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明明可以安享晚年,又為何非要冒險?
11
回覆列表
  • 1 # 影娛閒談

    首先太后是一個婦道人家,在古代女子在朝政這一塊是名不正言不順的,所以在很多人是不支援太后的,太后想要垂簾聽政,曾經還把持著玉璽讓皇帝如同三歲小兒。這樣很多人都是不贊同的。從大局來看,太后不該阻礙了歷史的進步。

    太后手裡並沒有實質的權利,她在暗示劉貴妃幫助她,可是太后最實質性的問題是,師出無名啊。這位新皇帝是為了救駕才當上了皇帝。現在國泰民安。可是太后竟然要反叛。這是為何?只是為了不想放棄手裡的權利。因為不是一個聽話的皇帝。太后想要一個傀儡娃娃當皇帝。這樣豈不是讓天下大亂。所以太后宮變只會失敗。因為人們不想再風雨飄搖。穩定的局面已經很好。你突然要宮變。百姓肯定也是不答應的。所以太后想要歷史再後退,所以她失敗了。當然這也存在著偶然性。

  • 2 # 紅楓文史娛

    關於太后宮變,其實原著中寫的要複雜一些,也不單單依靠一個什麼貴妃的姐夫,還是下了一番工夫的。但我們這裡只是就劇論劇,撇開原著,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來看,太后發動宮變,從一開始就註定必敗無疑。

    第一方面、被皇帝所布迷局假象迷惑,判斷形勢錯誤。

    在太后看來,皇帝趙宗全身邊已無得力大臣和兵力可用,因為戰亂,朝廷的大將和戰卒悉數發往邊關,且目前她得到的訊息是,顧廷燁已經戰死,國舅爺沈從興下落不明,其他幾路大軍也全都潰敗,這樣一種動盪戰局勢必影響人心,進而影響到皇位的穩固。

    但實際這是皇帝趙宗全和心腹們布的一個局,顧廷燁和沈從興領兵就埋伏在城外,就等太后動手,邊關眼下也根本沒有戰事,她得到的訊息都是皇帝透過內奸故意傳到她這裡來的。

    這邊張網等待,那邊自投羅網,太后焉有勝算?

    第二方面、太后錯判皇帝身體健康,認為皇帝天命不永,桓王即將繼位

    趙宗全的頭風症裝得挺像,天天捂個腦袋呻吟,另一邊,他還猜忌桓王趙策英和顧廷燁,讓人覺得他是預感自己身體孱弱,總是害怕桓王來奪皇位,惶惶不可終日。

    太后也正是這樣認為的,一個人越是身體不好,越是害怕別人篡權謀位,所以,趙宗全肯定天命不永,而此時他一旦撒手歸西,繼位的必是皇長子趙策英,這廝年富力強,又有顧廷燁、沈從興等一眾能臣干將擁躉,到時候自己再想搬動他難上加難,所以,此時不動手,更待何時?

    事實上,皇帝身體硬朗著呢,他最得意、最喜歡的兒子也還是桓王,所謂的顧廷燁被奪爵、被髮配邊關打仗,都是一場戲。

    這一方面,太后的如意算盤又打錯了,焉有勝算?

    第三方面、太后無兵無錢無權,錯誤認為自己掌控了道德至高點

    此前,因為皇帝要將自己生父稱為皇考一事弄得滿城風雨,朝堂之上更是有多位大臣站出來同皇帝抗爭,太后錯誤地認為,皇帝已經失去部分民心,朝臣們有很多站在自己這邊,再加上皇帝厲兵秣馬,違背先帝遺志,把以往大好局面砸得稀巴爛,很多朝臣對皇帝心生怨愆,說不定,自己此時站出來登高一呼,老臣們必定爭相擁護。

    但她錯了,朝臣們其實想要匡扶的只是皇帝的過失,履行的是自己諫言的權力,並沒有質疑他得位不正,也沒有誰指責他弄亂朝綱,所謂離心離德,根本是不存在的。

    還有,太后身邊並沒有自己能信得過的能臣干將,玉璽已經被皇帝收回,她也指揮不了各處兵馬,唯一能依靠的,便是劉貴妃的姐夫,殊不知,劉貴妃姐夫所能指揮的那些兵卒,有許多竟是顧廷燁舊部,他們之所以跟著起兵,是因為受了矇蔽,當看到顧廷燁一出現,這些人便紛紛放下了武器。

