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折緣

    "推出午門斬首”其實是一件子虛烏有的事情。

    午門是紫禁城總體建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紫禁城的正門,是真正的“宮門”。進了天安門、端門,這只是宮廷的“前奏”,進了午門,才算是進了宮。

    有午門,和沒有午門,是不大一樣的。沒有午門,進天安門、端門,直接看到的是三大殿,這樣就太敞了,就好像一件衣服沒有領子,直接傳個T恤,看起來不怎麼莊重,沒有威嚴感。而由午門在當中一隔開,後面是什麼,就都瞧不見,這樣才顯得宮廷的神秘和莊嚴,深不可測。

    午門的建築是很特別的,下面是一個凹形的城臺。城臺上正面是一座九間重簷廡殿頂的城樓;左右有重簷的方亭四座,城樓和這四座正方的亭子之間,有廊廡相連屬,穩重而不笨拙,玲瓏而不纖巧,極具氣派,俗稱“五瘋樓”,而在舊時戲曲中,五鳳樓稱了皇宮的代稱。

    而午門又有什麼用處呢?

    第一,每逢大典,皇帝登上城樓接見群臣和外國使節,有一幅紫銅的雕刻,刻有皇帝在午門之上,外國使節、朝廷百官,分班肅立,極為隆重。

    第二、獻俘。每當大軍凱旋而歸時,就要把具有代表性的俘虜押送入京城,獻俘儀式本來應該在太廟,但據說,俘虜還會被押解到午門,讓皇帝陛下過一下目。

    第三、廷杖。作為明代最具有特色的政治組成部分,午門最有歷史意義的就是在此執行“廷杖”。皇帝要對一位大臣“廷杖”,在太和殿直接打板子這有點太違和了,於是午門就成為了執行這一刑罰的主要場所。

    這麼重要的地方怎麼可能是行刑的地方?皇帝還有在自己家門口看斬頭的嗜好?

    那麼“推出午門斬首”這個傳說為什麼不合理呢?

    如果按照傳說來看,所謂被推出午門斬首的物件,肯定不會是普通百姓,因為普通百姓根本進不了午門,哪裡還談得上被推出午門斬首?所以物件智慧是那些能進得了午門,見得著皇帝的文武大臣。

    在明清兩代,確實斬首過許多朝臣,但在歷史典籍的記載中,並沒有出現過在午門斬首這種情況。明洪武時,斬首的胡惟庸、藍雨等,都是“刑人於市,與眾棄之”。明末的熊廷弼、袁崇煥也是被斬於市曹。

    雖然午門不是斬首的地方,但歷史上確實有不少官員被拿在午門問罪,也確實有不少官員死在了午門,被問罪的一般是皇帝“常朝”時直接在午門給定罪,但並不會直接在午門斬首,凡事都要講個死法程式,問罪後還有個羈押,然後才會在老百姓面前斬頭,而死在午門的官員,大多出自明代,也就是死在“廷杖”之下的官員。

  • 2 # 新知傳習閣

    從小就經常看臺灣版的《包青天》,包黑子最標準的動作就是重重地一拍驚堂木,大聲喝道“推出午門問斬”,並且還有狗頭鍘、虎頭鍘、龍頭鍘伺候。每當看到壞人伏法、正義得到彰顯,就心中有很多的快感。

    其實這是一個天大的誤會,午門是皇宮的大門。就算是普通老百姓家的大門口,也會是一家人的門面,都會打掃的乾乾淨淨。午門是皇帝家的大門口,就更要講排場了,在這個地方隨便殺人當然是不允許的,就算是包黑子也不能例外。

    因此包黑子說推出午門問斬這句話是有問題的,午門根本就不是他的地盤。他如果敢在這個地方殺人,就是自己找不痛快,大概他的這一頂官帽子也待不了多長時間了,就算腦袋落地也沒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按照中國風水學說,正門必然是坐北向南,貴為天子的皇帝家也不例外。它始建於明朝永樂18年,也就是朱棣遷都北京時擴建的。滿清入關後,先是順治4年重修,然後是嘉慶6年再一次重修。因為這道門距皇宮的正中間,並且面南背北向著太陽,因此被稱為午門。

    看過紫禁城的地圖,我們就明白了,走進天安門,然後再穿過端門,看到的就是午門。午門高37米,進了這個門才算正式走進皇宮。地基比故宮的任何一座宮殿都高,以此來彰顯皇家的威嚴和氣度。

    既然它不是殺人的場所,那麼它的作用是什麼呢?一般來說有三大作用,下面一一道來。

    第一個作用就是按照24節令給大臣賜食。每年的重要節氣,皇帝都要走到自己的家門口,給大臣們賞賜食物。比如立春的時候就賜春餅,端午節就賜涼糕,重陽節賜花糕,以此來彰顯皇帝對大自然和天下蒼生的厚愛。

    第二個作用就是頒朔大典。皇帝是國家的主人,因此皇帝釋出面向全國的詔書都要在自己的家門口來向天下宣佈。比如每年的農曆10月1,皇帝要在這個地方頒佈明年的歷書,用來指導下一年的農業生產和工作日程安排。每年的臘月初一,就要在這裡舉辦正式釋出明年曆書的大典。

    第3個作用就是獻俘大典。在中國歷史上,中國就是世界的中心,是天下的正統。其他的周邊地區不過是蠻夷之邦,叛亂的大臣和子民都是不法之徒。因此領兵的大將在打勝仗後都要在這個地方向皇帝舉行敬獻戰俘的大典,以彰顯皇帝擁有天下的權威,對那些挑戰皇帝權威的人進行懲戒。

    那麼問題就來了,推出午門斬首這句話又是從何處而來呢?原來朱元璋是草根出身的皇帝,因此對知識分子非常看不慣,對下邊的大臣動不動就推行打屁股(廷杖)甚至處斬的處罰。

    從這時起,明朝的皇帝就對文武大臣沒有了此前的尊重和敬畏。大臣們如果頂撞了皇帝,就會經常被綁到午門前御道東側進行廷杖,以示對臣子的懲戒。

    1519年,大明朝最會玩的皇帝朱厚照要派人到江南去選美女,遭到大臣們的反對,就在這個地方對100多名大臣進行廷杖,當場打死19人。後來他的弟弟嘉慶皇帝登基後,又因為大禮儀事件,在這裡又打死了17個人。

    從這時開始,午門打死人的故事就傳到了民間。後來又經過民間的那些藝人的加工,就變成了皇帝殺人的場所,推出午門斬首就成了眾所周知的一句大假話。反正老百姓聽了也就圖個樂子,哪裡會去管他是真是假?

    既然午門不是明清兩朝殺人的地方,那麼明清兩朝又在什麼地方殺人呢?午門是皇帝家的大門口,自然是不能見血的,否則就非常的不吉利也不乾淨,自然是不能殺人了。

    在明朝的時候,處決人犯一般都是午時三刻在柴市(也就是今天的西四)處決,到了清朝又變成了菜市口。因為午時三刻是一天中太陽最大的時候,陽氣最盛,在這殺人就不怕鬼魂出來鬧事。

    按照當時的司法體系,所有的犯人都要送進刑部或者大理寺的大牢,經過幾輪審判後,再經由牢房送往刑場進行處決。除了皇帝欽定的死刑犯外,為了彰顯皇恩浩蕩,皇帝每年都要處決的人進行勾選,勾出來的人才進行處決,沒有被勾到的人還可以多活一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幾十元的白酒和幾百元的白酒差距到底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