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燕國有樂毅,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廉頗、藺相如,而秦國經歷秦武王舉鼎之後,蘇秦領六國相攻入函谷關,秦國存亡只在一線之間,為何最後秦國還是可以統一六國?
10
回覆列表
  • 1 # 每天冷歷史

    你好,戰國時期六國的總人口比秦國多,人才也多,那個時候人才是最重要的,可是為何六國會敗給秦國呢,因為利益。

    六國的各個統治者他們都為了各自的利益而不願一起攻打秦國。

    當年的蘇秦遊說六國,使用自己的合縱之策主張:韓、魏、趙、齊、楚、燕六國聯合起來一起攻打秦國。並且成為六國國相,佩戴六國相印,使秦國不敢窺伺函谷關以外的國家。而六國的結盟也是建立在利益之上,正因為這點給了秦相張儀可乘之機,張儀主張連橫,破解六國合眾之策,使六國結盟土崩瓦解。給秦國一個喘息的機會,讓秦國逐個擊破,滅國。

    就像東漢末年,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十八路諸侯可謂是人才濟濟,但是由於各個諸侯各懷鬼胎,導致聯盟土崩瓦解。

  • 2 # 二月風神

    這原因太多了,就從人才來論吧!

    戰國前期,魏國經過文候,武候變法,成為戰國第一強國,秦國那時長期處於亂政局面。秦孝公繼位初,史記秦本紀載“孝公於是布惠,振孤寡,招戰士,明功賞。下令國中曰:“昔我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由此可見,孝公之前經歷過,厲,躁,簡,岀幾代亂政,獻公時,也是長期與魏國交戰。秦孝公贏渠梁用公孫鞅變法,秦國一改前幾代的亂政,大力發展農業,工商業,激賞軍功,廢奴隸,國勢為之大振。此時秦國崛起,魏國衰弱。

    賈誼《過秦論》中,奮六世之餘烈,始皇前六世便是從孝公始。

    請記住,這一代岀了一個明君秦孝公與曠世奇才商秧。商秧之能,無以言表,請君試請商君書,自己體會。

    秦孝公之後,其子嬴駟繼位,是為秦惠文王,秦稱王自此開始。惠文王繼位後雖然誅殺了商秧,但並沒有廢除法令,其後又任用司馬錯,張儀。合縱連橫。滅掉了蜀國,為秦國後世又開一個大糧倉。此時秦與齊併為兩大強國。

    記住這一代,岀了一個秦惠文王,司馬錯與張儀。

    秦惠文王后。其子嬴蕩繼位,嬴蕩此人,有力好戲,就是說是個大力士又喜歡玩,算不得有作為的君主。但歷史很照顧秦國,他繼位三年就因為舉鼎砸到小腿死了。而且他沒有兒子,所以將王位傳給了其弟嬴稷,是為昭襄王。

    昭襄王時又岀了幾個大才,魏冉,白起,范雎。秦國開啟戰鬥模式,不停的開戰,開闢新疆域。人屠白起,堪稱戰國第一殺神。長平之戰,將原本秦趙兩國並立的局面一舉反轉。當然這些都是強大國力做為後盾的。但是人才的作用,不可小覷。其時趙國也是人才輩岀,名將倍岀。但趙王聽信讒言,去了廉頗。

    所以竊以為,有人才,更要有明君。

    請記住,這一代岀了一個昭襄王,白起,魏冉,范雎。

    昭襄王之後,孝文王繼位,但是這個老太子身弱多病,三天之後就死了。

    昭襄王之後,莊襄王繼位,就是那位奇貨可居之人。莊襄王只算是平平之君,三年之後就死了。

    這之後,嬴政繼位。多的就不說了。此時秦國真是人才鼎盛,武將倍岀。李斯,尉繚,王翦,王賁,李信,趙陀,太多了。

    難道說其餘六國就沒有人才嗎?沒有誓死報國之人嗎?當然不是,但還要有明君。秦國代代岀人才,是因為幾乎是代有明君(平庸之君在位很短)。所以我以為這也算是一個重要原因,歷史很照顧秦國。

  • 3 # 大漢破虜

    秦國六代明君一統天下,出了個秦二世胡亥一個昏君就丟了天下。人才多有什麼用?李牧戰無不勝還不是死在自己人手裡。英明的主君才是關鍵。

  • 4 # 江湖小叨叨719

    戰國時期人才輩出,百家爭鳴。商鞅、白起、蘇秦、張儀等等不勝列舉。但最終還是輸給了秦國。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方面;

    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

    戰國時期的秦國,出現了很多名臣。舉個例子--最有名的商鞅,商鞅是衛華人,原名衛鞅,一開始他是在魏國任職,魏國丞相公孫痤很賞識商鞅,在他臨終前向魏惠王舉薦商鞅。但是,魏惠王並沒有重用商鞅,致使商鞅出走秦國。到了秦國,勵精圖治的秦孝公對商鞅極其信任,由他來主持變法,甚至太子和孝公的哥哥觸犯了新法,商鞅也按法論處,秦孝公則沒有半點異議。所以,這對君臣成就了戰國時期秦國的強勢崛起。其實,還有很多例子比如張儀,也是魏華人。魏冉楚華人、范雎魏華人,這幾位秦國的名相都不是秦國本土人。而且,像是范雎還是因為魏國權臣的陷害逃到秦國,可見戰國時期秦國的幾代國君都是會識人、會用人的伯樂。而其他戰國的國君則是猜疑、迫害使得很多大才流落他國。即使有的國家偶有明君有慧眼,可是像秦國這樣能做到六代國君視人才為根本的戰國唯獨秦國一家。

    後浪接前浪才能浪花朵朵

    戰國時期的名相名將,各國都有很多,燕國的樂毅、南韓的申不害、佩六國相印的蘇秦、戰國四公子孟嘗君、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魏國龐涓、齊國孫臏等等。但是,細想一下這些國家的名臣好多都是曇花一現,前浪沒了後浪跟不上,一個大才隕落後這個國家便一蹶不振或者停滯不前。反觀秦國從商鞅開始秦國往後的歷代國君都有名相名將輔佐,秦孝公與商鞅、秦惠文王與張儀、樗裡疾、司馬錯,秦昭襄王與范雎、白起等等,六代秦國可以說是星光熠熠,浪花朵朵。所以,秦國具有了不斷前進的原動力。

    秦國一統絕非一世之功

    六國結盟抗秦在戰國時期出現過多次,但最後失敗告終。其實所謂的結盟都是各有各的盤算,各國都是以自己國家的利益為出發點。所以,反而缺少了秦國的孤注一擲,眾志成城。上面提到了,秦國從秦孝公開始六代秦王(秦武王略微牽強),謀國明志,一代接一代的賢明。其他戰國,則是君主水平參差不齊,偶有趙武靈王、齊桓公(創立稷下學宮的那位)那樣的明君也是少的可憐,致使六國都是在時好時壞間起伏,相較之秦國則是穩定向好發展,兩相對比高低立判。

    再者,秦國一直是以商鞅變法做固國圖強的根本,所有的經濟、社會、軍事的發展都是在商鞅變法的框架下進行的,所謂有本可依。其他六國也是沒有自己的發展框架,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成了無本之木,發展沒有規劃那結果可想而知,即使偶有幾位能臣出現,頂多只能曇花一現,要想成萬世之功可謂黃粱一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造紙行業黑液儲罐防腐工作如何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