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洱海107758846

    作為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的第二十六代孫,晚清時期的蒙古族將領僧格林沁,自小便愛好習武,尤其擅長騎射。憑藉著後來在戰爭中立下的赫赫戰功,僧格林沁在清廷中,獲得了“國之柱石”的稱號。

    由於晚清時期,朝廷腐敗,大量百姓走投無路,因而在當時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運動。僧格林沁的威名,也正是在這一次次的平叛中,慢慢累積累了起來。

    1855年,在與太平天國北伐軍的戰鬥中,僧格林沁大敗太平軍,並且還生擒了林鳳祥和李開芳兩人。立下大功的僧格林沁一戰成名,被晉升為親王。

    除了內戰在行之外,在清廷一向被人所詬病的外戰中,僧格林沁也有著亮眼的表現。

    1859年,僧格林沁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戰中,痛擊英法聯軍,除了毀傷十多艘艦艇外,還造成了英法軍隊近500人的傷亡。在當時清廷孱弱,屢遭捱打的局面下,僧格林沁此戰,也算是為數不多的一場硬氣戰役。

    不過,儘管僧格林沁指揮水平超群,作戰經驗豐富,但他最後的結局,卻頗為悽慘。竟然在一片麥田裡,被一個16歲的少年活活砍死的。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受太平天國運動的鼓舞,廣大百姓紛紛走上了起義的道路,其中又以捻軍影響最大。

    說起來,捻軍其實成軍已久。從1851年開始,捻軍就開始在南陽等地聚眾起事。1855年黃河決口之後,大批流離失所的災民無家可歸,也紛紛投入到捻軍的起義浪潮中,這便使得捻軍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期。在這之後,各路捻軍齊聚安徽,進行了一次聲勢浩大的會盟。經過商討,各路捻軍最終推舉張樂行擔任捻軍盟主,捻軍也由此正式成為一個有領導有約束的組織。

    1860年,捻軍勢力已經發展到了直隸、山東一帶,這使得清政府頗為不安。為了解決身邊的威脅,清政府不得不派出僧格林沁,前往山東剿捻。

    在剿捻初期,僧格林沁憑著自己豐富的作戰經驗,率領蒙古騎兵聯合五省兵力,多次擊敗捻軍。捻軍部隊在幾年內,被招降和打散近三十萬人。

    不過,儘管捻軍損失慘重,但他們同樣給清朝官兵造成了巨大損傷。僧格林沁的剿捻之路,顯然不會走得太舒坦。

    隨後幾年中,僧格林沁一直在賣力地剿捻。在同捻軍作戰的幾年間,僧格林沁抓住了捻軍盟主張樂行,將他凌遲處死。

    不過,捻軍的勢頭,卻並未因盟主的死亡而減弱。他們在逆境之中展現出了足夠的韌性,這讓僧格林沁頗為鬱悶。

    到了1865年,由於捻軍問題遲遲無法解決,清廷決定派剛剛平定了南方太平天國運動的曾國藩北上,協助僧格林沁共同剿捻。

    由於進展不順,朝廷派出一個漢人將領來指手畫腳,這讓貴族出生的僧格林沁,心裡頗為鬱悶。

    為了避免遭受恥辱,僧格林沁決定加快進度,想趕在曾國藩趕來之前,將捻軍徹底剿滅。

    在與捻軍幾次交手後,僧格林沁的急躁情緒,逐漸被曹州統領捻軍的張宗禹成功發現。這位張宗禹,卻正是張樂行的侄子。他對張樂行的死,一直耿耿於懷,對僧格林沁,更是恨之入骨。因此,張宗禹利用僧格林沁急於求成的心理,巧妙地設下了圈套,最終成功將僧格林沁的部隊完全包圍。

    在遭到捻軍幾波不要命的衝擊後,僧格林沁決定,親自率領部隊發起一次絕命突圍。不過,遺憾的是,僧格林沁的隨身親信,在突圍過程中幾乎全軍覆沒。而僧格林沁本人,也在突圍到吳家店一帶時,由於傷情嚴重,只能潛伏到麥田之中。

