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早的戊戌變法成立的維新派,再到後面逃往日本後成立的“保救大清光緒皇帝公司”,在此期間,其思想一直在變,其行為也一直在變。
康有為作為保皇派代表,一共做了以下幾點努力:
1、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成立保皇公司,收會費,拉贊助,一時間竟籌得百萬美元資金
2、利用這筆錢遊歷各國,對當地政府和當地華人宣揚君主立憲制的好處(據說還膜拜過金字塔)
其他都是無關痛癢了,康有為這個人的事蹟可以說是令人三觀盡毀(當然,這是我個人的觀點,不喜勿噴)
我有一篇文章,專門寫的康有為這個人物,你可以參考下:
https://www.toutiao.com/i6725635974497305099/
《倘若康有為戊戌變法成功,中國或許將再無黃種人》
(清朝廷的懦弱無能,導致中國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近代的中國是一個充滿曲折的中國。
清朝的敗落,西方工業革命的崛起,讓中國從世界大哥淪落為被迫屈辱簽訂不平等條例的"懦夫"。
當時無數的華人腦海中充斥著的,就只有一個觀念:我要復興中華。
亂世出英雄,這話一點也不假。
在晚清乃至民國期間,中國誕生了無數的英雄豪傑,他們為讓中華追上西方列強的腳步,想出了各種辦法。
而中國近代最為出名的變法,就莫過於晚清年間康有為帶領的戊戌變法了。
(康有為等人在商議戊戌變法)
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的康有為,在他21歲的時候就開始接觸西方文化了。
國家的危機,現實的困境,讓他對自幼接受的傳統文化產生了疑惑,而西方文明的出現,讓他看到了新生。
這也是同時代大多數中國文人的慣病了,總以為外國能入侵中國,是因為外國比較"文明",進而否定自己之文化,崇尚外國之技術。
(康有為像)
至此,維新的種子在康有為心中埋下了。
1888年,在他不惑之際,他就藉著鄉試的機會,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以失敗告終;
1895年,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下《馬關條約》,屆時康有為聯合上千名舉人,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公車上書"事件,請求拒和。
這是康有為第二次上書,也是改良派登上政治舞臺的首秀。
(公車上書)
1898年,光緒帝召見康有為,戊戌變法正式啟動。
當時的國情,正如同年的康有為在奏疏《應召統籌全域性折》中所表述的一樣"這是中國四千年的變局,是近二百年所不曾見過的"。
最能代表康有為變法精神的東西,就是他的代表作《大同書》了。
這本書由於太過瘋狂,相信許多人在看完之後都不禁的感到一陣後怕,更有一些人表示:要不是康有為的戊戌變法失敗了,那中國很有可能就沒有黃種人了。
對於康有為來說,白種人是天下"最優秀"的人種。
他有一個匪夷所思的人種計劃,這可是能和希特勒的滅猶太人計劃有的一拼的。
在他的觀點中:白種人最優,黃種人次等,而黑人則是最低劣的。
他在書中寫到:"白人、黃人才能、形狀相去不遠,可以平等,而黑人之形狀也,鐵面銀牙,斜頷若豬...望之生畏"。
(康有為坐在洋車上)
這可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不過這樣的思想在當時也是不足為怪的。
畢竟在華夏強大之際,中華邊界的諸多小國也是以中國的黃種人為尊的,就如同唐宋時候的日本,就將自己民族的女子送往中國,以此來改良他們國家的基因。
而康有為則是提出,要用100年的時間來改良中國的人種:只要能和白種人聯姻,在兩至三代之後,便"盡為白人"。
在他的《大同書》的丁部中,他的《去種界同人類》主要表達有如下的意思:一個是讓西方男子進來,和中國女子多生幾個混血娃;一個是讓自己姑娘出去,帶幾個娃娃回來。
(康有為畫像)
對於棕色人種和黑色人種,他也有不一樣的改良計劃。
他在書中寫到:"種有白、黃、棕、黑貴賤之殊"、"有智愚迴別之殊"。
