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傑瑞小狼
-
2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題主提的問題有點問題,其實是在太陽系內的土星和火星軌道之間存在著一條小行星帶。行星帶裡面小行星的數量估計達50多萬顆,其中個頭比較大的小行星有智神星、婚神星、灶神星、穀神星等,直徑都超過400公里,其餘小行星直徑非常小,有的甚至不能稱為小行星,只有宇宙塵埃那麼小。那麼這條小行星帶是如何形成的呢?
雖然現在關於它們的成因還眾說紛紜,但主流的觀點是:在太陽系的形成初期,一顆非常大的超新星發生了爆炸,形成了大規模的星雲團,於是就有了太陽和行星誕生所具務的塵埃和氣體原料。隨著漫長的歷史演化,爆炸中心積聚的氫元素逐漸聚整合為恆星,也就是太陽。一些較重的元素,比如碳、矽等物質,在爆炸噴發力量的推動下,開始碰撞沉降聚集,達到一定質量後便可以因重力吸引附近的物質,逐漸形成了固態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而那些輕元素,比如氫、氦等,則被推力推得更遠,留在了太陽系比較靠外的位置,逐漸形成了氣態星球(木星、土星等)。
按理說,在土星和火星之間,本來是有很多由較重元素構成的行星物質,可以靠碰撞和引力作用聚合成為一顆名副其實的行星的,但是由於木星的存在,使得這個“願望”沒有形成。因為在超新星爆炸後,氣態行星在分子聚合方面是比固態行星有優勢的,所以氣態行星的誕生要比固態行星早,據科學測算,木星是太陽系中除太陽最快形成的,由於木星的體積巨大、引力超強,在木星和火星軌道之間,本來可以形成行星的塵埃和巖體,受到強烈的軌道共振影響,它們之間的撞擊力比較大,超過了本身引力的束縛,形象點說就是“一擁抱就被強行扯開”,給撞碎了,於是這個小行星帶就停止了發育,相互之間的軌道逐漸趨於穩定。
綜上,木星和火星之間的小行星帶,應該不是50萬年前馬爾戴克行星爆炸所致,而是更加久遠之前,一顆超新星爆炸的結果,它們可以看成原始太陽系的殘留物。
-
3 # 安旗影視
木星和土星之間的小行星帶曾有過科學家提出過,但是,到目前一直還沒能找到,題主說的馬爾戴克行星爆炸是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因為這裡的小行星比較密集,稱為主帶)
關於馬爾戴克爆炸一說只是假設,我們聽聽即可,不必深究,雖然說現在天文學突飛猛進,但尋覓根源還要等上幾個世紀甚至更久~
圖片源於網路~
-
4 # 魅力科學君
土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是怎麼形成的?有的說是50萬年前有一顆馬爾戴克行星爆炸?
需要指出的是,題目中的“土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是不正確的,實際上小行星帶是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
1766年,德國天文學家提丟斯(Titius Johann Daniel)在研究當時已知的太陽系六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以及土星)時,發現了這些行星與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非常有規律,並總結出了一個簡單的公式 r = (n+4)/10。
提丟斯指出,將n=0,3,6,12,24,48,96(從第二項開始為等比數列)分別代入該公式,得出的結果基本上與六大行星與太陽之間的真實距離(公式中的距離單位為天文單位)一一對應,因此他大膽地預言,公式中 n=24 時所對應的位置(即距離太陽2.8個天文單位,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應該還有一顆未知的行星。
根據這個公式,計算下一顆行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時,應該取 n = 192,即(192+4)/10 = 19.6。與之相印證的是,1781年人們發現了太陽系的又一顆行星——天王星,它與太陽的距離正好與之相符(天王星距離太陽18.37至20.08個天文單位)。
這無疑又一次驗證了提丟斯的正確性,因此人們紛紛相信,正如提丟斯所預言的一樣,在距離太陽2.8個天文單位的位置,確實有一顆未知的行星,並將之命名為“馬爾戴克行星”,於是這裡就成了天文學家們的重點觀測區域。
觀測的結果卻是令人失望的,人們並沒有在這片區域裡發現想象中的行星,不過隨著觀測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們驚訝地發現,在這片本該有著一顆行星的區域,分佈著數量巨大的小行星(即小行星帶)。
在本該有一顆巨大星球的區域,卻只有一大堆的小行星,這意味著什麼呢?一個想法自然而然地在人們心中產生,那就是“馬爾戴克行星”因為某種原因被炸成了碎片。關於“馬爾戴克星”爆炸的原因,人們做出了種種猜測,其中最吸引人的說法就是,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其實就是遠古外星文明的遺蹟。
該觀點認為,在億萬年前,“馬爾戴克行星”就擁有了高度發達的遠古外星文明,然而在這顆行星並不太平,各種勢力之間充滿了爭鬥,在某次大規模的戰爭中,他們動用了威力難以想象的末日武器,將整個“馬爾戴克行星”炸得粉身碎骨,這個遠古外星文明也就因此而永遠地消失了,而在“馬爾戴克星”的位置上留下的遺蹟,就漸漸形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這片小行星帶。
不得不說,這種說法是相當迷人的,在那個時候,甚至還有人將“馬爾戴克星文明”的相關事蹟寫進書裡,並在受到了人們的熱烈追捧。那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真的是遠古外星文明的遺蹟嗎?
很遺憾的是,對於小行星帶的後續研究表明,這種說法成立的可能性極低。首先就是,根據提丟斯給出的公式,太陽系的下一顆行星——海王星應該距離太陽38.8個天文單位,而實際觀測的結果卻是,海王星出現在距離太陽大約30個天文單位的位置,這說明了提丟斯給出的公式是不準確的。
更直接的證據則來自於現代的天文觀測工作,根據光譜分析,小行星帶的各種天體,其化學成分有著非常巨大的差異,這很難解釋為它們來自於同一顆行星。除此之外,科學家還根據已知小行星的軌道要素(扁率、軌道傾角、半長軸等),將它們劃分為若干小行星族,並推測出隸屬於不同的小行星族的小行星,分別來自於完全不同的“母星”(更大一些的小天體)。
因此可以說,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很可能並不是遠古外星文明的遺蹟,那麼小行星帶又是怎麼來的呢?
關於這個問題,目前科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在太陽系的初期,木星很快就成長為一顆巨行星,在它與太陽引力的共同作用下,小行星帶區域的物質始終不能形成大質量的原始行星,從而逐漸演化成了現在的樣子。
回覆列表
小行星帶有可能源自一顆行星的爆炸(被另一個星體撞碎了)也有可能源自一顆未形成的行星(一堆建築材料沒蓋成房子)。但時間不可能是50萬年前,50萬年對太陽系來說太短了,具體時間應該是接近50億年。另外小行星帶是在火星和木星之間,而不是木星和土星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