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開頭保爾跳水的設定是個敗筆,原著中高處跳水對映屠格涅夫的小說,這裡卻是拙劣模仿了契訶夫的另一部小說,意境完全不一樣。其餘的改動還能接受。結尾母親禱告一段很好。
第二集:奧斯特洛夫斯基對弱勢群體有悲憫心,他曾反對過改編話劇的一個情節,即弗羅霞不能當著四個人的面向堂倌要錢。作者筆下的弗羅霞為了養活家庭被迫賣身,但她是有羞恥心的,只有在沒旁人的時候才向堂倌要求多添點錢,卻被保爾無意聽到,這激起了保爾對黑暗社會的反抗心理。電視劇又犯了當年話劇同樣的錯誤,很不應該。冬妮婭的塑造不錯,是心理相對成熟、有想法的女孩,比較符合原著的設定。電視劇中冬妮婭的醫生背景加的很好(要是教師背景就錯了),應該是取自冬妮婭的現實原型。
第三集:保爾嫉惡如仇的性格體現得很充分。保爾與冬妮婭的誤會多此一舉。猶太姑娘奧莉雅的塑造太拔高了。朱赫來演的不錯
第四集:1975年版電視劇中杜曼諾夫是以正面形象出現的,在這部電視劇中更加正面。保爾與冬妮婭在歷經波折後確認了關係,而不是小說中先確認關係又歷經波折。
第五集:奧斯特洛夫斯基活著時,絕不許改編中對葉芙娜(冬妮婭母親)有絲毫不敬,而電視劇明顯違背了作者的意思。冬妮婭向保爾介紹《初戀》是個極好的改動,下面的劇情要是冬妮婭好好講一下《初戀》的情節就好了。大屠殺的剪輯很好,表現的張力很足,很好地體現了原著對施暴者的控訴。
第六集:古羅柏與杜曼諾夫的談話絕對經典!可能代表了現今的烏克蘭對彼得留拉的矛盾看法。愛情描述很感人。
第七集:非回憶部分,保爾看的書有點少,個人不太喜歡。1975年電視劇中,保爾周圍的書籍堆成小山。杜巴瓦、扎爾基等人出現,與原著早期版的時間點吻合。麗達出現得太早了!而且原著中的麗達身體並不強壯,不過電視劇中扮演麗達的演員,演技還可以。
第八集:奧斯特洛夫斯基筆下的波蘭軍心狠手黑,殺害瓦莉雅等革命者的行徑令人髮指,在電視劇中改成是民族主義者乾的,這處改動相當爛。保爾對冬妮婭產生誤會,刻意迴避了原著中兩人在思想和生活態度的矛盾。個人很不滿這種改法。
第九集:這一集和溫開水一樣,遠不及原著中對家鄉暫時解放後描寫。軍事審判演還不如不演。
第十集、第十一集:戰鬥中光與影的處理不錯,騎兵改步兵讓人無語。1975年電視劇騎兵們用馬刀砍斷鐵絲網(砸碎舊世界的枷鎖)的經典場景真是一去不復返了。非回憶部分的住房糾紛可能取自作者的真實經歷,如果那樣,就有點小打小鬧了。當年奧斯特洛夫斯基為貧苦群眾的住房權利與既得利益者的鬥爭,可是驚心動魄,潛流暗湧啊。
第十二集:不得不說,反暴動的情節改編得很緊湊,合理改用了保爾與維克多的姐姐口頭較量的這段素材。
第十三集:1975年電視劇裡,監獄中的一片喊冤聲,暗示當年的反暴動已經嚴重地牽連無辜。本劇的尺度更大,藐視司法、漠視REN權、踐踏生命、嚴刑逼供無一不包。
第十四集:修築工地的長鏡頭令人震撼。捨己救人的殉道者們的行為使我由衷敬佩。非回憶部分的達雅很有知識,很自信,但原著中達雅不應該是這個狀態,其原型奧斯特洛夫斯卡婭有這種修為時,已經是十幾年以後了。
