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人在路上

    舊時代官紳迎接上司或新任縣令時,要到城外迎接進署,接官亭由此得名。朝廷官員下巡,由省、州府官員逐級陪同,縣令上任也要先到省到府報到授印。金華至東陽的官道在西門外,故接官亭建在西門外路段,一排三間騎路而築。志載:接官亭初建於清乾隆癸巳(1713),由金懋英出資,乾隆乙丑(1769)金光美重。

    迎官進城,官員在官紳簇擁下,吹吹打打繞過南門,再從東門過叱馭橋進縣署,是謂“紫氣東來”氣象。這一繞,比西門直接進縣署起碼多走三里地。

      接官儀式最早可推到秦代。自秦始皇建郡制以後,官場就出現了接風餞別儀式。據《漢書》載,西漢後期,政局屢變,地方官調動頻繁,“吏或居官數月而退,送故迎新,交錯道路。”明清兩代更甚,如遇欽差大臣經過,則“數十里外設馬為長探,二十里內設馬為短探,無不竭力趨蹌。”無論官紳,都想給朝廷官員留下個好印象。如果是朝廷巡撫駕到,則州官和縣官一律要跪在道路兩旁迎接;如果遇到颳風下雨天氣,就避免不了遭受“陷膝泥汙”的苦楚。按照古代官場規則,上級掌握著對下級的考核和監察權利,決定著下級的升遷去留,於是逢迎上級就成了下級的本分。鄉紳金懋英私人出資建造接官亭,其起因也是體恤官紳跪接之苦,同時藉此籠絡官府以求庇廕,用心可謂良苦。

    接官亭於上世紀60年代拆除,留下一個公共車站名還有一條路名,供後人以作史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誇獎中年女人的幽默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