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意識成交創始蔣明紅
-
2 # 微竹故新
按我的理解是:某個業務,一定週期內你投入的錢與收到的回報的絕對值之間的比值,小於1說明盈利。週期按不同的行業有所不同,邊際成本的下降和銷量的提升都會對其產生影響。
他的指導意義分為以下幾方面:
1.判斷該業務的“健康”程度,健康狀態應該是逐步下降至穩定的盈利區間。如果不是這樣,那麼一定存在問題,該好好診斷一番。
2.透過橫向比較判斷行業地位,縱向比較判斷髮展趨勢,可以作為內外部環境分析的指標。
3.作為業務取捨的參考標準。當投入產出比不能達到預期的時候,就不要把現金再繼續投入這項業務了。“不要把健康的人送給醫院。”
-
3 # 孫洪鶴
投入產出比,這個詞呢,是投資領域的詞!但我們營銷領域當中也必須追求投入產出比,簡單地說,就是花多少錢?我們賺多少錢?投入多少?回報多少?
投入產出比,在各個領域當中有自己的重點,今天我們就分享幾個領域來,給大家做一個實際的說明:
1.廣告媒體,這個領域投入產出比,指的是你廣告的費用,與你所產出的效果,這裡面就有一個複雜性。是你的廣告有多少人看?比如我們打報紙廣告,一個整版報紙廣告,我們接了5000個電話,那麼平均下來,每個電話是多少錢?這就是廣告的產出!再比如我們打網路文字鏈,他那一條文字鏈多少錢?有多少流量?還有呢,就是我們這個廣告有多少實際的轉化業績?比如說我打了一個招商廣告花了五萬塊錢,我前端招商呢賺了五萬,還是經過電話回訪,我又成交賺了五萬,所以呢,這個投入產出比,還分為前端和後端,我們營銷往往更重要的是分析後端的產出比,如果前端能達到1比0.5,後端能達到1比8,甚至更高!
2.產品銷售領域啊!比如我們前端的銷售成本,但由銷售而帶來的後端的盈利,這在我們算投入產出比的時候,也要全方面的來做營銷的分析,投入產出比是一個我們任務目標量化的重要指標,沒有這個指標,我們就沒辦法做管理,沒辦法考核,沒有辦法做運營,特別是媒體方面的廣告投放!
3.對於創業方面的,投入產出比特別重要,要投多少錢啊?你預期能夠賺多少錢?多長時間能轉到?投入到哪裡?哪裡的回報率高?這些對於創業而言,投入產出比的規劃是創業者最重要的事情!
回覆列表
這個“投入產出比”——實際上是經濟學的一個“術語”。也就是你前期投入了多少?後期就應該得到多少相應的回報?甚至是大於之前的投入……這才說明我們已經達到了之前的預期。這個“投入產出比”作為中小企業的老闆/創業者來說,我們不管從事什麼行業……蔣老師個人認為——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還記得15年前,我在北京中科院讀應用心理學碩士的時候,班上有很多同學來諮詢我(因為之前我是讀了MBA,也一直都在從事中小企業的營銷策劃諮詢)說:蔣老師,如果我們想開個心理諮詢的工作室,要怎麼規劃呢?
因為根據我之前也創過業,當過老闆。非常清楚這個“投入產出比”對於我們創業者的現實意義。
這個“投入產出比”有以下三大作用:1.從硬體來說,是創業成敗的試金石。
不管是什麼行業,從蔣老師這十幾年做中小企業營銷策劃諮詢的經驗來看,我們有些創業者總是“感性”的投入到創業的大潮中……比如,對某項產品或服務自己非常感興趣,就“自認為”有市場需求,馬上就投入其中……對“成本”根本就沒有什麼概念……或自認為投入多少,就一定會賺多少錢……當我問他們:什麼時候收回這些投入?一般的回答是:沒考慮……
就以“開心理諮詢工作室”來說吧,在北京要租一間商務公寓,當然要看在幾環上……假如租金是1萬元/月,還有人員的工資、水電等成本費用。這些是最基本的投入,在前期也許你根本就看不到“進賬”,全是投入……而這些投入要作為“成本”計算在你所有的支出中……
試問:你每個月要做多少個諮詢?你目前的能力足以支撐這些費用嗎?
我當時這樣問他們的時候,有些人聽了“一臉茫然”的說:原來“開一個心理諮詢工作室”還有這麼多問題需要我們思考……
也還有部分人的回答是:考慮這麼多幹嘛,管它的,做了再說……
結果——兩年以後,有個“富婆級”的女士,用自己在北京的兩套住房出租的費用,去支付了自己開個“心理諮詢工作室”的租金……
這個“投入產出比”是否是我們創業成敗的“試金石”呢?
2.從軟體來說,時間也要計算在成本中。
有些人在選擇做或不做這件事情的時候,總是憑著自己滿腔的熱情;或抱著試一試、看一看的心態——“有始無終”……其實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也需要計算在成本當中,
蔣老師個人認為:
❶假如說,選擇做這件事情還不是很專業的時候,一定不要盲目的投入……
❷假如你用這些時間來做你“最專業的、最擅長”的事。你一定會有所回報;也就是才會有所產出。
❸如果就是你選擇打工,每個月也是有月薪的……
因此,精力和時間是否也要計算在投入的“成本”中呢?
3.跟自己的人生定位相關聯。
蔣老師不是說這些問題提得不好……在蔣老師看來,這些都是外界的因素,你自己是否有這個能力,或你的“內功”是否很強大——只要最賺錢的行業,你去做就一定能賺錢嗎?
我們每個人選擇做,或者不做這件事情,一定是要做我們“擅長、專業”的事——也就是我們的人生是要定位的;這樣才不至於盲目的投入……最後沒有產出,甚至為負數……你是否認同呢?
我們說做任何事情都要報以積極的心態,蔣老師上述的回答總是“理性”的思考成份多一些;以“規避”創業失敗是我們不能接受的……但並不是說對此我們太理性就不要創業了……
蔣老師倡導:“理性的思考,感性的做事”——才是我們作為中小企業的老闆/創業者最理想的心態。不管你從事什麼行業,當我們把“投入產出比”思考清楚的時候;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以終為始”去考慮各個環節、流程的時候;我們一定會得到我們自己想要的結果,難道不是嗎?
蔣老師在世界500強企業,有著33年的市場營銷的職業生涯;15年研究人的大腦——專注研究“人性”;研究“人性營銷”,專門幫助中小企業精準諮詢策劃“人性營銷”方案,蔣老師為你的企業“量身定做”適合你企業的營銷方案,實現利潤倍增,一直是蔣老師“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