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講個鋼鐵俠——小羅伯特·康尼的故事吧。他是如何從一個曾因吸毒而多次鋃鐺入獄的癮君子,變成了有24億好萊塢最高身價的演員的。這個故事,更確切地說是他的吸毒史,要從8歲開始說起。
試問在成功之際,犯和家人當年一樣的錯誤,對誰的打擊更大?
因此我判斷,他沉迷毒品,是在報復他的父親;他在成功時急速墮落,是在報復父母。
我將從子女為何以不作為的碌碌無為、或作為的失敗,以達到讓親人更加痛苦的角度出發,剖析其發生的原因,以及可以如何應對、擺脫這種雙刃的痛苦。
而且由於他們的自我存在感較低,和積存已久的憤怒,使得他們不在乎自己是否也在打擊範圍之內,只要那些給他們加以痛苦的人能夠更加痛苦就可以。
重要的是,讓自己自由。自由是體會自尊的關鍵。
我講個鋼鐵俠——小羅伯特·康尼的故事吧。他是如何從一個曾因吸毒而多次鋃鐺入獄的癮君子,變成了有24億好萊塢最高身價的演員的。這個故事,更確切地說是他的吸毒史,要從8歲開始說起。
小羅伯特·康尼的父親就是名癮君子,並且是為他提供毒品的人。小羅伯特曾回憶:“我們經常一起吸毒…他好像是用只有他懂的方式在表達對我的愛。”這樣度過了青少年時期。之後年輕的他在92年就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男主角,並拿下英國金像獎的影帝。按理說這時小羅伯特已經成功,前途一片光明,然而閃光燈下他卻開始了長達10年的失敗——因吸食烈性毒品、持有毒品、非法持槍等多次被捕、入獄。05年實現戒毒後,小羅位元曾發言稱吸毒受基因影響,然而我認為,8歲大的他也知道——正常人家的爸爸不會贊成孩子吸毒、現實的墮落不配打著愛的名號。試問在成功之際,犯和家人當年一樣的錯誤,對誰的打擊更大?
因此我判斷,他沉迷毒品,是在報復他的父親;他在成功時急速墮落,是在報復父母。
支援我的這些判斷,並且幫我瞭解這些報復心理來源的是一本書,叫做《自我驅動心理學》,是美國暢銷了18年的經典書籍,同時是《財富》雜誌力薦的必讀商業圖書之一。作者史蒂文·貝格拉斯是位心理諮詢師,也是位臨床心理學家。我將從子女為何以不作為的碌碌無為、或作為的失敗,以達到讓親人更加痛苦的角度出發,剖析其發生的原因,以及可以如何應對、擺脫這種雙刃的痛苦。
一、為何用失敗去報復他們?1. 存在感、自尊心這些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不斷地“要求”和“貶低”。他們以為這對孩子的將來好,但事實是,很多家長都對孩子不顧一切地追求存在感和自尊心的心理視而不見。沒有人會滿足於身體的長大,我們更追求自己在精神上是個獨立、完整並且高尚的人。然而要求——要求他人服從不屬於自己的意志,是凌駕在ta之上,否定ta存在感的行為。貶低——故意降低對他人的評價,無論說者本意如何,聽者都會有被打壓自尊心的感受。當自己的行為不受自己支配,在心理上也得不到對方的支援時,痛苦、悲傷和憤怒也會累積,會隨著殘缺的自尊心、殘缺的存在感和ta成長。2. 羞恥感相比滿足或者驕傲這種情緒,人類在孩提時期更容易感受到的是羞恥感。以“嚴”著稱的教育裡似乎都傾向於以讓人感到羞恥,以此為促進力量鞭策人獲得成功。然而這種成功是為了什麼?是因為感到羞恥,對自己不自信,因此想要透過成功去提高自信,直白地說就是想用成功去洗刷過去的恥辱。那麼當這些人成功了,發現羞恥感即使是過去時態也不會憑空消失時,為成功而奮鬥的努力也成了對他們的諷刺。他們這時的心態會比不成功時更加消極和危險。3. 被剝奪感很多父母認為子女應該“聽話”,因為聽話在他們的眼裡代表著孝、順。