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塔園主景點是崇教興福寺塔,原名崇教寶塔,俗名方塔。始建於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 當時有僧文用提出“茲邑之居,右高左下,失賓主之辨,宜於蒼龍左角,作浮圖以勝之。”縣令李之善其說,逐令建塔。至紹興三年(1133年),用錢十五萬緡,功未及半而文用卒。鹹淳間(公元一一七二年),由僧法潤(一說法洲)重建而成。曆元、明、清幾經重修。清咸豐間,寺毀而塔倖存。1963年9月重又進行了大修。
方塔雖建於宋代,仍沿襲唐代方形樓閣式木塔的形制。塔為四面九層盔形頂,磚木結構,逐層遞收,立面的輪廓吳拋物線狀。面闊三間,明間設門洞,底層為拱圈形,其餘均為壺狀、每層平座深
0.9至1.1米不等,簷口用擎柱支撐,每邊設幾何形欄杆三扇, 曲線柔和流暢。塔心柱從第七層樓面起直貫塔頂,用圓形硬木三接而成,直徑最粗達 0.6米,總長32.44米。剎自下而上由覆缽、鼓形束腰、承露盤、七重相輪、寶蓋、盔形龍首翼角、寶瓶、寶珠等鐵製構件組合而成,重15噸。塔四角上,均以鐵索鏈與九層戧認相連線。底座井字架用混凝土固定。從平地到剎頂總高67.14米。置木梯可登頂層。極目俯瞰,一覽虞山古城,美景盡收眼底。
塔院內有古銀杏一株,古井一口,皆宋代遺物。1977年起,於院內建鏡花閣、雨香堂及亭榭、茶室,堆築“舒袖”、“展翅”假山,移植花木,闢為方塔公園,並將大東門總官廟的一座大殿移建於塔寺舊址。1978年置塔鈴。同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為塔題額“崇教興福寺塔”,摹勒于山門之上。1984年4月,
恢復方塔原名。九十年代園內又闢月季園,花容秀美,千姿百色。後院增建長廊,亭、堂、鑿荷池、堆假山,設常熟市碑刻博物館、常熟市名人館
方塔園主景點是崇教興福寺塔,原名崇教寶塔,俗名方塔。始建於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 當時有僧文用提出“茲邑之居,右高左下,失賓主之辨,宜於蒼龍左角,作浮圖以勝之。”縣令李之善其說,逐令建塔。至紹興三年(1133年),用錢十五萬緡,功未及半而文用卒。鹹淳間(公元一一七二年),由僧法潤(一說法洲)重建而成。曆元、明、清幾經重修。清咸豐間,寺毀而塔倖存。1963年9月重又進行了大修。
方塔雖建於宋代,仍沿襲唐代方形樓閣式木塔的形制。塔為四面九層盔形頂,磚木結構,逐層遞收,立面的輪廓吳拋物線狀。面闊三間,明間設門洞,底層為拱圈形,其餘均為壺狀、每層平座深
0.9至1.1米不等,簷口用擎柱支撐,每邊設幾何形欄杆三扇, 曲線柔和流暢。塔心柱從第七層樓面起直貫塔頂,用圓形硬木三接而成,直徑最粗達 0.6米,總長32.44米。剎自下而上由覆缽、鼓形束腰、承露盤、七重相輪、寶蓋、盔形龍首翼角、寶瓶、寶珠等鐵製構件組合而成,重15噸。塔四角上,均以鐵索鏈與九層戧認相連線。底座井字架用混凝土固定。從平地到剎頂總高67.14米。置木梯可登頂層。極目俯瞰,一覽虞山古城,美景盡收眼底。
塔院內有古銀杏一株,古井一口,皆宋代遺物。1977年起,於院內建鏡花閣、雨香堂及亭榭、茶室,堆築“舒袖”、“展翅”假山,移植花木,闢為方塔公園,並將大東門總官廟的一座大殿移建於塔寺舊址。1978年置塔鈴。同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為塔題額“崇教興福寺塔”,摹勒于山門之上。1984年4月,
恢復方塔原名。九十年代園內又闢月季園,花容秀美,千姿百色。後院增建長廊,亭、堂、鑿荷池、堆假山,設常熟市碑刻博物館、常熟市名人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