沒有人想改變分封制度去實踐所謂的“一統天下”。
即便是秦末楚漢相爭之時,在項羽的意識中仍以分封制為基礎,以稱霸諸侯為目標,自稱“西楚霸王”,沒有統一天下的概念,可見分封制的影響之大。
在這些大多數諸侯的眼中,取代周天子那是謀逆。所以一些稱霸諸侯即便有僭越之心,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成為所有諸侯國攻擊的目標。
在這種氛圍之下,稱霸各國就成為各諸侯的最高理想。
齊國、晉國、秦國、燕國、楚國這幾個春秋時期實力最為強大的諸侯國,雖然能夠號令周邊一些小的諸侯國,但是他們相互之間的實力差距不大,在相互制約的情況下,達到了勢力的均衡。
實力是統一天下的前提,在沒有絕對實力碾壓其它國家的形勢下,統一天下只能是一紙空談。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等等雄主,他們在位時,國家發展迅速,而他們死後,國家發展勢頭立即中斷,立馬淪為普通強國。
除了秦國的絕對實力之外,當時的社會環境也已發生了巨大變化,周王朝早已滅亡,各諸侯國封建經濟已經建立,再加上各國厭倦戰爭、人心思一,秦國一統天下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
12 # 三石很努力啊
春秋五霸之所以沒有統一,個人想法如下:
1.格局觀念沒有,當時五霸是沒有統一全國的觀念,土地爭奪為主。秋五霸之所以沒有統一,是因為統一的格局在當時的社會中是不可想象的,而更深一層的問題則在於春秋在西周向戰國秦漢轉型中的重要意義,具體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在國際秩序層面,春秋時代以霸主政治的形式維護了西周的宗法秩序,其次在社會和政治體制層面,編戶齊民和郡縣制的社會結構演變,促使諸夏從具有貴族等級制色彩的封建轉向戰國秦漢時代的集權國家,並最終消解了西周等級秩序在國際秩序層面的殘留,而這樣的轉變最終使春秋成為西周向戰國秦漢轉變的過渡階段。
所謂霸主政治,是以霸主為主導,按照西周時代的禮樂傳統構建並維護國際秩序,會盟是其最為重要的體現,會盟不僅僅是一種儀式,更代表著各國對霸主地位的承認以及各國自身地位的確定。春秋時代的霸主政治,本質上是對西周時代禮樂體系的維護和延續。霸主最主要的政治功能便是確認並維護各國之間的禮樂秩序,正是由於其對於西周禮樂的保護,孔子才會發出【“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的感嘆,從這個角度而言,霸主相當於周天子的代理人,代替周天子行使“仲裁者”的職能。慘敗於泓水的宋襄公,之所以還能被部分人認可為五霸之一,一個重要原因便在於他在今人看來“蠢豬式的仁義”正是舊時代禮樂秩序的最好體現,也許在周人看來,宋襄公正是西周禮樂時代的殉道者。
統一在當時是不可想象的。春秋時代在國際秩序層面仍然是西周等級體系的延續,只不過從嚴格的宗法等級秩序轉向了更多依託軍政實力的霸主等級秩序,其核心追求仍然是重建上下有別的等級體系,而非徹底打破這種秩序實現海內一統,只有當社會和政治體制方面的變革已經成熟,這種舊時代的霸主政治才會被遺棄,而在經歷漫長而陣痛的變法之後,在群雄割據的戰國中後期,兼併與統一才成為各國的君主夢想的事業。
-
13 # 兜兜裡有木糖醇
我覺得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秦朝以前的中國應該沒有那種大一統的理念,夏商周其實才是真正的封建社會,君主給有功的人或者貴族或者宗室分封到各地,君主只保留首都地區的核心地區,當王室衰落的時候,諸侯國對於王室怠慢,比如歷史上說的禮崩樂壞就源於此,諸侯之間會發動戰爭,但是最早不會滅國,這應該是一種相互制約,名義上還是要遵從王室的號令,並且會幫助兵敗的諸侯去復國,我覺得這應該算是中國的古典王朝時期。春秋之後就開始轉變了,除去三家分晉,最後形成戰國七雄,最後又被秦一統天下,這裡面最大的原因就是當時的封建模式已經不適應當時社會發展的需求,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各諸侯國之間文字 度量衡等等都不統一,並且國與國之間的分割導致商貿不能正常的流通,這個時候急需出現大一統的王朝,以促進社會的向前發展,最終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度量衡等等這些全部統一,做到真正的車同軌 書同文,中國第一次做到了真正的大一統時代,也為後世的其他王朝做出了標準,中國也從封建時代進入了帝國時代!
