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統合是指:機體在環境內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覺通路 (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前庭覺和本體覺等)從環境當中獲得資訊輸入大腦,大腦再對收集到的資訊進行加工以及處理,(解釋、比較、增強、抑制、聯絡、統一)並作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簡稱“感統”。
孩子學習、生活能力的發展,主要是依賴於大腦和身體運動神經系統之間的相互協調,也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感覺統合。孩子感覺統合運作良好,那麼孩子在學習、運動、移動時,他的手、眼、腦、耳、足等之間高度協調,所以能夠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較強的適應性,且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也會很強,沒有發展遲緩的情況。但是,當孩子感覺統合運作不良時,孩子的大腦和神經系統活動就會像擁擠的交通,雖然能感知到眾多的資訊,卻沒有能力讓眾多的資訊順暢流通起來,使得整個思維的過程混亂而緩慢,導致孩子在認知、行為、學習、情緒等方面的發展出現異常。因此,家長想要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與效率,必須要先要從瞭解孩子的腦生理發展入手。
感覺統合的學習是一輩子伴隨著我們的,它不僅僅只是知覺的基礎,更重要的,它還是人類思考能力的基礎。
聽覺區、視覺區、味覺區、嗅覺區均位於我們左腦的底層區域,觸覺及平衡區則位於正中央。寶寶出生的前7個月,大腦的運作功能不強,感官接受訊息後,在左腦進行初步的對照、組織、瞭解,以及記憶的統合學習。大腦功能區的分化以及神經系統的完善也在感覺學習中逐漸發展開來。
視覺成熟最重要的標誌是焦距
剛剛出生的嬰兒,視覺其實近似盲人,只能接受單純和強烈的顏色及光線。例如:大色塊兒的黑、白,或簡單的線條及圖形。那麼此時家長應該做的,是讓寶寶適應白天和晚上的光線差異,所以白天要拉開窗簾,晚上要關燈睡覺。讓寶寶適應自然的光線變化;也可以多給寶寶看黑白圖,促進眼睛對顏色分辨,以及對光線的感知。但有些家長因此就將嬰兒房完全佈置成黑白兩色,就有些矯枉過正了。
嬰幼兒所有的感官和神經系統,都在快速的成長當中,實在沒有必要將他們的感覺設定在某一個點上。事實上,在他們大約3個星期左右,對顏色和光線變化的感知已經有很大進展了;大約1個月左右,他們已能辨識紅、黃、藍這三個三原色了;到了3個月左右,中間色的分辨也已經沒太大問題,雖然他無法認識顏色的名稱,但對光線的反應及辨識能力已經相當不錯了。
嬰兒在形狀方面的學習也由簡單到複雜,他們3個月左右就可以認識五官的變化,這也就是為什麼大人用臉部表情逗他,嬰兒就會產生反應的原因了。
有很多2歲左右孩子的家長都有如何教孩子認字的困惑。曾經我們就遇到一位這樣的媽媽。其實,教幼兒認識字並不困難,只是他們不一定能夠理解文字背後的意義。而且很多圖畫書上的文字實在太小,不適合4歲以前的幼兒閱讀。當我告訴那位媽媽,文字太小了,幼兒看得很吃力,會傷害幼兒的眼睛。那位母親卻回答我,拿近一點給他看不就得了嗎?顯然他不明白,問題不在於遠近,而在於焦距是否成熟
東張西望和爬行都是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過程
由於正前方的中心視物品看不清楚,旁邊的周邊視物就變得的特別有吸引力。3歲以前的幼兒習慣東張西望,只要身旁有東西在移動,視覺便被吸引,有人以這種現象來批評幼兒注意力不集中,其實並不完全正確。因為嬰幼兒是非常需要東張西望的,這樣做不但可以促使幼兒頸部肌肉及神經體系發展成熟,還有助於幼兒視覺、聽覺肌肉及神經的穩定發展,因此深深影響他們的視覺焦距及傾聽能力的成長。
所以,如果頸部肌肉和頸部神經發展得不成熟,就連帶會影響到視覺肌肉及神經的發展,造成幼兒焦距不穩定,看書時容易跳字、跳行,眼睛也容易疲勞,手眼協調及小肌肉的使用也顯得不靈活。
