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滏水漁家

    在記憶中,6~7拾年代的人均月生活費約為城填8元,人民公社6元,(陸軍的生活費8元?),根據口糧定量月人均29斤,(細糧30%,粗糧70%約用款3.5元,剩餘4.5元是菜金),主食、付食都是定量供應,不是有錢就可以隨便買,唯一不收糧票的地方就是火車上的合飯,兩毛一份,上午座火車出差,早晨飯就不在家吃了,為得是省下幾兩糧票。

  • 2 # 劉聲90883005

    60年代的大學伙食費標準據說是15.5元,價格也不菲。我們在中學食堂吃飯,每月7一8元左右。那時晚上吃一頓點心是2毛錢,已經帶點葷的了。可見當年的大學生已經是天子嬌子了。

    我記得那時候的早餐大餅油條一副是5分銭,一碗陽春麵8分錢。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因為付食品供應緊張,有些食品是議價的,如糖果糕點都有議價的。當年整個社會的工資水平比較低,大家的工資在50元左右的,不少家庭有孩子幾個,生活緊張的。有的困難的家庭,人均生產水平的8⃣️元以下的可以補助5元8元。每一條弄堂,每一個工廠裡都有少數人的補助。我們都要感到慶幸,我們生活在一個富裕的時代,我們現在的生活是我們的前人們無法比擬的。

  • 3 # 人生就是信仰

    我是七四年從部隊復員回家鄉的,被分配到印刷廠工作的,當時是一級工34元一個月,第二年自動轉為三級工37元一個月。這37元的工資我一直掙到10多年。那時的錢也好花,37元錢的工資我還養活一家四口吃穿等雜用呢。那時的生活也沒有什麼負擔,物價是國家定的,我的糧食標準是28斤一個月。七十年代就有議價糧食可買了,大米0.40元一斤,供應的是0.19元一斤。一條肥皂可以換一斤大米。花生米也是0.40元一斤。當時10斤玉米麵還可換一斤雞蛋。我和共和國同齡,七十年了,我感覺七十年代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好的時期。那時風清氣正,人們安居樂業,全國團結得像一個人一樣。我敢說按照那時的宏圖發展到現在,不知比現在國家要強大到多少倍!

  • 4 # 大吳解說

    關於60年代70年代一個月的伙食費是多少?我可以就我所瞭解的回答一下,這些也是我從老人那裡瞭解到的,分享給大家。

    先說下60和70年代一個月的工資吧,60年代技術工大概月薪是將近40元,高的也不會到100元,70年代比60年代不會多多少,但那時的消費水平低,這個工資標準足夠養一家幾口人了。

    60、70年代 每個人每天的伙食費大概是0.3元左右,換算到月的話,伙食費是每月9元左右,因我出生時趕上70年代的尾巴,但在我上小學的時候,我清楚記得一根冰棒是5分錢,和現在比起來真的太便宜了。

  • 5 # wang_H

    六十年代不是十分清楚,那時還小,七十年代我已參加工作,末滿十六歲進廠學徒,學的是工裝模具鉗工,當時進廠不夠年齡,是虛報一歲進的廠,那時應該是沾了某些光吧,接上級通知軍工廠家屬子女凡初中畢業以上都可招進本廠,我那時在廠子弟學校才讀初二,因班級裡有多名廠領導及軍代表子女,所以整個初二班級全部招進廠,且末滿十六歲者全虛報年齡上報審批,這個情況當時很普遍!軍工廠內招審查並不嚴。

    我們的學歷都是進廠後透過文化補習及全省補考獲得,那時廠里人員組成主要有這麼幾類,一,老牌軍工企業抽調技術骨幹或整生產車間搬遷為基礎,二,招進大批退伍軍人,三,招進城市裡的“四個面向"的學生和大學生,四,本廠家屬子弟,領導都是各行業抽調的幹部和轉業軍官。

    我們剛進廠學徒工資是19元,技術工學徒是3年制,頭年工資19元,第二年21元,第三年23元,然後轉正為31元,一年後定級為二級工是36,5元,再往上三級工是43元,越往上越難,那時軍工廠是軍事化管理,車間設連,排,班,車間主任叫連長,工段長叫排長,我師付就是排長,工友們都叫他陶排,只是個4級鉗工,工資51元,後來他調回南昌擔任過南昌自來水廠廠長。那時上下班都需集合排隊進出廠。

    當時19元工資只是勉強供一月基本生活,我們家屬子弟還好,工資全交父母和家庭一起生活,住單身宿舍的外招員工是一日三餐吃食堂,每月用於買飯票男生需十五六元,女生吃得少節省點也得十四五元,十三元已是最低限度了,其它的錢只夠買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毛巾,肥皂,牙膏等等,有的男生還要抽菸,當然是最低限度的了,衣服就別想了,一年難得買一身,女生要好一點,能省下點錢一年為自己添上一套好看的衣服。到轉了正定了級情況就會好的多。

    那時吃和生活日用品相對便宜,米0,12元一斤,豬肉0,78元一斤,食堂裡一份紅燒肉0,25元,份量很足,一整條魚才二毛錢,一大碗肉湯一分錢,付食品相對貴一點,桃蘇餅1,25元且要糧票,葡萄乾1,2一斤,高檔消費品就十分貴了,一雙上海皮鞋13,8元,上海手錶120元,“永久"腳踏車168元,我們家買的蝴蝶牌縫紉機125元,這些都是要憑票的!那時工人平均工資三四十元,象我廠就有一家一人工作43元工資養活一家八口。我們一家父母加5個孩子還有一個老外婆共七口人,一月基本生活費聽母親講在七八十元。我們家當時算蠻好的,父親工資105,母親55元再加我的,但父親常常會幫助貧困職工家庭,家裡到也沒多少節餘。

  • 6 # 魯陽揮弋

    六、七十年代,單個人每月伙食費,根據不同地區,大致是8元~12元吧(指城鎮)。

    那時大都數主付食品是定量憑票供應的,一般人等即便有餘錢,沒路道想增加伙食費多開銷都難辦到。

    夲人所在上海,大米0.15/斤,90粉大慨也這價。大米很少吃到,多數是0.13/斤秈米(小米)。小學生、中學生,職業,工種不同,定量基本上從二十五斤到四十五斤,按米、面平均0.14元計,需三元左右到五元五、六角錢,那時菜價賤,一家幾口平均每日菜金一元五角足夠。

    考慮到學生時常早上會在外吃點心,陽春麵0.08元或兩個燒餅夾一根油條0.09元。上班工作的,只少有一頓飯要在廠裡食堂吃,雖說廠裡食堂帶有福利性質,多少還是比在家費錢。外加偶爾外出吃點心,這都是費錢之處,由於均屬極少額外開銷,故而全家均衡下來,伙食費用大致也就在每人每月十二元左右。

    當然,煙、酒、茶,以及偶爾全家,或三朋四友下館子,自然不在例。

    20/3.28

  • 7 # 北京李三牛

    時間:1970-1975

    地點: 北京城區

    低保:8元/人/月(無兒無女、無任何收入)

    順便說說:

    飛天茅臺: 8元/瓶

    公用電話: 2分(接),3分(打),5分(喊人接)

    公共汽車:2分(汽油,三站以內),3分(無軌電車,三站以內)

    圖書租賃:1分/天(不分厚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運回家用什麼app搶票比較好一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