他認為,棕色人口應該去沿海地區繁殖生存,吃水稻,然後與黃種人通婚,再與白種人通婚,可見,對於康有為來說,棕色人種甚至不配和白種人聯婚。
而黑色人種就更慘了,康有為覺得黑人"至蠢極愚,望之可憎可畏"。
這樣的人是極度缺智的,對於他們的改良,他覺得需要上千年的時間,並且提出:"性情太惡、狀貌太惡或有疾者,醫者飲以斷嗣之藥絕其種"的觀點。
而最原始的黑人,他直接表明"幾無妙藥可以改良矣"。
(大同書甲乙部目錄)
不單單是對膚色人種問題他有著近乎瘋狂的想法,他對當下人們的生活也提出了一些"搞笑"的要求。
在他的《大同書》己部《去家界為天民》中,梁啟超曾總結為一句話:無家族,男女同棲不得逾一年,屆期須易人。
康有為認為:家庭的觀念應該被廢除,男女之間無所謂婚姻制度,應當實行所謂的"歲月交好之約",最長的不能超過一年,而最短的則不能少於一個月。
這種條例,且不說它的實際作用以及效果如何,但它似乎成為了康有為的擋箭牌,提倡一夫一妻的康有為,卻最終多了五個姨太太。
(五姨太畫像)
家庭對於他來說不能夠存在的。
美好的生活要從毀掉家庭開始,"婦女有身者入胎教院,兒童出胎者入育嬰院"、"兒童按年入蒙養院及各級學校"。
妻子一旦懷孕,就統一送到胎教院,而孩子一旦出生,就送往公立機構接受教育。
孩子的生老病死由政府操勞,父母的老弱病殘也無需子女負擔,而這樣,父母子女也就能夠隔絕不見,"老死不相往來"。
除此之外,康有為也還重視教育,"語言文字同一,日力既省,養生又備,道德一而教化同,其學人之進化過今不止千萬倍矣";
還有重視發展生產力,主張廢除私有制等等。
之後戊戌變法失敗,康有為逃亡日本,享受著日本政府給予的優厚待遇。
雖說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有許多獨到的見解與看法,為人類社會描繪了一幅壯麗的藍圖。
但這種沒有現實基礎的空想,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以及康有為的諸多錯誤政治措施之下,必然會成為一個空中樓閣。
這種烏托邦的夢幻,註定只是一場徒勞罷了。
從最早的戊戌變法成立的維新派,再到後面逃往日本後成立的“保救大清光緒皇帝公司”,在此期間,其思想一直在變,其行為也一直在變。
康有為作為保皇派代表,一共做了以下幾點努力:
1、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成立保皇公司,收會費,拉贊助,一時間竟籌得百萬美元資金
2、利用這筆錢遊歷各國,對當地政府和當地華人宣揚君主立憲制的好處(據說還膜拜過金字塔)
其他都是無關痛癢了,康有為這個人的事蹟可以說是令人三觀盡毀(當然,這是我個人的觀點,不喜勿噴)
我有一篇文章,專門寫的康有為這個人物,你可以參考下:
https://www.toutiao.com/i6725635974497305099/
《倘若康有為戊戌變法成功,中國或許將再無黃種人》
(清朝廷的懦弱無能,導致中國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近代的中國是一個充滿曲折的中國。
清朝的敗落,西方工業革命的崛起,讓中國從世界大哥淪落為被迫屈辱簽訂不平等條例的"懦夫"。
當時無數的華人腦海中充斥著的,就只有一個觀念:我要復興中華。
亂世出英雄,這話一點也不假。
在晚清乃至民國期間,中國誕生了無數的英雄豪傑,他們為讓中華追上西方列強的腳步,想出了各種辦法。
而中國近代最為出名的變法,就莫過於晚清年間康有為帶領的戊戌變法了。
(康有為等人在商議戊戌變法)
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的康有為,在他21歲的時候就開始接觸西方文化了。
國家的危機,現實的困境,讓他對自幼接受的傳統文化產生了疑惑,而西方文明的出現,讓他看到了新生。
這也是同時代大多數中國文人的慣病了,總以為外國能入侵中國,是因為外國比較"文明",進而否定自己之文化,崇尚外國之技術。
(康有為像)
至此,維新的種子在康有為心中埋下了。
1888年,在他不惑之際,他就藉著鄉試的機會,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以失敗告終;
