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367570282485

    歷史:

    編織是人類最古老的手工藝之一。據《易經·繫辭》記載,舊石器時代,人類即以植物韌皮編織成網罟(網狀兜物),內盛石球,丟擲以擊傷動物。

    在西安半坡、廟底溝、三里橋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器上,印有“十”字紋、“人”字紋,清楚地顯示出是由篾席印模上去的,有的還發現陶缽的底部粘附有篾席的殘竹片。

    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葦蓆,距今約有7000年曆史。1958年,在浙江湖州錢山漾村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出土的竹編更為驚人,約有200 多件,其中大部分篾條經過刮磨加工。

    這一時期的編織工藝也相當精巧,有“人”字形、“十”字形和菱形、梅花形等形式。器物的品種有簍、籃、籮、筐等。周代,以蒲草編織莞席已很普遍。

    漢代以藺草(又名馬藺、馬蘭草、燈心草)編織為席,產於三輔(今陝西中部)、河東(今山西夏縣 )等地 。唐代,草蓆生產已很普遍,福建、廣東的藤編、河北滄州的柳編、山西蒲州(今永濟、河津等地)的麥稈編等都是著名的手工藝品。

    其中廣東藤編還有編織花卉、魚蟲、鳥禽圖案的簾幕。

    宋代,浙江東陽竹編的品種已有龍燈、花燈、走馬燈、香籃、花籃等,能編織字畫、圖案,工藝精巧,在每平方寸(11平方釐米) 的面積內可編織120根篾條,有的還飾以金線。

    至明清兩代,浙江、江蘇、湖南、四川、福建、廣東等地的草編、藤編、竹編等生產有了發展,並在19世紀末開始出口。

    擴充套件資料

    編織工藝品藝術特點

    藝術特色,也稱“表現手法”。然而編織工藝品在原料、色彩、編織工藝等方面形成了天然、樸素、清新、簡練的藝術特色。

    在原料上,玉米皮、麥秸、柳條、麻等天然的淺黃、淺棕、乳白等色彩和質地,給人們以自然素質的美和淳樸的藝術享受。如山東柳編的筐、籃、簍、花盆套等,既呈現柳條典雅的淺棕色,工藝品批發市場又體現編織工藝簡練,風格粗獷,富有天然野趣。

    在工藝上,透過運用編織、纏扣、釘串等多種技法,編織成豐富多彩的花紋和造型。雖然麥秸、玉米皮、竹篾、柳條等原料色澤單一。

    但由於編織工藝的多樣化,採用疏密對比,經緯交叉、穿插掩壓、粗細對比等手法,使之在編織平面上形成凹凸、起伏、隱現、虛實的浮雕般的藝術效果,增添了色彩層次,同時也顯示了精巧的手工技藝。

    在裝飾方法上,工藝品加工還運用布貼、刺繡、藍印花布、絨繡等工藝,使之更加多彩。在草編、玉米皮編的提籃上裝飾刺繡、布貼、絨繡或彩色草編圖案,在雅緻中又顯示高貴。

    山東萊西的玉米皮纏扣提籃是以藍印花布為面料,在深藍色的襯托下,使得乳白色的玉米皮纏扣編織更顯潔白,而且玲瓏剔透 。在玉米皮編織的壁掛上 ,飾以燈芯絨的布貼圖案,手法新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一個人是你在心裡一直忘不掉,卻也不再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