-
14 # 花開水不流
為博取褒姒一笑,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失信於天下,最終被犬戎攻破都城。周平王東遷,西周滅亡,東周開始,周王室衰弱,諸侯坐強,史稱春秋。
這一階段周王室雖然勢衰,但還是天下的共主。諸侯雖然坐強,但還是尊奉周王室,不敢擅自征伐。
在各個諸侯國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這五位霸主。這五位霸主不是同時出現的,他們在他們的時期,使各自的國家國力強盛,得到天下的認可,稱霸天下。
這裡的稱霸只是名義上的稱霸,因為春秋時期的攻伐,僅僅是討伐,只要被討伐者服軟、認輸,那麼討伐者就會撤兵,不會存在滅國之戰。因為滅國之戰是周王室所不允許的,其他的諸侯國也不會允許。
再者,當時沒有任何一個國傢俱備兼併其他諸侯的勢力和膽量,更別說統天下了。
但是,到了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進行的戰爭已經不再是討伐戰了,而是滅國之戰。這也是春秋和戰國的最大區別。經過不斷的滅國戰,戰國時期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並存爭鬥的局面。最終變法圖強的秦國一統天下。
-
15 # 樗丘閒居客
從臨時老大到真正的老大,要走很長的路。
讓春秋五霸去統一天下,無疑是給他們佈置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一、春秋五霸受所處年代的限制無法統一天下。
那時候在華夏大地上,存在著大大小小一百四十多個諸侯國。春秋五霸,不管是齊桓公、晉文公,還是宋襄公、楚莊王和秦穆公,誰都沒有能力在自己的任期內去吞併滅掉這一百多個國家。對統一天下這個問題,他們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想。
二、春秋時期是爭霸的年代。
春秋時期爭霸,主要靠君主賢明,任用良臣,如齊桓公任用管仲,秦穆公任用百里奚。君臣合力就能使國家強盛,就能成為霸主。
不過霸主也只是一些臨時聯盟的老大。聯盟是臨時的,今天秦國強,大家都認秦國是老大,明天晉國強又都擁護晉國,這就是所謂的“朝秦暮楚”。
這些臨時的老大,也只能稱霸一時,各領風騷幾十年。以後事情也管不了。齊桓公的齊國後來被田氏取代,晉文公的晉國被趙、魏、韓三家瓜分,就別提統一天下了。
但是爭霸推動了各國求變求強,加快了春秋時期各國之間的兼併。
春秋五霸也為戰國七雄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戰國七雄除燕國外,其它六國都源自春秋五霸的齊國、晉國(趙國、魏國、南韓)、楚國和秦國。
三、春秋五霸受自身實力的限制也統一不了天下。
春秋時期著名的城濮之戰,晉國也就五萬軍隊,楚、宋等五國聯盟也就十餘萬人。
戰國時期著名的長平之戰,秦國出動軍隊四十多萬,趙國的軍隊有四十五萬人,秦國傷亡二十萬人,趙國傷亡四十五人。
秦國滅亡楚國,秦國大將王翦,帶領軍隊六十萬人,打了三年才滅亡楚國。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實力,真是天壤之別。所以春秋五霸靠自身的實力也是統一不了天下的。
四、要想統一天下,必須具有超強的綜合國力。
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實行耕戰,國家開始變強,士兵們打仗不怕死,把秦國變為虎狼之國。後又經過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等五代君王的努力,使秦國持續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
秦始皇在前輩的基礎上才能統一天下,成為真正的老大。
從臨時老大到真正的老大,中間隔著一段漫長的歲月。
-
16 # 顛沛的獨角獸
春秋五霸根本沒有統一天下的實力。
就說秦國
從商鞅變法 變成一個強國
到秦始皇完成統一
這花了多少年?
