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上將噯福斯

    這是一個很值得探究的問題。

    我想,根本原因在於東西方的政治傳統不同。西方封建領主制與東方集權主義大一統王朝的政治土壤,成長起來的必然是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

    所謂憲政體制,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種主張以憲法體系約束國家權力、規定公民權利的體制。這種體制要求政府所有權力的行使都納入憲法的軌道,並受憲法的制約,使政治運作進入法律化理想狀態。

    最初的憲政體制,表現為君主立憲。我們可以看出,憲政最初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約束國家權力(也就是國王的權力)。實際上是封建君主與他的大大小小的領主之間相互博弈的結果。

    中世紀的歐洲實行騎士制度,這是一種正兒八經的封建制度。國王將自己的領土分封給追隨自己的領主,領主又將自己的領土分封給追隨自己的騎士。這樣層層分封,層層效忠,國王職能指揮領主,而無權管轄領主手下的騎士。王國內部大大小小的領主在自己的領地內擁有軍事政治經濟所有的權力,有些實力十分強大。這樣就導致國王對國家的控制力實際上是十分脆弱的。有些國家的國王需要貴族領主推舉產生。比如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就要貴族推舉產生。

    國王追求無限權力,但是國王手下的領主卻要盡力保護自己的利益。雙方相互博弈,最終以契約的形式,規定彼此的權力和義務。這就是憲政體制的雛形。

    著名的大憲章(也稱《自由大憲章》)就是典型代表。

    是英國封建時期的重要憲法性檔案之一。1215年6月15日諾曼王朝失土王約翰(1199一1216在位)在大封建領主、教士、騎士和城市市民的聯合壓力下被迫簽署。全文共63條。主要內容是保障封建貴族和教會的特權及騎士、市民的某些利益,限制王權。

    可以說,歐洲的傳統政治土壤,就沒有中央集權的基因,他所產生的只能是憲政體制。

    反觀我們中國。

    其實在先秦時期,是有過類似於歐洲封建制度。那就是東周與西周。結果是天下800諸侯,王權衰微。最後秦始皇統一天下,實行郡縣制,建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這一制度延續兩千多年,在中國根深蒂固。

    尊崇皇權、尊崇權威已經成為華人的思想認同。這與憲政思想是相互矛盾的。這樣的政治傳統土壤中,當然不可能自己開出憲政的花。

  • 2 # 愛看愛思考

    首先,滿清王朝到倒閉的那天都沒有真正的實現憲政。而歐洲的憲政之路,早在滿清執掌中國以前就已經基本上成型了。這些事情是歷史,早就擺在那裡了。憲政和封建帝王的鬥爭,在英國最早開始的。英王查理一世國王,也是因此而推上了斷頭臺的。

  • 3 # 周明建16

    謝謝邀請。為何歐洲各國比清朝更早走上憲政之路?歐洲的憲政起源追溯到英國1215年透過的大憲章,是現代西方憲政主義的源頭,是因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給西方帶來了憲政主義。隨後,英國、法國、美國的憲政主義者提出三權分立,人權保護及民主程式等一系列制度性措施,並構成了憲政主義的基本理論體系,開創了西方憲政主義的政治文化傳統。

    英、美、法三國憲政的時間:

    英國是1628年開始以《權利請願書》、《人身保護法》、及《王位繼承法》形成憲法體系;美國是1787年制定《美利堅合眾國憲法》;法國是1789年產生了《人權與公民權宣言》等檔案。

    再看清朝的憲政時間是1908年8月27日,在清末已經到了清王朝維持不下去的時候,才不得已想起國家應制定憲法,清政府許諾要參照西方各國法律,修改我們自已的法律。清廷頒佈了《欽定憲法大綱》預備在光緒四十二年(1916年)實施,很多條款是照搬當時小日本的憲法。

    清朝憲政在清朝未年就有爭執分岐,一方主張君主立憲,一方主張共和憲政,但是在中國必須實行憲政這點上,意見是統一的已有共識。

    清未很晚才開始憲政除上述原因外,還有是與歐洲國家比,因為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政治道路實踐上存在差異,政治轉型認識先後有差別。西方能比清朝更早走上憲政之路是西方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帶來憲政比清朝早和西方國家有著深厚的歷史基礎。

  • 4 # 牛牛的事兒

    為什麼憲政一定是人類社會的最佳選擇?有沒有想過或許憲政產生的文化基因,時代發展水平不同,地理位置不同都會有不一樣的利弊結果呢?

    首先我談談時代發展水平。

    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當初人類社會發展水平較低,資訊流通傳播通道不夠多,異地傳播主要是馬或馬車之類,階級之間的傳播靠中間的官僚機構及地主士紳,這樣資訊非常閉塞,統治階級與下層得利益需求矛盾衝突很難傳達,即便後來出現早期火車或有線電話,也未普及,因此西方發明了一套憲政制度透過調動更廣泛的人參與到國家政治決策中來,這樣能更好避免決策失誤對大多數人利益的無底線侵犯,在當時的時代絕對比東方,由幾十個封建官僚與皇帝天天閉門拍腦袋決策要好很多。

    但,當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情況就不一樣了,在今天這樣一個社會,資訊的傳統是史無前例的高效的,世界上任何地方發生什麼事情可能幾分鐘就能知道,而且任何人或群體表達的意見都能被上層決策者很容易知道,那麼憲政就會變成一個非常低效的整體,這就是今天西方衰落的原因之一,而在高效能夠知道大資料和社會資訊的情況下一種快速決策執行的極致就反而比憲政更具有優勢。

    好,我們再看看地理和文化,為什麼憲政不會出現在中國?

    首先東亞的中國有兩條河流,北方黃河,南方長江,尤其是黃河孕育的平原產生的華夏文明很早就由遊牧蛻變成一個以農耕為主的固定社會,固定的農耕生產需要集中管理,從而產生我們獨有的諸侯封建到中央集權管理的線性演變,因此我們無論從飲食結構及社會制度都與西方有本質區別,而西方根植於遊牧基因,遊牧無固定住所,從而部落與部落直接需要進行交換和協商(參考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經常會產生部落聯盟協商政體),因此西方被割裂成無數小國,其文明發展到建城之後形成了早期的長老議會形式,從而為近代產生協商參政憲政打下文化基礎。

    清朝作為繼承東方農耕文明封建集權王朝的主體,在沒有外力的顛覆下是不可能顛覆自己幾千年來的基因的,這個無論是漢王朝還是少數民族掌權,在中國這塊大地上都不可能最早出現資本主義和憲政。

    滿清像歷史上任何一個王朝一樣,重視以傳統農耕為主體的系統性制度構建,包括皇帝和大臣都有一塊責任田,每年必須制度性的“親耕”,以示天下太平,以農為本。這樣一個體質怎麼會出現憲政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二百五十年的大清朝歷史中,出現過幾個自然科家?幾個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