在過去的大家庭中,經常是一個大人必須照顧5-10個孩子,屋內多半都有榻榻米、木板通鋪,讓孩子們東張西望、到處亂爬,頸部運動較能正常發展。而到了現代小家庭中,因生活空間減少、孩子變少,經常是家長對孩子一對一,甚至幾對一的照顧,特別是長輩或保姆阿姨看顧的孩子,怕髒不讓孩子到處爬行,稍微東張西望,就立刻制止,反而導致孩子的頸部運動嚴重不足,視聽覺均無法健全發展。這種孩子在4歲之後,焦距仍會對不準,所以喜歡東張西望,這其實是大人不當的帶養方式造成的問題,卻又反過來要責怪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
音辨能力來自觸覺
眼睛可以閉起來,耳朵卻無法封閉起來。聽覺的訊息更屬於潛意識領域。聽覺區的訊息深入大腦的潛能記憶區中,因此聽覺的音辨能力,對人類的潛意識的影響很大,在心理學上也產生很大的作用。
其實,胎兒從母體懷孕5個月起就已經有了聽覺,他們必須在子宮內聽5個月的心臟搏動及血液流動的聲音,胎內環境寧靜、溫暖、安全、這些聲音在人類的潛意識裡,都具有安心愉悅的功效。若能有效地加以應用,孩子的聽覺教育將會產生意外的成果。
觸覺不足會引起學習障礙
在城市大樓公寓或是小家庭裡的孩子,最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觸覺和平衡感覺(前庭感覺)的教育。
現代的孩子整天都被關在空調房裡,很少出門吹風、曬太陽,更少有玩沙土、水的機會。加上物質改善後,統一化程度太高,同樣的食物口味和衣服的觸覺(單一材質),致使孩子的觸覺學習普遍不佳。
由於觸覺在感覺學習中,數量最多、也最複雜。觸覺又以出生那一剎那受到的刺激最具有爆發力,那時全身感覺細胞及感覺神經同時和大腦記憶區進行強而有力的互動,所以觸覺學習不足,會引發大腦分辨能力不足,對外界的刺激不是太遲鈍,就是太敏感,造成嬰幼兒適應環境的困難。觸覺學習不足,經常會伴有害羞、粘人、怕生、笨手笨腳、情緒不安以及發音不良等現象的發生,還會衍生出挑食、偏食、咬人、自傷等行為,嚴重的話更會出現自閉現象。
運動協調能力主導學習能力
人們在進行一件工作的時候,首先會觀察自己和環境間的關係,再依照需要,逐步完成,這便是所謂的運動協調能力。運動協調能力並非思考,它只是一種當下的反應,沒有記憶積累,屬於身體的智慧。
幼兒的語言學習,重在溝通,而不在思考。幼兒從不去記憶他講過的話,需要怎麼講,他便怎麼講,不受思考的侷限。幼兒語言學習能力遠超過大人,主要的秘訣就在於此。運動協調能力會影響孩子對環境的認知,使自己和環境得以進行更積極主動地協調,也就是所謂的知覺運動。
感覺統合是指:機體在環境內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覺通路 (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前庭覺和本體覺等)從環境當中獲得資訊輸入大腦,大腦再對收集到的資訊進行加工以及處理,(解釋、比較、增強、抑制、聯絡、統一)並作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簡稱“感統”。
孩子學習、生活能力的發展,主要是依賴於大腦和身體運動神經系統之間的相互協調,也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感覺統合。孩子感覺統合運作良好,那麼孩子在學習、運動、移動時,他的手、眼、腦、耳、足等之間高度協調,所以能夠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較強的適應性,且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也會很強,沒有發展遲緩的情況。但是,當孩子感覺統合運作不良時,孩子的大腦和神經系統活動就會像擁擠的交通,雖然能感知到眾多的資訊,卻沒有能力讓眾多的資訊順暢流通起來,使得整個思維的過程混亂而緩慢,導致孩子在認知、行為、學習、情緒等方面的發展出現異常。因此,家長想要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與效率,必須要先要從瞭解孩子的腦生理發展入手。
感覺統合的學習是一輩子伴隨著我們的,它不僅僅只是知覺的基礎,更重要的,它還是人類思考能力的基礎。
聽覺區、視覺區、味覺區、嗅覺區均位於我們左腦的底層區域,觸覺及平衡區則位於正中央。寶寶出生的前7個月,大腦的運作功能不強,感官接受訊息後,在左腦進行初步的對照、組織、瞭解,以及記憶的統合學習。大腦功能區的分化以及神經系統的完善也在感覺學習中逐漸發展開來。
視覺成熟最重要的標誌是焦距
剛剛出生的嬰兒,視覺其實近似盲人,只能接受單純和強烈的顏色及光線。例如:大色塊兒的黑、白,或簡單的線條及圖形。那麼此時家長應該做的,是讓寶寶適應白天和晚上的光線差異,所以白天要拉開窗簾,晚上要關燈睡覺。讓寶寶適應自然的光線變化;也可以多給寶寶看黑白圖,促進眼睛對顏色分辨,以及對光線的感知。但有些家長因此就將嬰兒房完全佈置成黑白兩色,就有些矯枉過正了。
