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譚氏茶莊
-
2 # 魔方歷史觀
如果對中國古代的權宦進行一個排名的話,那明朝的魏忠賢絕對是能夠排的上號的。魏忠賢在明熹宗時,權傾一時,但在崇禎帝繼位後,魏忠賢的下場也比較淒涼。為什麼手眼通天的魏忠賢,最後會被崇禎帝給剷除掉呢?
魏忠賢的“大權在握”在明朝,宦官干政不是什麼罕見的事,這主要是因為明朝的一些制度。在明朝,有一個機構,叫做“內閣”,內閣在開始時是類似於皇帝助理的一個機構,而後來,隨著時間的發展,內閣的權力也出現了相應的增長,衍生出了“票擬”權,就是由內閣的大臣將對朝政大事的建議寫下來,呈交給皇帝閱覽。而皇帝若是同意這些建議,就會用紅筆做出“批示”,即為“批紅”。而後來明朝的皇帝,有時並不會親自批紅,而是讓貼身宦官代筆,而這時就有了代替皇帝批紅的“司禮監秉筆太監”,這也是明朝宦官能夠干政的重要原因。
言歸正傳,魏忠賢此人,就是明熹宗時的司禮秉筆太監,深受明熹宗的寵信,權勢滔天,魏忠賢的黨羽眾多,可以說是充斥前朝。東廠番子、錦衣衛都是魏忠賢手中的刀,朝堂上打擊異己,專擅朝政。耳目眼線,更是眾多,據說,在當時,有幾個人晚上飲酒時,有一個人喝多了,便藉著酒勁大罵魏忠賢,而還沒等他罵過癮呢,就被東廠番子給抓了,帶到了魏忠賢那,而這個罵魏忠賢的人也被處以極刑。由此可見,魏忠賢此人耳目遍佈範圍之廣。而魏忠賢的權勢有多大,這麼說吧,都知道皇帝是“萬歲”,而魏忠賢在當時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權勢之大,以至於人們“只知有忠賢,不知有皇帝”。
崇禎帝為何能剷除魏忠賢一朝天子一朝臣,魏忠賢能夠在明熹宗時大權在握,但在新皇帝的朝堂上,就不一定了。1627年八月十一日,明熹宗朱由校駕崩,朱由檢繼位,是為崇禎帝。
崇禎帝這個皇帝,在繼位時已經算是17歲了,這就說明他已經算是成年人了,有自己的判斷能力,並非那種孩童之時就繼位為皇帝的人,而在明熹宗時期,那時候的崇禎帝對於魏忠賢的專擅朝政就已經看在眼裡。所以,在繼位為皇帝后,崇禎帝就著手針對魏忠賢,清除“閹黨”。但是,魏忠賢多年來大權在握,朝堂大臣中魏忠賢的人也是不少的,作為剛登基的皇帝,崇禎帝要想動魏忠賢,並不是那麼容易的,所以,對於魏忠賢,崇禎帝一開始並沒有實行特別強硬的措施,而是一步一步來,一步一步的清除。而對於崇禎帝這個新皇帝,魏忠賢也是拿不準的,所以,對魏忠賢來說,他需要搞清楚這個新皇帝對自己是一種什麼樣的態度。於是,魏忠賢進行了一些試探,比如送一些美女給崇禎帝,可這些對崇禎帝沒有什麼作用。魏忠賢又採取了其他的措施,在當時,魏忠賢這個人是有修生祠的,就是為活人修建的祠堂。魏忠賢拿這件事做了一個試探,向崇禎帝上書說,請求停止給自己修建生祠,以此來判斷崇禎帝的態度,而崇禎帝對此採取了並不太強硬的處理方式,就是說“如果有要修生祠,但還沒有修建的,就停止下來”。
之後,崇禎帝對於魏忠賢和其黨羽,明面上採取用嘉獎來穩定他們的方法,暗中卻想方設法去削弱魏忠賢,而當時的朝堂大臣,並非全部都屬於“閹黨”那一方的人,這些大臣中自然有聰明人,能夠去揣摩皇帝的意思,而魏忠賢在明熹宗時,得皇帝寵信,權傾一時,大臣們自然不敢怒不敢言。但登基的新皇帝有了要針對魏忠賢的意思,一些嗅覺靈敏的大臣自然能夠有感覺。於是,就有了御史楊維垣上疏彈劾崔呈秀,崔呈秀是什麼人,兵部尚書,魏忠賢的左膀右臂。面對這個彈劾,崇禎帝的處理是免除崔呈秀兵部尚書一職。這個處理的出現,使得大臣真切的感覺到皇帝要開始對魏忠賢進行清算了。
正所謂“牆倒眾人推”,有了“第一槍”的出現,官員們開始對魏忠賢發動攻勢,彈劾魏忠賢的奏疏一個接一個的出現,但崇禎帝對此還是感覺時機不成熟,直至海鹽縣貢生錢嘉徵上疏彈劾魏忠賢,列舉了魏忠賢的十大罪狀,這時,崇禎帝感覺到,時機到了,便召見魏忠賢,將這“十大罪狀”傳達給魏忠賢,這個時候的魏忠賢知道自己已經回天乏術,而後來魏忠賢的結果就是自縊而亡,而魏忠賢倒臺後,“閹黨”的勢力也開始被崇禎帝逐步清除。
