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150—220元左右;
明朝中期價值人民幣600—800元
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
盛唐時期2000—4000元
所以分別乘以5就OK了。
古代時候銀子是非常缺乏的。
很多人單純的以為古代的一兩銀子就等於是現在的一元錢,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還有就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相當於現代的支票一樣,其實這是不對的.古時的銀子匱乏,而且攜帶不便,只有那些做大筆買賣的商人才會在身上攜帶銀票出門,一般的百姓官員是不可能像電視劇裡那樣動輒掏出幾百上千甚至是上萬兩的銀票。
古代的銀票兌換成現銀是要付手續費的,所以就算是有人拿得出銀票,一般的商店也不會收的。
古時金銀的產量不穩,所以兌換的匯率也不一定.但在唐宋之後相差卻也不是很大.金銀的比例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 末期的1:10,到十八世紀末達到1:20。
我們以清為例。道光初年一兩銀子換錢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銀子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
再說以唐朝一個九品官為例。一位唐朝九品官的月俸為五石米<每石米的價格:上等米為九錢五分,中等米為九錢三分,下等米為八錢三分/白麵每斤九文,相當於我們現在計量單位的12兩。
所以,一石米無論貴賤,都不會超過一兩銀子,由此可以看出一個唐朝九品官的月薪相當於五兩銀子。直至清代,一個六品官員的年俸為45兩銀子,每月薪不足四兩銀.當時的一斤豬肉不足二十文錢。
擴充套件資料:
銀兩是以銀錠為主要形式的一種秤量貨幣單位。起於漢代盛行於明清。作為法定貨幣單位,止於1933年的“廢兩改元”。1933年後仍在民間使用。
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150—220元左右;
明朝中期價值人民幣600—800元
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
盛唐時期2000—4000元
所以分別乘以5就OK了。
古代時候銀子是非常缺乏的。
很多人單純的以為古代的一兩銀子就等於是現在的一元錢,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還有就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相當於現代的支票一樣,其實這是不對的.古時的銀子匱乏,而且攜帶不便,只有那些做大筆買賣的商人才會在身上攜帶銀票出門,一般的百姓官員是不可能像電視劇裡那樣動輒掏出幾百上千甚至是上萬兩的銀票。
古代的銀票兌換成現銀是要付手續費的,所以就算是有人拿得出銀票,一般的商店也不會收的。
古時金銀的產量不穩,所以兌換的匯率也不一定.但在唐宋之後相差卻也不是很大.金銀的比例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 末期的1:10,到十八世紀末達到1:20。
我們以清為例。道光初年一兩銀子換錢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銀子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
再說以唐朝一個九品官為例。一位唐朝九品官的月俸為五石米<每石米的價格:上等米為九錢五分,中等米為九錢三分,下等米為八錢三分/白麵每斤九文,相當於我們現在計量單位的12兩。
所以,一石米無論貴賤,都不會超過一兩銀子,由此可以看出一個唐朝九品官的月薪相當於五兩銀子。直至清代,一個六品官員的年俸為45兩銀子,每月薪不足四兩銀.當時的一斤豬肉不足二十文錢。
擴充套件資料:
銀兩是以銀錠為主要形式的一種秤量貨幣單位。起於漢代盛行於明清。作為法定貨幣單位,止於1933年的“廢兩改元”。1933年後仍在民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