然而過於聽話會讓人產生一種類似喪失主權的感覺,因為必須要捨棄自己的選擇才能實現它們。那麼當放棄太多時會讓人感覺失去自我。“期待”在一定限度內也是正常的,然而過多的期待會讓人有被他人支配、侵佔的感覺。Ta不再是自己的主人,而是代替他人實現夢想的工具。試問有誰能做到絕對的聽話,並且符合家人所有的期待。當他們達不到的時候,會被無助感侵襲,會憤怒,還會責備自己無能。最明顯的是對自我價值的沮喪,這容易讓人出現行為偏激。4. 為獲取關愛弗洛伊德認為:父母能夠影響孩子,但孩子對父母沒有這種能力。當孩子對父母無計可施、毫無辦法的時候,他們可能會用傷害自己的方式去爭取父母的時間和關愛。那麼當一切還是不奏效的時候,就可能走到自我毀滅。5. 社會以成敗論英雄很顯然,在遭受上述情感打擊的時候,他們都知道應該仇恨誰。成功意味著顯耀、地位,同時那些親人的全部願望都是成功時,對此有一腔怒火的人,相比光耀門楣,可能更想讓那些人品嚐失敗的滋味。而且由於他們的自我存在感較低,和積存已久的憤怒,使得他們不在乎自己是否也在打擊範圍之內,只要那些給他們加以痛苦的人能夠更加痛苦就可以。
二、如何擺脫/戰勝這心魔?1. 處理憤怒《自我驅動心理學》中引用了佛學的一句話,是說“強壓怒火就像在手中握著一塊燒紅的炭。想要攻擊別人,其實被燙傷的人卻是自己。”它的意思是不要強忍憤怒,那對自己是最不利的,同時也不是號召人們隨意發洩憤怒。憤怒儘量在合適的時間、向合適的人、用合適的理由、以合適的方式發洩。這很難,與此同時,當對方是對我們很重要的人時,保持這些就更加重要。如果無法正面向他們發洩憤怒,這裡額外推薦的幾個方式。a. 看著他們的照片,在安靜的場所,以“你憑什麼…”為開頭進行宣洩。b. 將他們傷害你的言語和行為寫成信,寫上他們的地址,封好,然後燒掉。c. 找出曾帶給你傷痛的物品(如擠壞腳的鞋、劃破手的鏡子等),想象那就是他們,說出你的憤怒。2. 重新評價自我以及夢想“我是值得的,我的存在是有價值的。”他人的貶低是故意降低了對我們的評價,所以那些話並不能代表真實的我們。這時需要的,是重新,客觀的評價自己。每個人都有值得被賞識和愛護的資格,每個人也都有重新去愛人的能力,活著就沒有完。同時,需要再調整夢想。當報復結束,就應該清醒了,不能讓餘下的日子也過得毫無價值。應該承擔起作為一個人的責任。要愛自己,愛他人,要活得精彩,要不枉此生。3. 提高自尊心幾乎所有心理學家都認同——童年經歷的無助和卑微塑造了我們的人格,並影響我們一生。慶幸的是我們從小就追求的存在感和自尊心在成年後也可以提高。例如做志願者。認識那些身殘卻志堅的人,為他們做一些能力範圍內的事情。例如一次旅行。在未知的世界讓自己任意遊,體會自己也不曾發現的喜怒哀樂,然後去面對和克服。例如挑戰專業外的兼職。當一個人能做的事情越多時,ta便越相信自己的能力,也可以獲得越多的支援源。重要的是,讓自己自由。自由是體會自尊的關鍵。
書中有一句話,是說從小被大人不斷變化著要求和貶低的孩子,長大後也會窮其一生與這種負面情緒抗爭。然而上蒼給我們每個人的也只有“一”生,小羅伯特用了10年時間,我們又有幾個10年可以渾渾噩噩?這實在太過可惜。我並不想說報復就是錯的,只是想說當我們明白了這些行為的動機,體會到了箇中苦澀之後,也該可憐下自己,該疼惜和愛護自己了。《自我驅動心理學》最終告訴我們的,是我們有能力轉換自己的心態,我們應該為自己負責。這一生,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應該為自己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