    張宗禹趕來之後,便下令部隊開始了大範圍的地毯式搜尋,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最終,年僅16歲的捻軍將士張皮綆,在麥田中發現了一名身穿黃馬褂的清軍將領。

    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更何況還是一隻受傷的老虎。張皮綆飛奔上前,一刀便結果了那人的性命。隨後,張皮綆將清將的帽、珠、花翎穿戴在身上,回到軍中覆命。經過確認,那名清將正是僧格林沁。

  • 2 # 風清雲淡148426924

    有時候歷史是偶然也是必然。作為清帝國八旗中最後的戰將,僧格林沁一生都在為滿清補窟窿,可謂戰功赫赫。可是大廈將傾,不是一個兩個人能夠決定的,不管捻軍,還是英法聯軍,亦或是天平天國,都是歷史的必然。僧格林沁作為一名優秀的指揮者,雖然可以取得區域性戰爭的勝利,但阻擋不了歷史的潮流。強如晚清四大中興之臣,也無法阻擋大清的覆滅,更何況一人之生死。即使,曾國藩北上支援僧格林沁,也無濟於事,只不過會延緩僧格林沁的死亡,不過,僧格林沁的死也是一個偶然,滿清的鐵帽子王竟然被一個無名之輩給悄無聲息地捅死了,不得不讓人感嘆,世事無常。

  • 3 # 無情最是寒江水

    咸豐十年(1860年)九月,直隸、山東及河間府一帶捻軍四起。清廷恢復僧格林沁郡王爵,命其率一萬餘清軍赴山東與捻軍作戰。

    咸豐十一年(1861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根據僧格林沁的奏請,其哲里木盟長職由達爾罕親王索特那木彭蘇克補授。

    同治元年(1862年),賞還博多勒噶臺親王爵,不久詔世襲罔替。朝廷授權僧格林沁節制調遣直、魯、豫、鄂、皖五省兵馬。僧格林沁率蒙古騎兵和五省提供的兵力多次打敗捻軍,在鄂東霍山黑石渡收降捻軍十幾萬人,並打散十幾萬人,清軍也損失慘重。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僧格林沁被捻軍誘至山東曹州(今山東菏澤市)高樓寨,隨後陷入重圍。五月十九日晚,僧格林沁率少數隨從冒死突圍,當逃至曹州西北的吳家店時,中傷墜馬,被捻軍張皮綆斬殺在麥田,終年五十五歲。

    捻軍(1853年——1868年)是一個活躍在長江以北皖、蘇、魯、豫四省部分地區的反清農民武裝勢力,與太平天國同時期。捻軍起義從1853年至1868年,長達十五年,其歷史分為兩個階段。自1853年春至1863年3月為前期捻軍,此後為後期捻軍。 捻軍興起後,首領為沃王張洛行(張樂行)、奏王苗沛霖、孫葵心等。至捻軍時代首領為梁王張宗禹、幼沃王張禹爵、勇王龔得樹、遵王賴文光、魯王任柱、衛王李蘊泰等人,與太平軍互有聯絡,行蹤飄忽不定,難以捉摸。捻軍騎兵縱橫馳騁於皖、豫、魯、蘇、鄂、陝、晉、直(冀)八省十餘年,極盛時期總兵力達二十萬眾。

    曾國潘的北上剿捻之策:重鎮設防,劃河圈圍,清野查圩,馬隊追蹤。這本來就偏向於防禦,與僧格林沁的進攻不想符合,沿途又張榜招員,同年10月,將金陵製造局上遷海虹口,和李鴻章原設的炮局及購自美華人的鐵廠合併,再加容閎購回的百多部機器建成江南製造總局。這又耽誤許多時間。

    當僧格林沁被包圍的時候,曾國潘還在搞洋務,所以援兵來不及支援,我想這也就是僧格林沁死亡的原因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常熟的方塔是什麼塔,有沒有資料詳細介紹這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