嬰幼兒所有的感官和神經系統,都在快速的成長當中,實在沒有必要將他們的感覺設定在某一個點上。事實上,在他們大約3個星期左右,對顏色和光線變化的感知已經有很大進展了;大約1個月左右,他們已能辨識紅、黃、藍這三個三原色了;到了3個月左右,中間色的分辨也已經沒太大問題,雖然他無法認識顏色的名稱,但對光線的反應及辨識能力已經相當不錯了。
嬰兒在形狀方面的學習也由簡單到複雜,他們3個月左右就可以認識五官的變化,這也就是為什麼大人用臉部表情逗他,嬰兒就會產生反應的原因了。
有很多2歲左右孩子的家長都有如何教孩子認字的困惑。曾經我們就遇到一位這樣的媽媽。其實,教幼兒認識字並不困難,只是他們不一定能夠理解文字背後的意義。而且很多圖畫書上的文字實在太小,不適合4歲以前的幼兒閱讀。當我告訴那位媽媽,文字太小了,幼兒看得很吃力,會傷害幼兒的眼睛。那位母親卻回答我,拿近一點給他看不就得了嗎?顯然他不明白,問題不在於遠近,而在於焦距是否成熟
東張西望和爬行都是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過程
由於正前方的中心視物品看不清楚,旁邊的周邊視物就變得的特別有吸引力。3歲以前的幼兒習慣東張西望,只要身旁有東西在移動,視覺便被吸引,有人以這種現象來批評幼兒注意力不集中,其實並不完全正確。因為嬰幼兒是非常需要東張西望的,這樣做不但可以促使幼兒頸部肌肉及神經體系發展成熟,還有助於幼兒視覺、聽覺肌肉及神經的穩定發展,因此深深影響他們的視覺焦距及傾聽能力的成長。
所以,如果頸部肌肉和頸部神經發展得不成熟,就連帶會影響到視覺肌肉及神經的發展,造成幼兒焦距不穩定,看書時容易跳字、跳行,眼睛也容易疲勞,手眼協調及小肌肉的使用也顯得不靈活。
在過去的大家庭中,經常是一個大人必須照顧5-10個孩子,屋內多半都有榻榻米、木板通鋪,讓孩子們東張西望、到處亂爬,頸部運動較能正常發展。而到了現代小家庭中,因生活空間減少、孩子變少,經常是家長對孩子一對一,甚至幾對一的照顧,特別是長輩或保姆阿姨看顧的孩子,怕髒不讓孩子到處爬行,稍微東張西望,就立刻制止,反而導致孩子的頸部運動嚴重不足,視聽覺均無法健全發展。這種孩子在4歲之後,焦距仍會對不準,所以喜歡東張西望,這其實是大人不當的帶養方式造成的問題,卻又反過來要責怪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
音辨能力來自觸覺
眼睛可以閉起來,耳朵卻無法封閉起來。聽覺的訊息更屬於潛意識領域。聽覺區的訊息深入大腦的潛能記憶區中,因此聽覺的音辨能力,對人類的潛意識的影響很大,在心理學上也產生很大的作用。
其實,胎兒從母體懷孕5個月起就已經有了聽覺,他們必須在子宮內聽5個月的心臟搏動及血液流動的聲音,胎內環境寧靜、溫暖、安全、這些聲音在人類的潛意識裡,都具有安心愉悅的功效。若能有效地加以應用,孩子的聽覺教育將會產生意外的成果。
觸覺不足會引起學習障礙
在城市大樓公寓或是小家庭裡的孩子,最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觸覺和平衡感覺(前庭感覺)的教育。
現代的孩子整天都被關在空調房裡,很少出門吹風、曬太陽,更少有玩沙土、水的機會。加上物質改善後,統一化程度太高,同樣的食物口味和衣服的觸覺(單一材質),致使孩子的觸覺學習普遍不佳。
由於觸覺在感覺學習中,數量最多、也最複雜。觸覺又以出生那一剎那受到的刺激最具有爆發力,那時全身感覺細胞及感覺神經同時和大腦記憶區進行強而有力的互動,所以觸覺學習不足,會引發大腦分辨能力不足,對外界的刺激不是太遲鈍,就是太敏感,造成嬰幼兒適應環境的困難。觸覺學習不足,經常會伴有害羞、粘人、怕生、笨手笨腳、情緒不安以及發音不良等現象的發生,還會衍生出挑食、偏食、咬人、自傷等行為,嚴重的話更會出現自閉現象。
運動協調能力主導學習能力
人們在進行一件工作的時候,首先會觀察自己和環境間的關係,再依照需要,逐步完成,這便是所謂的運動協調能力。運動協調能力並非思考,它只是一種當下的反應,沒有記憶積累,屬於身體的智慧。
幼兒的語言學習,重在溝通,而不在思考。幼兒從不去記憶他講過的話,需要怎麼講,他便怎麼講,不受思考的侷限。幼兒語言學習能力遠超過大人,主要的秘訣就在於此。運動協調能力會影響孩子對環境的認知,使自己和環境得以進行更積極主動地協調,也就是所謂的知覺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