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戴手鐲
-
2 # 前馬後炮
道光給林的指示是“鴉片務必斷絕,邊釁絕不可開”。林哪條做到了?貿易爭端尋求武力解決,不惜一戰,試問一個農業國能對抗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國?否則哪有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
-
3 # 北園弄桑蘭
林則徐影響不了歷史大趨勢,整個大清都在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也包括鴉片戰爭前的林則徐,林則徐也是在鴉片戰爭後才睜眼看世界,大清鴉片戰爭後還在做著美夢,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進北京才醒悟過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鴉片戰爭也算打醒了華人,中國並非世界的中心。
-
4 # 林82232226愛讀歷史
戰爭不可避免,清朝的腐朽已到了非要改變的時候,強盜們看到有機可乘,只不過他們沒有想到他們的行為只加速了清朝的滅亡和大量財富流失,中華民族卻被喚醒,形成強大合力
-
5 # 古劍又輕吟
林則徐不被撤職鴉片戰爭還會怎麼樣?答案還是老樣子。
先從雙方軍力上看:清朝的20萬八旗軍和60萬綠營軍早已經沒有戰鬥力。首先八旗軍早已經不負當年英勇,除了北方數萬蒙古八旗軍外,其餘八旗軍都作為二線力量。而六十萬綠營軍呢,都分散在全國各地維護治安連基本的訓練的不能保障。可以說可能還不如政府的衙門公差有戰鬥力。綜上所說,八旗軍就是花架子,綠營軍連訓練都不會。
而英軍呢,經過工業革命後代英國早已步入火器時代,大航時代所帶來豐厚福利已經幫應該裝備起了強大的海軍。而清軍引以為傲的紅衣大炮呢,作為岸基只能在沿岸發射問題是,大炮的炮管和炮彈都偷工減料,所以有時候,清軍一點炮,炮彈直接在炮管裡炸彈,常常誤殺自己人。炮彈偷工減料,導致什麼情況,一發炮彈,好不容易擊中英軍的軍艦,只聽哐噹一聲響,卻不見英軍受傷。
就算林則徐有統兵之能也是打不過的。更何況林也不怎麼會打仗,只是封建時代的文人。因為林則徐相信英華人是沒有天朝人進化完全的。
他認為英華人有先天性的缺陷,就是英華人的腿是羅圈腿,是不可能伸的直的,所以英華人摔倒了一定是爬不起來的。
林雖然是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這也是鴉片戰爭之後才真正覺悟的,之前對國外的研究只是淺顯的一點。林則徐在還沒開戰的時候就寫了一系列的作戰方案,名字是《剿夷兵勇約法七章》。林的作戰方案和部署不能與實際情況所聯絡就決定了戰爭的勝敗。裡面的內容在現代人看來甚至都有些可笑,比如英華人的船大,而我們的船小,那就發揮船小的優勢,靈活的靠近敵人的戰船,攻擊敵船上沒安裝炮的頭尾位置。但是這些所參照的物件都是清朝自己的軍艦而不是英國軍艦,英國軍艦已經差不多類似於鐵甲艦了,箭火丟很難傷害,何況其中有一條方案是用火攻。
最直接點原因就是打不過,換誰來都打不過,換成玉皇大帝來都打不過。
-
6 # 使用者18177028401
一樣,他不瘋,他根本就不是好戰分子,銷煙是銷了,但是一開始他想和洋人和談,他說再運鴉片過來就不賣茶葉給洋人,洋人食肉若無茶葉化解必死。是談不攏才銷煙的。
到了鴉片戰爭失敗了,他任陝西總督,這個省後來產的鴉片不光華人吸食,還出口賣給洋人了,他鼓勵大家種的,一是自己不種洋人種,華人又要吸。二是他真的認為土煙性平和,不大傷身體,可以少量吸食。
所以他不是好戰的人,讓他主持第一次鴉片戰爭,這不是他的善長,不一定會有好結果。
其實說他是個英雄,還不如說他長袖善舞,一心想為皇帝賺上幾筆銀子,他的動機就是這樣的,他只不過比別人更能看懂鴉片交易的結果,他確實一開始就看懂了。
-
7 # 吉月文
情況不會有任何改變。戰爭一定是以失敗告終。不過,也許簽訂條約的時候會有一些變化。
首先,林則徐在鴉片戰爭爆發的時候出任的是兩廣總督。掌管現在的廣東廣西和海南地區。但是鴉片戰爭的主要戰場卻是在江浙地區。在寧波,上海以及江寧也就是現在的南京。兩廣總督管不了江浙地區的事務。英華人之所以避開廣州直取長江,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林則徐管轄兩廣在虎門銷煙之後有一定的戰備,而江浙地區當時完全沒有意識到英華人的戰爭意圖未作任何戰備。英華人避實就虛。第二,江浙兩省是清政府的賦稅重地,對於清政府的影響力遠非兩廣可比。英華人選擇江浙地區作為主戰場就是為了打疼清政府,從而可以謀取更多的戰爭回報。
其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不是撤換林則徐導致的。從根本原因上來看,這是因為清政府依然沿用傳統的思路,使用的是傳統的武器,背後支援戰爭的也是一套傳統體制,這和已經進入近代模式的因果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失敗是必然的結果。
最後,道光皇帝在面對英華人的時候進退失據,是導致鴉片戰爭失敗以及簽訂南京條約時接受苛刻條款的主要原因。清朝中央政府是主要責任人。無論是林則徐還是負責議和的琦善,都沒有能力決定整個戰爭程序。道光的搖擺不定是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某種程度上講,如果堅持打到底或者一開始就議和,實際上最後的結果都要比現在歷史上的結局更好一些。但恰恰是在戰與和之間搖擺不定使得英華人進一步看透了清政府外強中乾的本質,這才導致他們的要價越來越高,最後清政府為了平息局面又不得不全盤接受。換句話說,雖然戰爭失敗不可避免,但如果堅持一個政策並且持續執行反倒能夠獲得一個更好的結局。如果是以林則徐為代表的主戰派堅持到底,那麼將使得英華人的戰爭損失進一步擴大,後面英華人主動議和的心態就會不同而且因為充分展現軍事實力,反而可以在談判桌上爭得主動。如果是以琦善為代表的主和派成為主導力量,其實情況倒不一定差。根據現存的初步議定的條約,實際上比南京條約要優厚得多。這一點上可以透過比較中日兩國的歷史,看到日本人相對而言更現實一些,最後獲取的結果也反而比中國更好一些。日本在面對西方列強的武力脅迫之下主動向西方開放,接受了不平等條約。然後透過努力學習西方,實現國力的增長並最終透過外交努力,廢除了原有的不平等條約,取得了平等地位。所以和很多人想的不同,鴉片戰爭的問題不在於戰還是和而在於缺乏對世界發展局勢的認知。清政府就像寓言故事中的鴕鳥一樣,把頭埋進沙子裡以為過一段時間事情就會好起來,但實際上卻喪失了改革的機會。最終恰恰是這種政策把自己送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回覆列表
首先歷史沒有如果,只能假設。假設林則徐沒有被撤職,鴉片戰爭的走向依舊是不會改變。因為林則徐虎門銷煙之後,英華人就打算從廣東那邊登陸,但是林則徐事先做好了準備,英華人沒成功,所以一直往北,從其他地方登陸,林則徐本事再大,中國的海防線很長,一個林則徐是防不住的。而且當時的滿清已經腐朽,並不是一個林則徐能挽救的。以上僅為個人觀念,不喜勿噴。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