    其實,退一萬步說,即使劉貴妃姐夫闖進宮內,殺了皇帝皇后,另立劉貴妃的幼子為帝,那桓王豈肯善罷甘休,就是韓大相公一眾元老重臣也絕不會答應,到時候各路兵馬勤王,太后的這點如意算盤恐怕還是難以得逞。

    所以,這種宮變,一開始就註定要失敗,成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到最後,太后輸的心服口服,被桓王一席話所打動,心甘情願地到郊外去養老了。

  • 3 # 鑫淼W

    保守殘餘勢力終究是戰勝不了銳意改革派。

    皇帝有顧二,桓王,國舅等一批實力干將

    太后帶領一幫老弱婦孺

    即見分曉

  • 4 # 兮言小姐

    太后終究是後宮婦人,夠狠毒,但不夠聰明,對局勢的觀察,對人的認識也不夠犀利準確。劇中有兩個例子,就能說明她識人不明瞭。例如,她明知顧二叔是那種從小在市井中摸爬打滾長大的人,他經歷的東西太多,做事就很擅長變通,只要不殺人放火,能夠達成目的,顧二叔都會毫不猶豫的去做。可就是這麼一個人,太后掌權後,竟然沒有第一時間防著,反而讓他們輕易地就把玉璽騙回去了。玉璽到了官家手裡,即便是太后不願意放權,她也只是徒有虛名了,畢竟對於天下事的定奪,她再也主張不了什麼,只要官家下了決定蓋了玉璽,就沒有挽回餘地了,這是她的短見。例如,在邕王和兗王兩人叛亂之前,這件事也是可以預知的,但當時的太后卻直接忽略了這件事。為什麼說可以預知,原因就在於齊國公被邕王妃扣留,平寧郡主在皇宮中哭求,官家病重,皇后的命令最大,這個時候,她都沒有意識到邕王府到底想做什麼,大概就是單純的以為邕王妃是成全愛女的心思,而沒有想到邕王這是要拉齊國公府,拉自己站隊邕王。如果她能意識到這個問題,那麼官家勢必能夠早作準備,避免更多的傷亡,更不至於讓官家匆匆臨危受命立儲了。這是她作為一個後宮婦人,數十年在皇宮中不問世事,不懂朝政,不辨時局的缺點。這也是她兵變失敗的本質缺陷。太后識人不明,不懂得任人唯賢,也不懂的收攏朝臣的支援,跟小秦氏一樣,只看得到自己眼前的一畝三分地,把所有顧二叔的敵人都集合起來當槍使,傷的也不過是一個新貴,可當朝新貴,何止一個顧二叔啊。如果她對於朝廷勢力的分佈不明確,對於朝廷官員的把控不夠準確,兵變成功的機率,太小了,有了邕王兗王的教訓,太后卻都沒學會,這也是太后的傻了。加上劇中所說,太后不過是深宮老人,無兵無權無錢。玉璽在皇帝手中,兵馬在英國公,沈國舅,顧二叔手中,錢財在國庫裡,沒有玉璽,只怕太后無法調動一兵一卒,僅僅依靠劉貴妃孃家人的一些支援,她怎麼可能成功呢?還有,太后一生無子導致了皇權旁落,之後更是垂簾聽政,導致朝廷大臣分庭抗禮,四分五裂,這就已經漸漸失了臣心了,她發動兵變,一樣也是沒有皇位繼承人,屆時扶立新主,仍舊是垂簾聽政,干涉朝政,百官又是抑鬱不得志,無法大顯身手,這樣子,她怎麼能獲得朝臣的支援呢?沒有了朝臣的支援,兵變的方法用的又是邕王時期的,幽禁官眷,可見太后也已經是窮途末路了。加上她的所有舉動都在官家的算計中,要成功談何容易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松針腐葉土是偏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