魏忠賢手眼通天,權傾一時,最後栽在了崇禎帝的手中。其實,魏忠賢並不是敗給了崇禎帝,而是敗給了皇權。魏忠賢的權力來源於明熹宗的寵信,來源於皇權,而崇禎帝並沒有如明熹宗那樣寵信魏忠賢,所以魏忠賢就失去了這種權力的來源。古代王朝,皇權獨尊,魏忠賢權力再大,終究也只是個大臣。
-
3 # 滄海一粟7528
其實不但是崇禎剷除魏忠賢,只要是明朝皇帝處理當權太監相對於其他官宦專權的朝代都很容易。這見面應該說得益於明朝的政治體制,平時內閣管理國家,執行皇帝命令。但是明朝皇帝太懶,就委權給太監讓太監代為批紅、蓋章。
這樣無論太監的權利多大,多要有皇帝的認可。如果皇帝要想收拾大太監,只要繞過司禮監向內閣傳旨太監就完了。因為平時內閣害怕大太監是因為皇帝聽太監的,他們其實不是害怕太監而是害怕皇權。
-
4 # 歷史守望者
首先要明確一點:魏忠賢在天啟任內之所以能手眼通天,是得到了皇帝的默許甚至支援的,並不是說天啟皇帝拿魏忠賢沒辦法才任其亂來。
崇禎能在幾個月內剷除魏忠賢,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魏忠賢雖然權傾朝野,但是沒有軍權。明朝太監的權力主要是來自皇權的支援,本質上只能算為皇權服務的鷹犬。像王振、劉謹、魏忠賢這樣的太監,其實都是因為皇帝的需要才誕生的,而且這些太監即便權傾朝野,但沒有軍權,所以魏忠賢當時沒有發動兵變的能力。
第二,政敵東林黨的反攻。在東林黨人看來,天啟駕崩崇禎即位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好的訊號。作為長期以來被魏黨壓迫的東林黨人,他們勢必會尋機向新天子投機討好,藉機翻舊案等,以此打擊魏黨,為自己翻身創造條件。
第三,崇禎本身的智慧。崇禎皇帝不是一個昏庸之輩, 他是一位具備相當智慧和手段的皇帝,這點在他剷除魏黨的過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驗證。他先是在思想上穩住魏忠賢,對魏的賞賜依舊不斷,對魏提出的辭歸等要求給予駁回等。同時崇禎巧妙利用魏黨內部矛盾,逼迫魏的得力干將辭歸,以此給外界釋放出明顯的訊號,於是許多官員聞風而動,紛紛上疏揭發、彈劾魏忠賢。魏忠賢故伎重演,再次提出辭歸來試探,崇禎趁機批准了魏的要求,並對人事進行了一番調整,這樣一來魏忠賢徹底失敗了,彈劾的奏摺有增無減。然後崇禎藉機公佈了魏忠賢的罪行,並把他發配鳳陽守陵,魏忠賢在去鳳陽的途中自盡。
-
5 # 千年歷史千面遊
崇禎皇帝之所以能在上臺伊始,輕易地就剷除了魏忠賢,是因為在明朝,不管宦官的權力有多麼大,他們也不過是皇帝的奴才。在一堆的“祖宗家法”束縛下,他們始終擺脫不了這個身份。只要皇帝想搞他們,他們連反抗的餘地都沒有。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崇禎皇帝的雷霆手段,然後再來說說其中的原因。
天啟七年八月十一日(公元1627年9月19日),剛剛22歲的明熹宗朱由校駕崩。由於熹宗皇帝膝下無子,於是皇位就到了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檢手中,這便是崇禎帝。
崇禎帝即位的前夜,是非常兇險的。按照慣例,他要在宮中侯旨。宮中有誰有飯,原本不用他一個王爺自己操心。可是,朱由檢卻親自帶來了水和餅。夜深之時,宮中宦官送來宵夜,朱由檢就是兩句話:我不吃,我不喝。真到了餓的時候,就拿起自己的幹餅子啃兩口,然後再喝兩口涼水。他這樣做,就是怕魏忠賢手下的宦官們,給自己下毒。
應該說朱由檢如此表現,已經是挑明瞭和魏忠賢等閹黨的關係。那就是四個字:水火不容!
