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由小小影

    1、我們知道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這兩家學派都有各自不同的主張,自古以來也是爭論不休。

    2、其實這兩位都是在講《易經》,只是他們的分工不同而已。孔子是有教無類,開啟了平民國學,也就是學在民間,他是專門給那些大多數中等智慧的人來解釋《易經》,主要講的是人道部分;而老子呢,他是專門給有高等智慧的人講《易經》,主要講的是天道的部分。

    3、老子說“以德報怨”,是告訴我們要做好事先防範。為了不引起任何的怨恨,於是就要先透過施行道德來把怨恨去掉。如果一旦結下了怨恨就不能繼續使用以德報怨了,這個時候孔子的“以直報怨”就發揮作用了。

    4、孔子說“以直報怨”,是告訴我們結怨之後應該如何處理,這個時候就不能再以德報怨了。我們華人經常講再一,再二,沒有再三,其實是一個道理。

    5、我們再來讀讀《論語》: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有人問孔子:“對待壞人壞事,用咱們高尚的道德和情操去羞辱死他,讓他悔悟,好不好?”孔子說:“你用這個態度對待壞人壞事,讓好人好事情何以堪?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對壞人壞事,只需要按規矩辦就行了。”

    看看當年日本投降,我們對日本多好,不要它的賠款,以德報怨,但是後來日本某些人不懂感恩,這個時候我們還要以德報怨嗎?肯定不可以的,這時候就要以直報怨。所以孔子的“以直報怨”態度或許更符合現代精神。“直”就是一種尺度,在現代社會當然就是“法律的尺度”。但是請大家注意,這是在事件發生以後才能用的,我們華人還是希望做到老子的“以德報怨”,將一切不必要的恩恩怨怨全部化解於無形,這才是長遠大計!這才是人類之福!這也是我們今天的人應該努力的方向!

  • 2 # 才醒素女

    王弼本把“絕學無憂”四字割裂到毫不相關的下一章首,產生的問題困擾了學者上千年。直到楚簡、漢簡出土,才知道此事與王弼根本無關,乃是早有歷史傳承。始作俑者應當與老子同時,也許就是孔老二乾的好事,或者是他的弟子?因為孔老二雖曾求學於老子,卻對老子很不理解乃至反對。比如老子說“以德報怨”,孔老二馬上質疑:“何以報德?以德報德,以直抱怨。”   實際上,孔老二根本就不懂老子所說的“以德報怨”是何含義,而是按照自己儒家“為政以德”的“德”概念的內涵反駁老子,根本牛頭不對馬嘴。實際上,老子說的德,乃是“有德司介,無德司勶”之德,是一種防患於未然的素質與能力。

  • 3 # 歷史密探

    《老子》第六十三章中說:“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老子無為而治,這種智慧在古代雖然沒有被統治者作為治國之本,但是其學說的先進性在於,遵循自然規律,不爭不吵不鬧,順其自然。

    老子認為,如果別人對你不好,那麼不要用同樣的方式去對待他,要用自己的道德去感化他,讓他羞愧,讓他無地自容,從而讓他的道德水平有所上升。這種完全靠自覺的理論,在孔子那裡是說不通的。

    孔子在《論語.憲問》中說:“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意思就是說,有人問孔子,如果我被人欺負了,該咋辦呢?我應該以德報怨嗎?

    孔子反手就是一個耳光,說“以德報怨”?那麼拿什麼報德呢?!用直率的性格去報怨,用德去報德,才能做到均衡。孔子和老子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聖人,他們的學說都有各自的先進性和道理,對後世都有很高的指導意義。

  • 4 # 平凡2850

    老子的做法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

    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這一句,

    老子說的是:

    自以為可以用“善”來抵消之前所積的“不善”,並認為這樣就是“善”,這其實是不合道的,也是不可能消除“怨”的。

    積善成德,積不善成怨。

    怨是因為積不善而來,如果已經有積怨了,再以不善之善去試圖和解積怨,雖自鳴為善,實則是更加不善。

    刻意為德,其非德;刻意為善,其非善。

    德無形,善無跡。

    無形而勝萬物之有形,是以為善;

    有形而與萬物相傷而不勝,是以為積不善為怨。

    既已不善,豈能以去此不善而自鳴為善?

    因此,老子並沒有說需要“以德報怨”。

    那麼老子的態度在哪裡?

    就在下一句: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人需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虛以應物,不爭善勝,勝而不傷,如此方可積善不積怨。

    孔子的做法

    《論語·憲問》: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什麼是”直“?

    最早的甲骨文字形從目,目上一直筆表示正面直視。

    金文、戰國文字,篆文從“十”、“目”和 分別表示:數量多,眼睛以及隱蔽的意思。

    (戰國時期,文字“目”形似田)

    “直”的本意也就是眾目所視,無所隱蔽遁逃。

    所以“直”引申有“公正合理”的意思。

    孔子這裡說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和老子在《道德經》裡的“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一句背後的含義是一致的。

    孔子是說,如果已經有了積怨,那麼就要正視它,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以合道的言行來積善成德。

    如此,才是消除積怨的根本方法。

  • 5 # 楊朱學派

    道家的教育,是精英教育,行不言之教。儒家的教育是大眾教育,有教無類。

    想成為道家弟子。第一條,必須學富五車。第二條,必須智商100以上。第三條,必須悟性高。

    若成為儒家弟子,智商高低無所謂,只要不低於阿甘就可以。有無悟性均可。不識字的文盲也可以,從識字開始教。

    所以,老子所言的以德報怨,是針對精英、真人的。孔子所言的以直報怨,是應對所有人的。

  • 6 # A0000竇洪彬

    老子講的"以德報怨”是指,人應該以仁德去化解怨恨。人之所以有怨恨,是因為自己品德不高造成的,只要學習提升自己品德素質,報怨的心自然就沒有了。

    孔子講的以直報怨,針對怨恨你的人,也要公正對待,並要直言不諱,盡力幫助他化解怨恨。

  • 7 # 一如當初205502257

    以下為個人理解:

    老子說以德報怨著重於自身的修行,因為世界是自心的一面鏡子,心好對映到周圍的人與事,自然變好,修的是心。對方即使有怨,久而久之就平伏了。

    孔子說以直報怨是為了普世的幸福而考慮的,所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以正直的態度對待怨氣,是自己錯了就補救,無理取鬧的不能縱容。這樣做就可以建立秩序,達到揚善抑惡的目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腦突觸生長的關鍵期是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