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喚歸來
-
2 # 江海寄餘生ycy
孩子長大了,終究會離開父母,我們不可能庇護他們一輩子的,雖然心裡很不捨,但他們也Y有去追求自己的生活的權利。
大思想家孔子曾在幾千年前說:父母在,不遠遊。可為了生活誰也不都得去漂泊,不能說捨不得孩子,大學不要上去了,不要結婚守在父母身邊,這都不現實的,以後她們成家了,會越忙碌,也就是過節的時候來看一下父母,我們自己早就的有這樣的心裡準備的。
我們常說,要給孩子“愛和自由”,這其中的自由,就是放手的智慧,就像是放風箏,只要手中握一根細細的絲線,掌握它的方向和安全就好了,具體怎麼去飛,全由孩子自己去選擇。
-
3 # 軒窗淡品雨
因為自己的工作性質,我總認為,自己對孩子教育問題的理解要深刻一些,做法也比較獨特。因此,對於兒子的教育,我儘可能讓自己保持一種理解的姿態,一種順其自然的方式。然而,在經歷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次次離別,我才意識到,我也只不過是一個世俗的母親。
出於呵護兒子的心理,不想讓他離得太遠,高考報志願時想讓他報疆內的,可兒子有“好男兒志在四方”的雄心,毅然報了內地的重點大學,報到時拒絕我們送,還是我用了眼淚攻勢,才讓我把他送進了大學校門。
想到離兒子迢迢萬里,很長時間都見不到,擔心,失落,甚至惶恐的心情便纏繞著我。可孩子終究要長大,他有自己的路要走,作為父母,不可能一直把他拴在身邊。再偉大的父母之愛,再濃厚的親情,都不能化為阻擋他成長的理由,更留不住他追逐夢想的腳步,我們只能放他遠走。
從那以後,兒子去追求自己的夢想了,他在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看著他的背影,讓我想起了龍應臺《目送》中的一段話:“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回想自己曾經走過的路,何嘗不是一直在追求自己的夢想,作為一個追夢人,我們怎能為了自己的情感剝奪孩子追夢的權利呢?作為母親,我更應該給他選擇生活的機會,讓他按照自己的心願去生活。所以,我下決心放手!
-
4 # 野百合的春天
做父母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做為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要一路呵護他們的成長,每天都要送到校門口,然後注視著他們走進校園;孩子考上大學後,我們要目送他們漸行漸遠的背影,看著他們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孩子結婚成家,我們又要學會得體地退出,因為他們一家三口己經不包括我們在內了。
我們參與了一個生命的成長,看著這個生命在我們面前層層綻放。參與,意味著欣賞和付出。北大才女趙婕寫到:我欽佩一種父母,他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地退岀,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恆久的佔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份,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的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的窒息。
去年,12歲的多多第一次站上舞臺與何炅搭檔,主演了賴聲川的話劇《水中之書》,做為父親的黃磊卻沒有到首演現場為多多加油,他在長文《她準備好了》中寫到:我怕看到站在不遠處舞臺燈光下的她,突然想到她已經長大,想到她即將漸行漸遠,想到她已經是一個獨立而勇敢的小姑娘,我怕這份驚喜來的太快太突然。
為人父母擺脫不了對孩子那種又依戀又柔軟的愛,但終歸還是要學會割捨、放手、離開。開學在即,有人說大學錄取通知書就是一張離別的票,從此父母只剩背影,故鄉再無春秋。
回覆列表
兒啦,我想陪你慢慢長大
那天,同事一邊停車一邊和我招呼著,我瞥了一眼車尾數“213”。呵呵,我偷偷笑了!這不是兒子前幾天告訴我的新詞嗎?同事問我有什麼高興的事。這個213組合起來就是2B,這可是我和兒子的秘密。嗯,偷著樂的事可不能大事宣揚。那些看似不經意的聯絡,觸碰著我心底柔軟的角落。是啊!一晃神,兒子今年12歲了,成長中的兒子經常教我一些新鮮事物,細數那些一起走過的時光,讓我作為媽媽也在不斷成長。
因為忙於生計,兒子他爸在外地工作,基本兩三週オ回家一次。記得兒子四歲那年的一天傍晚,看著電視的他不明原因大哭起來,且哭得撕心裂肺,吵著要他的爸爸,我無奈地抱住他一起哭泣,讓淚水肆意流淌,沖刷我們的思念。是啊!他牽掛他的爸爸!我何嘗不是呢?我暗暗發誓,日子不管怎樣艱難,我們母子一定要在一起!所以不管上班多遠,(我們上班路上正常時間在3個小時),我每天都會回家,不管天兩路滑,還是因為修路長時間的管制,或者交通事故引起的交通堵塞……沒有爸爸的陪伴已屬無奈,不能沒有媽媽的陪伴!
精心的陪伴還是不能躲過身體 的孱弱和距離的無奈。每到季節更替時,兒子的哮喘就會發作,只要有點感冒,夜間就喘息不止。如果遇到夜間發作,睡覺不能平躺,只能坐著睡覺才能呼吸時,就必須連夜送兒科醫院急診救治,更要小心翼翼給老師報備,希望兒子發作期間不讓他參加體育運動。由於工作地點離家很遠的原因,經常會遇到鞭長莫及愛莫能助的事情。有一次兒子坐錯車至今仍讓我心中了有餘悸。那天下年,老師打來電話,稱兒子沒有去上學,而兒子出門前給我打了電話的。一時間,我站不是,坐不是,恨不能插上膀飛回家去。在接近一個小時的等候中煎熬。最後接到老師電話,得知兒子坐錯了公去交車,在發現坐錯車後立即下車,折後再回到學校,所以耽誤了上學的時間。一時間我淚如泉湧,高興、感謝、氣憤、無奈……好想好想,近在咫尺!。
朋友建議我把兒子送去寄宿,隱隱責備我溺愛兒子,自已離不開兒子。我不承認溺愛,但我承認自己不思意離開兒子,為什麼要離開他?我記得蘇聯教自家姆林斯基說過:孩子過早離開父母“獨立”生活,會對其心靈造成一生難以彌補的創傷,這傷程度等同於成年人失去親人時所經歷的痛。事實上,和他一起成長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兒子每天下晚自習回家都會和我喋喋不休:誰喜歡誰、誰向誰告白了、誰被批評了、誰又被冤枉了等,都及時和我交流了,好的情緒分享了,不好的情緒像倒垃圾一樣,在情感上得到及時的修復,每天都高高興興地覺和上學。如果他週末才回家,那些問題就會堆積,壓力不能及時釋放,間題堆積久了就會有心理問題。而我也不能享受他成長的那些快樂。聽!他又在衛生間絮絮叨叨:“我帶便便去理想的被岸!”怎麼能把廁事都說得那麼文雅?“我勒個去喲”!
其實,細想我們與孩子相伴的時間並不是很長,在他上大學,工作之後就會離開,我想就這麼陪著他,一天是一天,直到他離開我,獨自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