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山史話

    崇禎二年(1629年),金軍十萬一路殺向京城,袁崇煥率兵護衛京師,史稱“己巳之變"!

    此戰明軍勝利而告終,袁崇煥卻因此戰而喪命!

    整個戰役有幾點需要說明,如下:

    1.袁崇煥鎮守關寧錦防線,而金軍進攻路線繞過了關寧錦防線,從蒙古一路南下。

    2.袁崇煥得知訊息後,主動入關,一邊回防,一邊留下兵力佈防!

    3.最終交戰地在京城腳下!

    4.袁崇煥依靠城高炮重擊退金軍!

    袁崇煥因此而被判凌遲,冤嗎?冤!也不冤!

    A.金軍繞過防區直撲京城,袁崇煥得知後立即回防,有問題嗎?沒有,做得對!身為大明臣民理應如此!

    B.一路回防,一路佈防,是否得當?兩方面看!戰術角度,沒有錯,誘敵深入拉長戰線,金軍僅十萬,況且皇太極親自帶隊,全部殲滅或者俘虜,可能大明再無外憂。戰略角度,大錯特錯,袁崇煥在幹嘛?在護衛京師,京城裡住的是天朝第一人哎,應該迅速截流交鋒,以解天子之憂。

    C.在京城城外交戰,是否必須?多方面看!袁方需要高城厚牆,為得是讓重炮充分發揮作用,他深知金軍怕重炮,心裡有陰影,努爾哈赤就是這麼西遊的。皇太極方,擒賊擒王,攻下此次城,大明易主,弟兄們殺!崇禎方,袁崇煥你個龜孫,你搞啥子,在我皇城根兒下開戰,萬一有個閃失,我先弄死你!

    突然想起一句俗語,做事不由東,累死也無功。

    袁崇煥,說你點兒啥好!

  • 2 # 惜緣小歷史

    此戰過後,失敗的一方宗廟、陵寢、文字、族人皆不存,戰勝的一方主帥死因至今不明,今天就來揭開其中鮮為人知的奧秘!

    西北黃土戰火燃

    公元13世紀的中華大地是政權分立戰火不熄,南宋、金朝、西夏、蒙古、西遼、吐蕃、大理割據一方。直到成吉思汗的橫空出世,中華統一的腳步才又邁開了!

    公元1203年,成吉思汗在吞併克烈部的時候,眼見西夏為其撐腰,導致自己統一全蒙之路受挫。所以在全蒙統一後,將矛頭對準了西夏以出惡氣!經過了激烈的交戰後,戰敗的西夏只得割地息事寧人。然而富有遠見的西夏人,知道以地事蒙無異於抱薪救火,於是與當時的東亞霸主結成了“金夏聯盟”,在1207年成功的擊退了蒙古。但好景不常在,遇到成吉思汗就註定了其命運是悲慘的。

    軍事天才成吉思汗發覺正面無法突破西夏防線,於是採用大迂迴的策略,在公元1209年攻取了高昌回鶻。這下失去河西地區的西夏就直接暴露在了蒙古面前!門洞大開的西夏,一連失去了斡羅孩城、克夷門,最後蒙古包圍了西夏都城興慶府(今寧夏銀川)。突圍無門的夏襄宗(李安全,公元1170年——公元1211年9月13日),玩起了宋朝的割地賠款的遊戲,並接受了“附蒙伐金”的條件,蒙古才接納其求和。真應了那句“風水輪流轉,今年到我家”,遙想當年宋朝向自己割地賠款,現在卻已成了過眼雲煙!

    就這樣苟延殘喘的過到了1223年,西夏頭腦發昏的拒絕了協助成吉思汗攻金,並遣使與金朝冰釋前嫌結盟對抗蒙古。由於應對策略不清晰再加上朝秦暮楚,致使西夏的民力極度虛弱軍備十分不堪,最終在1227年,末帝出城投降,西夏滅亡。

    戰後疑團紛紛起

    一、今天的考古學家走遍了西夏的山山水水,硬是沒有發現西夏的王陵,就連遺址也尋覓不到,有人猜測說是西夏王陵實行秘密安葬,也有人說是被蒙古人野蠻的搗毀了以防西夏死灰復燃!