春秋五霸的兩個版本,一共七個君王。
近百年的時間
強大到可以與六國聯合打一打的時候
才完成統一,即使如此
還是一個國家一個國家打
打一個國家的時候,還要用外交手段,防止別的國家救援
也只有齊、楚、晉在稱霸的時候實力高一檔
但即使如此,齊楚幾次對峙,都沒打起來
因為沒有把握
晉文公打敗楚國,也只是做了霸主
楚國並沒有什麼根本損失
剩下的那幾個,秦穆公根本出不了關中
宋襄公就不是真的霸主
吳越兩國,在吳越地區與相鄰的國家爭一下還可以
真要打出來進去中原,根本沒那個實力。
你把後世任何一個君王放在春秋五霸的位置上,他都得經營好幾代,才有機會
以當時的局面。這不是一代人能夠完成的功業
-
17 # 極速花邊
春秋五霸是春秋國家中實力最強的五個國家,實際上可以覆蓋七個國家,即齊國,秦國,晉國,楚國,宋國,吳國和越。因為在後人的評價中,春秋五霸有不同的看法。宋襄公時期的宋國,夫差時期的吳國,勾踐時期的越都贏得了中原。除此之外,鄭莊公共時期還有鄭國,叫做小巴,但它的力量可能超過宋國
我們可以看到,雖然春秋時期有許多優秀的國王,但總的形勢是力量均衡的,沒有一個國家有力量打敗其他國家。結果,出現了各種力量共存並一度占主導地位的局面。
各種力量的共存
這是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也是一個非常殘酷的擊倒。宋襄公,宋國,擁有一個附庸聯盟,幾乎可以成為一個大國,他遇到了楚國並被淘汰。楚國已經有實力在中原,贏得世界,但當它在晉文公,遇到晉國時,它只能回到它原來的領土。如火如荼的秦穆公,成了秦國建國以來最偉大的君主。正巧他的對手是巔峰時期的晉國,所以他不能碰漢沽關,所以他不得不向西擴張,控制西戎。吳是的敵人,最終被摧毀,而在東南部。
可以看出,這些國家的優勢是不同的,似乎成功或失敗可能只是一場戰鬥,或一場曠日持久的對抗,最終不會導致任何人的無助。
一旦霸王的情況出現
在五大暴君中,齊國是最早的霸主,也是反對者最少的霸主,而齊桓公是第一個稱霸,而當時其他國家並沒有稱霸的想法。從這個角度來看,齊國已經走到了時代的前列。
走在最前列的齊國,也成為其他國家爭相效仿的物件,比如尊敬的王攘夷和九河王子。在齊國,的領導下,雖然春秋時期有許多君主,但他們都視周為天下的共主,不敢涉足雷池半, 越
可以說,在齊桓公時期,齊國是春秋時期唯一的霸主,但齊桓公的結局也成了典型的霸主。齊桓公死後,他的五個兒子開始為權力而戰,因此他的遺體被留在那裡67天。沒有人照料它,屍體腐爛了,蛆爬了出來。這件事處理得很匆忙。然後,齊國成為兄弟,輪流掌權,國家陷入混亂。
不幸的是,齊國繞道也成了其他國家效仿的物件。結果,其他幾個國家,在最強的君主死後,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內亂,並且也陷入了一度獨霸的迴圈。
春秋時期的五霸可以說是歷史上的巧合。在一定時期內,許多優秀人才同時出現,形成了一個歷史故事,同時,他們都在一定時期內衰落了。但從根本上來說,周作為天子的地位還沒有完全動搖,各國還處於平衡狀態,沒有一個國家的壓倒性局面。因此,沒有一個國家能在這個時期內統一整個國家。
-
18 # 漢水長流
這個問題提的好!
首位稱霸的是齊桓公。是他奠定了此後諸侯稱霸的原則。即代天子行駛權力,拱衛周室。此原則源於管仲。當時,他跟齊桓公說,周室未屏,鄰國不附,想要讓天下諸侯聽你的話,應當尊周而親鄰國,弱者扶之,強者抑之,這樣,才能建立起威信,從而達到目的。但在經歷一番努力,成為霸主後,又出現了新的形式,‘’四夷交侵中國不絕若線‘’。在這種情況下,最終確立了‘’尊王攘夷‘’。這就是後來我們常說的方針路線。從此,除楚國外,凡具有稱霸的實力的諸侯都沒有脫離這條方針路線的指引,尤其值得一說的宋襄公,雖說是五霸裡排名最菜,但絕對是齊桓公的老鐵。更是把尊王攘夷的大旗舉得高高的。宋襄公,到死都以仁義作為立身之本:打仗還要等人家準備好,從來不殺頭髮斑白的士兵……
究其原因,這些諸侯國大都是周王室分封的有血親的姬姓之國。齊國是姜子牙的封國,並不是姬姓,所以尊王攘夷的口號,必然得到他們的擁護和支援。秦國是因周平王東遷洛邑,勤王護駕有功,被賜為華夏諸侯國。在尊王攘夷上,未敢有貮。
只有楚國,可以這麼說,從羽翼漸豐的那一天起,就有併吞中原之心。楚國有點特殊,系顓頊帝孫重黎之後,雖為華夏一脈,但當時來講,處於南方蠻荒之地,楚武王勤於為治,始大其國,於是向周桓王提出要求,封他為王,以彈壓蠻夷,桓公不許,武王聞之,怒日:‘’吾先人有輔周之勞,僅封微國,遠在荊山,是不公也;今鄭人射王肩,而王不能討,是無罰也。無賞無罰,何以為王。‘’於是僭越為王。此後不斷南進,相繼滅了好幾個小諸侯國。