1895年,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下《馬關條約》,屆時康有為聯合上千名舉人,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公車上書"事件,請求拒和。
這是康有為第二次上書,也是改良派登上政治舞臺的首秀。
(公車上書)
1898年,光緒帝召見康有為,戊戌變法正式啟動。
當時的國情,正如同年的康有為在奏疏《應召統籌全域性折》中所表述的一樣"這是中國四千年的變局,是近二百年所不曾見過的"。
最能代表康有為變法精神的東西,就是他的代表作《大同書》了。
這本書由於太過瘋狂,相信許多人在看完之後都不禁的感到一陣後怕,更有一些人表示:要不是康有為的戊戌變法失敗了,那中國很有可能就沒有黃種人了。
對於康有為來說,白種人是天下"最優秀"的人種。
他有一個匪夷所思的人種計劃,這可是能和希特勒的滅猶太人計劃有的一拼的。
在他的觀點中:白種人最優,黃種人次等,而黑人則是最低劣的。
他在書中寫到:"白人、黃人才能、形狀相去不遠,可以平等,而黑人之形狀也,鐵面銀牙,斜頷若豬...望之生畏"。
(康有為坐在洋車上)
這可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不過這樣的思想在當時也是不足為怪的。
畢竟在華夏強大之際,中華邊界的諸多小國也是以中國的黃種人為尊的,就如同唐宋時候的日本,就將自己民族的女子送往中國,以此來改良他們國家的基因。
而康有為則是提出,要用100年的時間來改良中國的人種:只要能和白種人聯姻,在兩至三代之後,便"盡為白人"。
在他的《大同書》的丁部中,他的《去種界同人類》主要表達有如下的意思:一個是讓西方男子進來,和中國女子多生幾個混血娃;一個是讓自己姑娘出去,帶幾個娃娃回來。
(康有為畫像)
對於棕色人種和黑色人種,他也有不一樣的改良計劃。
他在書中寫到:"種有白、黃、棕、黑貴賤之殊"、"有智愚迴別之殊"。
他認為,棕色人口應該去沿海地區繁殖生存,吃水稻,然後與黃種人通婚,再與白種人通婚,可見,對於康有為來說,棕色人種甚至不配和白種人聯婚。
而黑色人種就更慘了,康有為覺得黑人"至蠢極愚,望之可憎可畏"。
這樣的人是極度缺智的,對於他們的改良,他覺得需要上千年的時間,並且提出:"性情太惡、狀貌太惡或有疾者,醫者飲以斷嗣之藥絕其種"的觀點。
而最原始的黑人,他直接表明"幾無妙藥可以改良矣"。
(大同書甲乙部目錄)
不單單是對膚色人種問題他有著近乎瘋狂的想法,他對當下人們的生活也提出了一些"搞笑"的要求。
在他的《大同書》己部《去家界為天民》中,梁啟超曾總結為一句話:無家族,男女同棲不得逾一年,屆期須易人。
康有為認為:家庭的觀念應該被廢除,男女之間無所謂婚姻制度,應當實行所謂的"歲月交好之約",最長的不能超過一年,而最短的則不能少於一個月。
這種條例,且不說它的實際作用以及效果如何,但它似乎成為了康有為的擋箭牌,提倡一夫一妻的康有為,卻最終多了五個姨太太。
(五姨太畫像)
家庭對於他來說不能夠存在的。
美好的生活要從毀掉家庭開始,"婦女有身者入胎教院,兒童出胎者入育嬰院"、"兒童按年入蒙養院及各級學校"。
妻子一旦懷孕,就統一送到胎教院,而孩子一旦出生,就送往公立機構接受教育。
孩子的生老病死由政府操勞,父母的老弱病殘也無需子女負擔,而這樣,父母子女也就能夠隔絕不見,"老死不相往來"。
除此之外,康有為也還重視教育,"語言文字同一,日力既省,養生又備,道德一而教化同,其學人之進化過今不止千萬倍矣";
還有重視發展生產力,主張廢除私有制等等。
之後戊戌變法失敗,康有為逃亡日本,享受著日本政府給予的優厚待遇。
雖說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有許多獨到的見解與看法,為人類社會描繪了一幅壯麗的藍圖。
但這種沒有現實基礎的空想,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以及康有為的諸多錯誤政治措施之下,必然會成為一個空中樓閣。
這種烏托邦的夢幻,註定只是一場徒勞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