崇禎登基後,魏忠賢為了修補與皇帝的關係,獻上了4位美女。誰想到崇禎帝並不好色,還從美女的身上搜出了揮發性的迷魂藥。這下,魏忠賢拍馬屁拍到了馬腿上,皇帝更加恨他。
於是,在繼位僅僅兩個月之後,朝中便颳起旋風——嘉興貢生錢嘉徵突然發難,上書彈劾魏忠賢,例數他的十條大罪。崇禎帝立刻召見魏忠賢,讓人宣讀了彈章。魏忠賢嚇得癱軟在地,但依然沒能讓崇禎帝放過他。公元1627年12月,崇禎帝下旨,讓魏忠賢去明朝的龍興之地鳳陽守靈。魏忠賢上路之後,仍然帶著一批奴才。崇禎帝知道後,命錦衣衛前去捉拿。魏忠賢自知難逃一死,便喝了一頓大酒,藉著酒勁兒上吊自殺了。
從整個過程中可以看出,魏忠賢雖然權勢熏天,但對崇禎皇帝一點辦法都沒有。除了一些陰招外,他根本沒有任何硬實力和皇帝對抗。皇帝一發怒,嚇也能嚇死他!為何會這樣呢?魏忠賢曾經自號“九千歲”,手握天下大權,難道就不能架空皇帝當過權臣嗎?
還真不行!因為明朝的政治環境,保證了宦官不可能做大。
說起中國歷史上的宦官專權,公認有三朝最為嚴重:東漢、唐朝、明朝。東漢的“十長侍”權勢熏天,一舉一動都能左右國家大事;唐朝的宦官更邪乎,可以輕易廢立皇帝!大太監仇士良,甚至將如何專權上升到了理論階段,猖狂到廣收門徒而無人敢惹的地步。但到了明朝,這種情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個權力慾極強的人。他不僅廢除了宰相制度,親領朝綱,還對古代的後宮和宦官專權進行了防範。他規定,宦官不得識字,當然更不能當官。從明成祖朱棣開始,這個禁令逐步放寬。於是,明英宗時出了王振、曹吉祥;明武宗時出了劉瑾、谷大用;明穆宗時出了呂芳、劉洪;明神宗時,出了馮保;而明熹宗時,就出了“九千歲”魏忠賢。
然而不管宦官的權勢多大,他們和皇帝的關係,始終是主和奴的關係。宦官的一切權力,全部建立在自己與皇帝的關係上。
還是咱們剛才說的那幾個人。王振在有明英宗撐腰時,驕橫跋扈,幾十萬大軍成了他私人家產的保鏢。可一旦皇帝不在了,隨便一個小兵就能殺了他;劉瑾號稱“立皇帝”,但是一旦明武宗厭倦了他,只用一個晚上,就能讓他進詔獄,遭凌遲;即便是魏忠賢,天啟皇帝也曾經對他說過“你莫欺我”這麼一句話。皇帝喜歡他們時,他們可以作威作福。而一旦皇帝不喜歡他們了,他們倒臺也是分分鐘的事。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宦官制度的根本。雖然從明成祖時逐步放寬了對他們的限制,但是一些關鍵的規矩還是保留下來的。最重要的,就是宦官不能當官。宦官可能得到一些“使命”,但絕對不會當官。不當官,自然也就不會有權力。他們對皇權的威脅,當然就會非常小。
實際上,明朝的宦官在皇帝預設的情況下,有代之批紅的權力,也就是幫皇帝批閱檔案。但是,一個政令要釋出,光批紅不行,還要加蓋璽印。這裡邊就涉及兩個人:秉筆太監與掌印太監。而且,就算是皇宮的內部事務,也分為二十四個衙門分別掌控,絕不會讓一個人完全掌握。這樣一來,宦官之間的關係就會變成一盤散沙,根本形不成合力。加上他們的身份卑微,自然只能靠依附皇權來討生活。一旦皇帝不想讓他們依附了,他們自然也就沒有了生存的根本。
具體到魏忠賢,他雖然表面上風光無限,身邊趨炎附勢的人一大堆。但是,這些人並不是敬畏他,而是敬畏他背後的皇權。魏忠賢有自己一套獨特的方法能掌控皇帝,而那些大臣可以透過討好魏忠賢,來讓皇帝頒佈有利於自己的政令。所以他們之間,能形成雙贏的政治聯盟,那自然魏忠賢的地位就會高。但天啟皇帝去世之後,新上來的崇禎皇帝不受魏忠賢掌控,那麼他對那些大臣來講,也就失去了利用的價值。所以魏忠賢落難時,他的所謂“權勢”也就煙消雲散了。如此一來,崇禎皇帝搞掉他,當然就不費吹灰之力了。
不得不說,明朝的皇權,確實是太強大了。所以即使崇禎帝剛繼位,即使他是由外藩身份入主皇宮的,他也照樣能輕易地就剷除了魏忠賢。
回覆列表
皇權在明朝是至高無上的 沒有外戚 沒有後宮 沒有權臣(相權)沒有內臣可以凌駕皇權之上 所有一切都是皇帝給的 想什麼時候收回就什麼時候收回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