晉文公重耳流浪他國十九年,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復國繼位。在“城濮之役‘’大敗南進的楚國,從此稱霸,並且一直執行既定方針不動搖。期間的秦穆公霸於西戎,國力雖今非昔比,但沒有稱王中原之望,依舊如前。
再說楚國,雖遭兩次碰壁,但都不是致命打擊,不久雄厚的國力就得以恢復。公元前614年,第六任王羋侶即位,是為楚莊王,這時楚莊王明顯受到了中原霸主的影響,不同於他的先代國王。
這一年秋,楚莊王率領軍隊到達周天子的都城,藉機窺視周天子的王鼎,便向周王派來勞軍的王孫滿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說:‘’天命有在,鼎未可問也。‘’在王孫滿的奚落下,楚莊王甚是慚愧,自此,打消了併吞中原之念,只稱霸不為王。(這個王相對楚,是取代周天子之意)
其實,楚莊王也只是想想罷了。如果他真的把象徵天下王權的王鼎拿走,取周而代之,可能楚國就有大難了。光是中原霸主晉國就不答應,更別說楚國周邊的強國吳國、越國、秦國、齊國等。楚國公開挑釁周天子,剛好給了他們一個滅它的理由,所以說,楚莊王只稱霸不稱王完全是聰明之舉。在成為華夏霸主後依然維護既定方針,絲毫不敢懈怠。
此外,周朝本身採用的是分封制,周朝的疆土被分給不同的諸侯,周天子的權力就已經被削弱了,那些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內本來就是土皇帝,要說取代周天子,首先是沒這個膽兒,二是壓根就沒有那個實力。所以,齊桓公尊王攘夷的口號,大家心裡都十分明白,誰也別想多佔周天子的便宜,維持均衡最好。這樣一來,周王天下共主之位就必須全力維護。
當然,這只是諸侯們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關健還是周王室的影響力。周王在,則周禮在;周禮在,則九鼎在。到了戰國末期,呂不違向秦始皇建議廢掉周王。因為只要有他在,天下就無法一統。秦始皇這才最後下了決心。史傳,秦王見赧王(周天子)兩眼淚汪汪。出於憐憫,秦始皇專門為他劃了塊封地,頤養天年。
回覆列表
這是一個挺不錯的問題,在現代國與國之間關係風雲變幻的背景下,可以延伸到很大,可以讓我們思考為什麼我們中中國人喜歡統一,領土問題毫不退讓。
理解這個問題先得跳出現在的思維模板,咱們中中國人很容易覺得大一統的國家是常態,畢竟我們幾千年來都是這個狀態,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這個合的狀態, 是在“秦王掃六合後”才第一次形成的。
我們從小會背的三字經裡的夏商周,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好像夏商周是三個統一朝代,其實夏商最多稱得上是部落聯盟,小部落之間不斷兼併和集中,到了周向王國過渡,離大一統還早。
春秋為什麼沒有大一統,就是單純的需要時間或者是時間沒到。春秋和戰國是我們後來人為切開的,實際上就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領土兼併和集中的過程; 同時思想意識也需要時間,這是隨著土地的集中而發展的。
土地的兼併和集中需要時間,這比較容易理解。從春秋初期140多個國家,無數血流遍地,生靈塗炭,打打殺殺了三百年,才到最後只剩下戰國七雄。
雖然之前沒有大一統,但是文化上早就有隱約有了"天下”的認同。如:
<論語>
天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詩經.小雅.穀風之什.北山>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到了秦漢,儒學為中華文明提供了一個無比強大認同基礎,這是統一後的後話了。
很多人論證比較春秋戰國與近現代歐洲,兩漢與兩羅馬,說明為什麼中華文明會一直走向統一,有從地理,宗教,民族,氣候等等各種因素去對比論證的,但其中文化一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感謝春秋大小霸主的努力,感謝戰國七雄摸索的歷史程序,感謝秦始皇車同軌,書同文,感謝孔子、孟子、老子。。。奠定的文化基礎,我們中國走向統一之後永遠走向緊密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