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979732185188

    士人,古時指讀書人,亦是中國古代文人知識分子的統稱。他們學習知識,傳播文化,政治上尊王,學術上循道,周旋於道與王之間。他們是國家政治的參與者,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者、傳承者。士人是古代中國才有的一種特殊身份,是中華文明所獨有的一個精英社會群體。

    商周之前,士是貴族。士,事也。殷商卜辭作“卿事”,經傳作“卿士”,是“知天道”、掌管國事、壟斷文字的宗教政治大人物。通古今,辯然否,謂之士。這是士的本義。後世千姿百態計程車人,是這個本義的引申和歷史化。周代分封貴族,形成“周王一諸侯一卿、大夫一土”序列,士是貴族中的一個等級。古代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社會政治、經濟關係純然單一。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大亂,士人誕生。士是貴族,士人為平民。春秋時期,士處在血緣等級與社會層級之間。莊子是沒落貴族,依然是士;孔子是貴族遠室的後裔,已淪落為士人。孔子堅持“士志於道”,是中國第一個士人。孔子及其他諸子信仰“天下有道”,從禮樂話語中建立以“道”為核心計程車人話語系統,依此提出“禮崩樂壞”之下的治國策略,諸子開啟了“軸心時代”。

    戰國是一個爭戰不已的時代國之實力依賴於人的智慧,士人受到特殊重視。“非賢無急,非士無與慮國”。社會尚賢,學宮在野,“學以居位曰士”,論智慧和才幹不論等級。士人擁有“知識、道德和勇力”,是戰國的主角,成為最有活力的階層。其表現,一是“鄙人為相”,二是士的型別豐富多彩。戰國是士人的自由時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士人生活的寫照。遊士是戰國士人的主要型別,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遊士是蘇秦。沒有立場更沒有主義,說明了戰國士人一個特點:士人謀權。“道術將為天下裂”:重“道術”向單重“方術”轉變。蘇秦是士人流變史上的一個轉捩點。

    漢獨尊儒術後,魏晉隋唐士人有五重變遷:從遊士到士林。先秦至漢初計程車人都還是獨立活動的遊土。自漢武帝崇重儒學,儒士與政權結合獲得權重。儒學成為主流意識形態,經學之士獲得對“天”或“天命”的解釋權。漢代經學取士加上察舉徵辟制度,促進了對仁孝和名節的重視,歷史上罕有其匹。到了東漢末年,清議名士們互通聲氣,在儒家理想主義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一個社會政治群體。他們以澄清天下為志,面對“邦無道,危行言孫”慷慨激昂地發表言論,是中國知識分子群體意識最早覺醒的一批人。

    從清士到名士。東漢清議,揭開了一個文化與政治互相激盪的重大現象。其衍生的結果,是產生了一群魏晉名士。名士於世獨立,王權無可奈何,這得益於門閥政治和蔭戶制度,是貴族制度消失後的替代物。說到底,遊士蘇秦重權變是源於無恆產,魏晉士族擁有莊園田產才能保持獨立。士族衣食無憂才能成就名士,門第制度保證精神生活。士族是皇權的制約階層,影響社會公序良俗。名士所獨有的品性、風範,如進德修業、禮賢下士、人格節操、義士情懷、恭敬謙和等,隨其階層而存在。

    從名士到隱士。人文化太孱弱,王權政治太黑暗,文化與政治間總是殺戮佔上風。魏晉竹林名士如不黨附司馬集團,就得以放達、任誕、佯狂來避禍。士人從捨生取義往後退,從經學到玄學,從儒學到佛學,從王道論到人生意義論,退到了清談性命。清談興、名士出。士有道則出,無道則隱。陶潛再退,退隱桑田,猛志固常在,以愛惜人格。到此,魏晉士人從風流名士直退到南山隱士。

    從士大夫到士君子。唐代平民政治起,科舉制度消弭了門第制度,也消弭了對皇權的制約。除了皇室,華人沒有真正的私產和隨私產而來的自由。皇權專制下,衣食利息所由出,士大夫白居易“大隱”隱於朝堂之上。士大夫是出仕之士,士君子是“學和道德修養為任”之士。仕中隱,做獨善其身計程車君子。蘇東坡用舍由時,行藏在我,積極自由,是一個士君子。從朝士到野士,然而,士人堅守不變的是“志於道”

    到了宋明,士人變化的是從帝王師轉向社會,移風易俗。宋代士大夫透過“做帝王師”參與“治天下”,在建功立業之外,有一種不同於漢唐士人的雍容人格。融進退於一體,達時不得意忘形,窮時保持心氣平和,始終憂天下道德福祉。“士志於道”如不能在“治國”中實現,還有兩條路可走:一個是“修身齊家”,自成“道成肉身”之途;還有一個是從朝廷轉向民間,走“平天下”之道。甚而求簡易,為百姓講學佈道,在日用中搭建形而上學至善之路。

    宋明士人道德理想主義道路寬闊,“上士貞其身、移風易俗”建立書院,民間傳教,鄉約的發展,以至戲曲小說的興起等都是這一趨向的成果。十六世紀以後隨著市場經濟的新發展和商人地位的上升,明代的“士”在同一時期展開了開拓社會和文化空間的活動絕非偶然,“士商異術而同志”、“異業而同道”,財富提供了經濟基礎。士人在基本道德的持守中,與時變化漸次更替不同的新內涵。

    清代土紳是士人的近代表達。清代,士人重“實用”,知識、思想和趣味大變,面對的是一幅陰鬱的人世圖景。繼士紳崛起,晚清商紳、學紳繼之。余英時說,清末廢止科舉,以現代學校取代科舉考試,現代學校的畢業生不再直接進入權力大門,仕宦前程沒有了制度的保障。隨著教化社會的崩潰、實證主義的興起,“士”(或“士大夫”)已無用武之地,代之而起的是現代的知識人。知識人代土而起,宣告了“士”的傳統結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人說獨行俠隊的進攻效率可以排到聯盟第一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