    二、公元1036年,李元昊正式命大臣野利仁榮建立西夏文字,然而今天的文史專家卻找不到它流傳至今的痕跡,更別說讀懂其含義,於是有人說被殘存不多的党項人帶到歐洲去了,也有人說被蒙古人給焚書坑儒了。

    三、西夏末帝投降以後,拖雷依照成吉思汗的意願殺掉了他,有人說是要從精神上摧毀西夏的反抗意志,也有人說是成吉思汗是被西夏王妃咬斷生殖器而死!

    斗轉星移數百年,許多謎團陷塵埃。如果我能穿越到那場戰爭,這些謎團就一定能為讀者揭開了!

  • 3 # 四月卿予

    東晉的淝水之戰,看看謝安的侄子,謝道韞的弟弟,芝蘭玉樹的名士兼名將謝玄是如何領導“北府兵”以八萬兵馬戰勝前秦幾十萬兵馬的。甚至還讓前秦軍隊“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陳郡謝家,好幾個都參與了,去領略烏衣巷謝家的風采吧。

  • 4 # 微史春秋

    歷史上高仙芝遠征奇襲小勃律,這一戰確保唐朝對西域牢牢控制,使得大唐南赴印度,西抵阿姆河的道路通暢,也使吐蕃假道勃律突入西域的戰略企圖破滅。

    若能回到古代,我選擇親臨第一線去見證這一場戰爭。

    為什麼?

    不僅是因為最後一戰打出了大唐的國威,打出了大唐想血性,更在於這場戰的異常艱難。

    我們首先要清楚小勃律在哪裡。

    看地圖更加直觀,小勃律今天屬於巴基斯坦控制的地區。它是位於巴控克什米爾山區的一片山間盆地,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喀喇崑崙山脈、興都庫什山脈的交匯地,在印度河上游河谷之中。

    這樣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

    “勃律,唐之西門,勃律亡則西域皆為吐蕃矣。”

    在唐人看來,大小勃律國是唐朝的西大門,關係到唐對西域的控制。

    在當時,小勃律是吐蕃和唐朝反覆爭奪的戰略之地。

    對於唐朝而言,控制小勃律,不但可以使吐蕃藉助小勃律方向威脅西域的計劃落空,大唐還可以從此進一步西進,也可以由此南下印度。

    在高仙芝遠征小勃律之前,小勃律被吐蕃所控制,成為一根威脅唐朝在西域統治的刺。

    大唐無時不刻不想拔掉這根刺。

    然而奪取它的難度,一在於目標太遠,二在於要翻山越嶺行軍困難,三在於吐蕃隨時可派軍救援。

    天寶六年(747年)三月,唐玄宗下詔以安西副都護、都知兵馬使、充四鎮節度副使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軍萬人,征討小勃律。

    高仙芝率軍從安西都護府出發,行軍千里,一路還翻山越嶺,要面對高寒缺氧的環境,以及糧草補給問題,行軍異常艱難。

    所以,這支軍隊的所有人都是勇士。

    這是一場奇襲,是小勃律萬沒有想到的。

    這是一場遠征,是大唐必須要成功的遠征。

    有人說,這場遠征難度絲毫不亞於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遠征羅馬。

    最終高仙芝行軍一百多日,連破多個險峻的據點,攻滅小勃律,俘虜小勃律國王及王后(吐蕃公主)押送長安。

    經此一戰,此區域無數小國皆被震懾而歸附。

    所以我想去見證這場遠征,去親見大唐揚中國威的壯舉,去見證大唐軍人的威武,去膜拜東方漢尼拔的風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鴻門宴的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