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哥竹藝

    對於現代科學來說可能還無法解釋這個問題。但是科技在不斷的發展,就好比地球。人們從最初的天圓地方,到現在認識到它只是茫茫宇宙中的一顆星球。而即使到今天我們也並不完全瞭解地球。但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科技的進步總有一天我們會對太陽,地球,乃至這個茫茫宇宙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

  • 2 # 悟空看天下

    不知道,你對空間和時間的關係是怎麼看待的 ,過去和未來是太陽狀態的不同。假如有衝動,你可以做,穿越到非常遙遠的地方,然後看向太陽,就可以發現,從太陽發出的光都是太陽過去的狀態。假如你想看太陽未來的狀態的話。那就不一定了,因為你不知道你所處未來是是不是真實的未來,未來是不斷變化的。

  • 3 # 裸猿的故事

    讓我們先來了解下,生物學家是怎麼知道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

    下圖是一張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顯微照片圖,您要明白了它,就能幫助您瞭解,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是怎麼知道太陽的過去,並預測太陽的未來。

    圖示:這是正在生長的洋蔥根尖的細胞圖。

    生物學家選擇洋蔥的根尖作為實驗材料,是因為這裡是洋蔥生長最旺盛的區域,觀察這裡,就能看到大量正在繁殖的細胞。透過仔細觀察這些細胞的狀態,就能告訴我們細胞生長的規律。最終他們將這種規律總結為有絲分裂這個詞。上面那張圖顯示的正是構成洋蔥根尖的細胞正在進行有絲分裂的過程,透過有絲分裂,細胞就可以一個變兩個,兩個變四個,於是洋蔥的根尖就能不斷的生長。

    由於不同的細胞處於不同的有絲分裂狀態中,因此在這張顯微照片上,它們並非整齊劃一,有些細胞正在準備開始進行有絲分裂,有些已經進行到一半,還有一些已經快結束了等等。只要生物學家觀察足夠多這樣的顯微圖片,他們就能總結出細胞有絲分裂的完整過程,並把它們按時間順序正確排列在一起,這就是細胞有絲分裂的過去和未來。

    恆星的生命史

    宇宙中不止太陽這一顆恆星,只要我們假定我們的太陽沒有任何特殊之處,遵守著宇宙中其它恆星所遵守的同樣的自然規律。那麼對於宇宙中其它恆星的觀察,就能將其用到我們的太陽上,去推測它的過去和未來。宇宙中的恆星就像洋蔥的根尖細胞一樣,處於不同的歷史階段,只要天文學家們仔細研究這些恆星,並能按正確的時間順序排列這些恆星的狀態,他們自然也就能對我們自己的太陽——是的,我們的太陽——的過去和未來作出靠譜的論斷。

    恆星的誕生

    圖示:創生之柱,恆星的搖籃。by Hubble 2015年高畫質重拍(1995.4.1初拍),右邊是創生之柱的紅外影象,可以看到許多新生的恆星。

    哈勃太空望遠鏡,幫助天文學家觀察到了宇宙中許多正在產生新一代恆星的區域,比如上圖就是著名的創生之柱,這是一處距離我們7000光年的一處星雲形成的柱狀結構,被稱為鷹星雲。在鷹星雲中有許多蒸發氣態球,在氣態球內部的物質濃度較高,伴隨著越來越多的物質進入氣態球,最終發生引力塌縮從而形成原恆星,當然恆星是否形成關鍵看總質量,如果質量不夠就無法點燃核聚變。

    圖示:宇宙中新生的恆星。

    恆星的命運

    成為一顆恆星的條件就是聚集足夠多的氫和氦這樣的物質(宇宙中的正常物質主要是由這兩樣元素組成的),然後在核心點燃核聚變即可,核聚變釋放出的巨大能量將一個天體轉變為恆星。更重要的是核聚變釋放的能量,阻礙引力導致的進一步的塌縮,讓恆星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相對的穩定。

    圖示:綠色的箭頭代表引力引發的塌縮,而紅色箭頭代表氣體的壓力對抗著這種塌縮,這就像你用力捏氣球一樣。

    當巨量物質聚集在一起之後,在引力的作用下,它們就會彼此越聚越緊密。於是在核心處的物質受到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同時這種擠壓也會釋放能量,讓核心的溫度隨之上升,當這一切超過臨界值之後,核聚變就會發生,於是核聚變釋放的能量,把物質向外推,最終讓引發天體塌縮的引力與內部的高溫高壓產生的向外的推動力之間達到一個相對的平衡態。但這個平衡態是暫時現象,因為最終核聚變反應終有停止的一天,任何燃料都不是無限多的,因此引力將成為這場戰爭中的最終勝利者。

    這就像在世界最深的海溝——馬裡亞納海溝中爆一顆氫彈一樣,最初氫彈爆炸產生的高溫高熱將周圍的海水氣化,這個氣化的球的壓力超過了水壓,因此向外擴散,但隨著向外擴散得越遠,氣化的球就變得越大,因此這個氣化球的壓力也隨之減小,最終將會與水壓之間達成一個短暫的平衡。隨著氫彈爆炸結束,不再繼續提供能量,然後水壓就會把這個氣化球再壓回去。

    但是質量不同的恆星,最終的結局卻大不相同。

    圖示:恆星的命運

    天文學家在宇宙中觀察到了許多已經熄滅的恆星殘骸,以及正在走上最後旅途的恆星,比如超新星大爆發等,他們總結出恆星的命運有三種,類似太陽質量的恆星,會在生命後期進入紅巨星階段,外層氣體消散到太空中,形成行星狀星雲,而核心則在引力的壓縮下,變成一顆白矮星。在它們徹底冷卻之前,它們依然會向外輻射能量。在白矮星中,原子核都堆積在了一起,彼此間不再有空隙,您可以認為白矮星是宇宙中最大的原子,它有質子中子和電子,整顆星就是一個巨大的原子。這導致白矮星的體積很小,質量卻大得驚人,每立方厘米一噸,大多數已經被發現的白矮星的質量介於0.5至0.7太陽質量之間。

    而比太陽質量大數倍甚至更多的恆星,則會在生命後期先成為一顆紅超巨星,然後將用一次最恢弘的爆炸——超新星爆發——來進行最後的謝幕演出,它們的核心將在更強大的引力的壓縮之下,轉變為一顆中子星,這時候電子被壓縮到質子中,電子質子都不復存在只有中子存在。中子星就是由中子堆積在一起形成的一個天體,它們的密度更加驚人,平均來說每立方厘米的物質重達10億噸。當然,如果質量更大,那麼物質將無法保持在中子狀態,它們會轉變成至今尚未研究出名目的神秘黑洞。

    圖示:恆星的迴圈。

    無論是我們的太陽還是比太陽更大的恆星,在生命的後期階段,都會將組成它們的氣體大量重新散佈回宇宙中,這些重新回到宇宙中的氣體攜帶著上一代恆星所生產的新的元素,在空間中聚集, 在條件合適的情況下,它們就有可能再次在引力的作用下塌縮,形成新的天體,包括形成新的恆星。

    事實上,我們自己的恆星,就已經不是初代恆星,而是一顆二代恆星。

    否則它就不會擁有如地球這樣的岩石行星。畢竟在宇宙中最初只有氫和氦,所有其他元素都來自恆星的核聚變工廠呢。

    喜歡就關注唄,錯過就是一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勇士隊有多大的機會衛冕2018-2019賽季的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