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何藥師健康科普

    一、什麼是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由長期潛伏在脊髓後根神經節或顱神經節內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經再啟用引起的感染性面板病。

    帶狀皰疹是面板科常見病,除面板損害外,常伴有神經病理性疼痛,常出現在年齡較大、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的人群中,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二、典型臨床表現:

    發疹前有輕度乏力、低熱、食慾不振等全身症狀,患處面板自覺灼熱感或神經痛,觸之有明顯的敏感痛覺,也可無前驅症狀即發疹。好發部位為肋間神經(佔53%)、頸神經(20%)、 三叉神經(15%)及腰骶部神經(11%)。患處先出現潮紅斑,很快出現粟粒至黃豆大小丘疹,成簇狀分佈而不融合,繼而迅速變為水皰,皰壁緊張發亮,皰液澄清,外周繞以紅暈。皮損沿某一週圍神經區域呈帶狀排列,多發生在身體的一側,一般不超過正中線。

    病程一般2~3周,老年人為3~4周。水皰乾涸、結痂脫落後留有暫時性淡紅斑或色素沉著。 神經痛為主要症狀,可在發疹前、發疹時以及皮損痊癒後出現。疼痛可為鈍痛、抽搐痛或跳痛,常伴有燒灼感,多為陣發性,也可為持續性。老年、體弱患者疼痛較為劇烈。

    因此,得了皰疹以後右臂疼,極有可能是皰疹後引起的神經痛!

    三、藥物治療(西醫):

    帶狀皰疹的治療目標是緩解急性期疼痛,縮短皮損持續時間,防止皮損擴散,預防或減輕皰疹後神經痛(PHN)等併發症。

    1.抗病毒藥物:

    是帶狀皰疹臨床治療的常用藥物,能有效縮短病程,加速皮疹癒合,減少新皮疹形成,減少病毒播散到內臟。應在發疹後24~72h 內開始使用,以迅速達到並維持有效濃度,獲得最佳治療效果。目前批准使用的系統抗病毒藥物包括阿昔洛韋、伐昔洛韋、泛昔洛韋、溴夫定和膦甲酸鈉。

    2.帶狀皰疹期的鎮痛治療:

    對於輕中度疼痛,考慮處方對乙醯氨基酚、非甾體類抗炎藥或曲馬多;中重度疼痛使用阿片類藥物,如嗎啡或羥考酮,或治療神經病理性疼痛的藥物,如鈣離子通道調節劑加巴噴丁、普瑞巴林等。

    帶狀皰疹期間重度急性疼痛是發生皰疹後神經痛的危險因素,聯合鈣離子通道調節劑不僅能有效緩解疼痛,而且能減少皰疹後神經痛的發生。研究顯示,早期使用普瑞巴林可顯著降低帶狀皰疹期疼痛評分,尤其在皰疹發生7d內使用能顯著降低皰疹後神經痛發生率。

    老年帶狀皰疹患者的疼痛更常見且為重度,嚴重影響生活各方面,如發生焦慮、睡眠障礙、 無法正常工作或生活。研究顯示,普瑞巴林聯合羥考酮不僅能進一步降低皰疹後神經痛發生率,還可改善患者日常活動與睡眠,提高生活質量。

    3.區域性治療

    物理治療:物理治療帶狀皰疹目前尚缺乏高質 量研究報告。區域性熱療可能有促進皮損消退的作用。中國臺灣的一項回顧性對照研究證實,在帶狀皰疹出疹5日內採用低能量氦氖鐳射治療能明顯減少皰疹後神經痛發生率,但需要進一步隨機對照試驗驗證。

    外用治療藥物:以乾燥、消炎為主。

    皰液未破時可外用爐甘石洗劑、阿昔洛韋乳膏或噴昔洛韋乳膏。

    皰疹破潰後可酌情用3%硼酸溶液或1:5000 呋喃西林溶液溼敷,或外用0.5%新黴素軟膏或2% 莫匹羅星軟膏等。

    眼部可外用3%阿昔洛韋眼膏、 碘苷(皰疹淨)滴眼液,禁用糖皮質激素外用製劑。

    四、帶狀皰疹患者教育的重要性:

    健康教育對患者認識本病、依從治療、減少併發症等有重要意義。患者皮損皰液或糜爛面含有病毒,應避免接觸尚未患過水痘的兒童和其他易感者。

    告知患者及早就醫及治療,堅持正確的藥物劑量和療程,保持皮損清潔,避免繼發細菌感染,適當休息,保證足夠營養。神經營養類藥物對緩解神經炎症與神經痛也有一定幫助,常用藥物有甲鈷胺、維生素B1和維生素B12等,口服或肌內注射。

    參考文獻:2018年帶狀皰疹中國專家共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童年的二三事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