第十五集:保爾和冬妮婭重逢這段戲,比1956年的電影和1975年的電視劇更接近原著精神,但不同的世界觀造成相互誤解的大悲戲還是不夠深入。工程師據說是烏克蘭當任文化部長親自演的,這哥們演的還真行,人物把握介於恨人和不恨人之間。燒團證戲份的衝突恰到好處,中國戰士的出彩演出給人驚喜。
第十六集:時間線比原著推遲7年,保爾體會到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安娜出現得晚了一些,而且劇中強化了她和保爾欲說還休的關係。
第十七集:原著中農村工作的燃情歲月被沉悶的工廠勾鬥取代。匪徒沒有了”階級基礎“,只能降級成為普通刑事犯了。
第十八集:奧斯特洛夫斯基當年確實救助過孤苦兒童,也曾有過去保育院”補差“的願望,但因為病重未能實現。劇中保爾為兒童們朗讀高爾基詩句還是很感人的。對新經濟政策的描述與原著精神不符。對杜巴瓦的描寫刻意迴避矛盾,將這一小說中的靈魂人物徹底湮沒了。
第十九集:託卡列夫的臨終告白,保爾在黨法庭上的正義宣言令人印象深刻。麗達被陷入獄的改動過於與現實脫節。(應該照著原著好好塑造杜巴瓦,這是捨本逐末)。
第二十集:保爾的內心掙扎、奮起相當震撼人心,生命的意義光芒四射。小說創作過程太過容易了,當年作者創作小說時可不是這麼平和的心態。作者的嫂子(哥哥並未離婚再娶)很正面。有了”魔改“的達雅,作者面對的生活磨難大幅降低。保爾與冬妮婭的和解來自於作者親身經歷(已是小說出版之後,在1935年,有書信為證)。最終,保爾的精神與烏克蘭大地融合。
第一集:開頭保爾跳水的設定是個敗筆,原著中高處跳水對映屠格涅夫的小說,這裡卻是拙劣模仿了契訶夫的另一部小說,意境完全不一樣。其餘的改動還能接受。結尾母親禱告一段很好。
第二集:奧斯特洛夫斯基對弱勢群體有悲憫心,他曾反對過改編話劇的一個情節,即弗羅霞不能當著四個人的面向堂倌要錢。作者筆下的弗羅霞為了養活家庭被迫賣身,但她是有羞恥心的,只有在沒旁人的時候才向堂倌要求多添點錢,卻被保爾無意聽到,這激起了保爾對黑暗社會的反抗心理。電視劇又犯了當年話劇同樣的錯誤,很不應該。冬妮婭的塑造不錯,是心理相對成熟、有想法的女孩,比較符合原著的設定。電視劇中冬妮婭的醫生背景加的很好(要是教師背景就錯了),應該是取自冬妮婭的現實原型。
第三集:保爾嫉惡如仇的性格體現得很充分。保爾與冬妮婭的誤會多此一舉。猶太姑娘奧莉雅的塑造太拔高了。朱赫來演的不錯
第四集:1975年版電視劇中杜曼諾夫是以正面形象出現的,在這部電視劇中更加正面。保爾與冬妮婭在歷經波折後確認了關係,而不是小說中先確認關係又歷經波折。
第五集:奧斯特洛夫斯基活著時,絕不許改編中對葉芙娜(冬妮婭母親)有絲毫不敬,而電視劇明顯違背了作者的意思。冬妮婭向保爾介紹《初戀》是個極好的改動,下面的劇情要是冬妮婭好好講一下《初戀》的情節就好了。大屠殺的剪輯很好,表現的張力很足,很好地體現了原著對施暴者的控訴。
第六集:古羅柏與杜曼諾夫的談話絕對經典!可能代表了現今的烏克蘭對彼得留拉的矛盾看法。愛情描述很感人。
