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澤方圓之楊春順

    謝邀,精神世界並不是對物質世界的逃避,精神世界來源於物質世界又反作用於物質世界。物質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物質其實就是質量,而狹義的物質才是我們平時理解的物質。因此從廣義理解,物質創造了精神,但是精神對物質並不存在著任何的反作用力。只有在狹義的層面上才可以說精神來源於物質,精神也可以創造出物質。例如,化學元素週期表中的人造元素就是透過精神或者說是意識創造出來的,但是無論如何精神也不可能創造出質量來。另外由於宇宙世界是無限的,因此還應該說在我們整個的宇宙中,從來也不缺少精神世界的存在,兩者之間想逃避也是逃避不了的。

  • 2 # 米倉山老熊

    不一定。佛教認為人生皆苦,總體上看逃避的。基督教的原罪和贖罪說,則有激勵人在塵世奮發的功用。而中國的儒家思想,主要內容是道德+政治學說,所謂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明顯是鼓勵入世的。建功立業光宗耀祖是絕大多數儒生的夢想。只有在仕途不順時,他們才會退隱山林,拾起老莊的道家理想。

    而科學研究也是一種精神生活,有一些純粹的研究者,他們衣食無憂,就是想窺見宇宙的秘密。不過多數研究者都是有功用目的的。科學研究是他們謀生的手段,也是社會藉以改造自然的方式。

  • 3 # 尋真理91

    精神世界是物質世界的嚮導和指南!精神世界沒有物質世界,精神世界就沒有依附!物質世界沒有精神世界,物質世界就會變得黑暗和混亂!唯有以精神世界去指導物質世界!人間才會光明!@讀酷

  • 4 # 成都地產逍遙君

    精神世界可以是對物質世界的逃避,也可以是對物質世界的延伸。精神是物質帶來的感受的反饋。

    就像曾經鬧得沸沸揚揚的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這些員工就是因為機械重複物質工作下精神世界的匱乏帶來的巨大壓力。大家聽歌,追劇,看書,都是在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每個人渴望成功,希望得到別人的尊敬和認可那也是精神意志的需求。我們既存活在物質的世界裡,也存活於精神的人際社會中,存活在別人的思想裡,一個人可能物質很充裕,但精神世界受到別人的鄙視和孤立,那麼這種人同樣不會快樂。

    為什麼說精神世界是物質世界的延伸呢。因為物質是有限的,而精神是無限的。人的精神需求隨著物質水平的發展而越來越濃烈。我可以用印度教的一些觀念解釋這個問題。印度教認為人生有由淺至深四個目標。

    最初的也是最淺顯的目標是享樂,印度教不以享樂作為她最高的善,但也不會去譴責它,因為這是生命四項合法目標之一。可人們終究會從享樂中感到厭倦,因為它太瑣碎而不能滿足人的整個人性。享樂主義是個人的,而自我是一個太渺小,太有限的物件。

    試想一下,什麼物種或者人類的什麼階段是純粹享樂主義的?很簡單,動物們和人類的嬰孩就是純粹享樂主義。動物和嬰孩都是執著於眼前的利益和快感,他們的思想沒有發育成熟,他們並沒有壓制自己的第一慾望而去獲取更強烈滿足感的能力。

    而第二個階段就是俗世的成功,有財富,名譽和權力三大方向。而成功是一種社會成就,他所支配的範圍和重要性就變大了。但同樣,成功也有侷限性。首先,他是排他性的和競爭性的,其次,追求成功的慾望是永遠也滿足不了的,再者成功也只是轉瞬即逝的。

    我們會發現,不可能把每個人心中成功的定義籠統地概括起來,因為每個人對自我期望值的標準是不同的。比如普魯士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腓特烈大帝,他受到了後世包括拿破崙和隆美爾在內的無數軍事家的尊重和敬仰,但他也是被自己無法選擇的出身推上了某個自己不喜歡的崗位,他的內心是複雜空寂的。 很多政治家和經濟學家在權力和財富達到巔峰的時期,都會產生一種心靈的空虛從而求助於宗教和哲學的幫助,他們會致力於讓自己精神的存在延續在肉體消亡之後。

    在這種情況下,個人的需求被更加高尚的社會需求所逐漸掩蓋,人們會致力於將自己的影響更長久更深徹地在世界上流傳下去,人們不僅僅滿足於人前身後名,也開始對生後名有了追求。很多企業家開始熱衷於慈善事業,並致力於把自己的能量動員在環境保護,難民援助這樣的更高尚的事業中,而不是繼續追求龐大的財富,爭奪財富數字的排名。

    上述兩種享樂和成功也被稱為慾望之路,之後兩種目標就被稱為棄絕之路了。

    棄絕之路並不是字面意義上的絕對悲觀主義。而是更加深刻的人生定義。動物和人類一個重要的區別就體現在慾望上,動物被慾望所操縱,而思想健全的人類卻可以或深或淺地控制自己的慾望。

    第三個目標就是責任。但這裡開始,人們開始超越自我中心而去追求更廣泛的意義和價值。第三種境界很多人一輩子也達不到。

    比如戚繼光的“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就是這種境界的體現,還有岳飛的以天下蒼生之幸為畢生追求,不重虛名,不重己利,一心為國也是這種思想的體現。換言之,這是將自己對社會的貢獻看待成自己的責任,從索取變成去給予。

    有的人會認為自己對社會做出了貢獻,或者身居高位,從而產生向社會索取更多來獎賞自己的慾望。但是追求責任目標的人就不會,他們將這視為自己的責任與本分,以追求更完善的自我和更強大的人格。

    至於第四個目標,我不是很能理解。印度教稱之為解脫,追求無限的存在,追求內在的超越和人的永恆。

    我姑且將這視作一個省略號,因為精神世界的無限,所以這第四個目標或許只是一個框架,而具體的內容需要每個人根據自己不同的思想去補充。所以這第四個目標或許抽象意義多過其具象意義。

    那麼我最後來做一個總結,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在歷史程序中的表現。上述論述是精神世界是對物質世界延伸的佐證。接下來簡單一說精神世界是對物質世界的逃避,

    這個很簡單,亂世中浸潤佛陀思想,避世求安的平民百姓就是這一體現,他們的的確確把精神世界當成了物質世界的逃避,但是這種方法並不能解決問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正是此因所致。

    在亂世中,像岳飛那樣英勇挑起民族存亡和國家尊嚴的舉動,積極向上的做法才是值得提倡的,同理,岳飛就是精神世界是物質世界延伸的體現。

    所以,狹向的,趨向於消極和自我的精神世界往往是對物質世界的迴避,但泛向的,趨向於積極和社會的精神世界往往是對物質世界的延伸。

  • 5 # 嘿善子

    謝謝你邀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又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精神世界並不是對物質世界的逃避。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是相互依存對立統一的。人以物質為基礎而生存,人以精神層面為意識而提升。人不可唯利是圖、拜金為上,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人也不可虛無縹緲盡講精神世界,畫餅充飢、水中撈月,到頭來是一場空,人要活的真實、充實、踏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營養盤種植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