第七集:非回憶部分,保爾看的書有點少,個人不太喜歡。1975年電視劇中,保爾周圍的書籍堆成小山。杜巴瓦、扎爾基等人出現,與原著早期版的時間點吻合。麗達出現得太早了!而且原著中的麗達身體並不強壯,不過電視劇中扮演麗達的演員,演技還可以。
第八集:奧斯特洛夫斯基筆下的波蘭軍心狠手黑,殺害瓦莉雅等革命者的行徑令人髮指,在電視劇中改成是民族主義者乾的,這處改動相當爛。保爾對冬妮婭產生誤會,刻意迴避了原著中兩人在思想和生活態度的矛盾。個人很不滿這種改法。
第九集:這一集和溫開水一樣,遠不及原著中對家鄉暫時解放後描寫。軍事審判演還不如不演。
第十集、第十一集:戰鬥中光與影的處理不錯,騎兵改步兵讓人無語。1975年電視劇騎兵們用馬刀砍斷鐵絲網(砸碎舊世界的枷鎖)的經典場景真是一去不復返了。非回憶部分的住房糾紛可能取自作者的真實經歷,如果那樣,就有點小打小鬧了。當年奧斯特洛夫斯基為貧苦群眾的住房權利與既得利益者的鬥爭,可是驚心動魄,潛流暗湧啊。
第十二集:不得不說,反暴動的情節改編得很緊湊,合理改用了保爾與維克多的姐姐口頭較量的這段素材。
第十三集:1975年電視劇裡,監獄中的一片喊冤聲,暗示當年的反暴動已經嚴重地牽連無辜。本劇的尺度更大,藐視司法、漠視REN權、踐踏生命、嚴刑逼供無一不包。
第十四集:修築工地的長鏡頭令人震撼。捨己救人的殉道者們的行為使我由衷敬佩。非回憶部分的達雅很有知識,很自信,但原著中達雅不應該是這個狀態,其原型奧斯特洛夫斯卡婭有這種修為時,已經是十幾年以後了。
第十五集:保爾和冬妮婭重逢這段戲,比1956年的電影和1975年的電視劇更接近原著精神,但不同的世界觀造成相互誤解的大悲戲還是不夠深入。工程師據說是烏克蘭當任文化部長親自演的,這哥們演的還真行,人物把握介於恨人和不恨人之間。燒團證戲份的衝突恰到好處,中國戰士的出彩演出給人驚喜。
第十六集:時間線比原著推遲7年,保爾體會到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安娜出現得晚了一些,而且劇中強化了她和保爾欲說還休的關係。
第十七集:原著中農村工作的燃情歲月被沉悶的工廠勾鬥取代。匪徒沒有了”階級基礎“,只能降級成為普通刑事犯了。
第十八集:奧斯特洛夫斯基當年確實救助過孤苦兒童,也曾有過去保育院”補差“的願望,但因為病重未能實現。劇中保爾為兒童們朗讀高爾基詩句還是很感人的。對新經濟政策的描述與原著精神不符。對杜巴瓦的描寫刻意迴避矛盾,將這一小說中的靈魂人物徹底湮沒了。
第十九集:託卡列夫的臨終告白,保爾在黨法庭上的正義宣言令人印象深刻。麗達被陷入獄的改動過於與現實脫節。(應該照著原著好好塑造杜巴瓦,這是捨本逐末)。
第二十集:保爾的內心掙扎、奮起相當震撼人心,生命的意義光芒四射。小說創作過程太過容易了,當年作者創作小說時可不是這麼平和的心態。作者的嫂子(哥哥並未離婚再娶)很正面。有了”魔改“的達雅,作者面對的生活磨難大幅降低。保爾與冬妮婭的和解來自於作者親身經歷(已是小說出版之後,在1935年,有書信為證)。最終,保爾的精神與烏克蘭大地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