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沂溪風

    因為孫權做了三件大事,佔據了他的時間與精力。

    第一件,平定山越叛亂。

    這頭一件事,應該是孫權沒有北伐的主要原因,因為這件事,他耗掉了38年的時間,在此期間,他不得不向曹魏頻頻示好。

    孫權作為一個官二代,守成的思想多過開拓的野心,而在他固守的領土上,山越人的叛亂是個困擾他的大問題,他不僅花了大量的時間來平叛,還不得不在曹魏面前頻頻示弱。

    春秋末期,楚國吞併越國後,山越人就散居在北起江淮,南至百粵,東臨於海,西至黔桂的廣大地區,分裂為間越、甌越、東越、西越、駱越等種姓,統稱為百越,也就是百粵。他們分佈的地區約從交趾到會稽七八千里,可以說是相當遼闊了。

    孫權雖然可以說是坐享其成,直接從父兄手裡接過家業,不過身處三國亂世,當領導可不輕鬆,自家的地兒上尚且事兒不斷,還怎麼去攘外呢?據說從孫權掌權開始,也就是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起,他就開始了對山越人的討伐,這一打就是38年。

    且不說花了多少人力和物力,就這時間,38年呵,這麼長的時間,在時局瞬息萬變的時候,等他有精力,或者有想法來北伐,也已經黃花菜都涼了,失去大好時機了。

    第二件,發展農業。

    一方面,孫權以中原人的文化改造山越人的氏族殘餘文化,教他們耕田,興修水利,發展經濟,繁衍人口,因此獲得了較穩定的大後方。

    另一方面,他用俘虜來的山越人當農奴,從事農業生產,稱為“屯田客”或“作士”,並設立典農校尉和典農都尉負責管理,對他們實行軍事編制和軍事管理。其中的“作士”實際就是佃兵,要打仗時上戰場,不打仗時就耕田或修路、修水利等。

    屯田生產從平叛之初就開始了,幾乎遍佈各地,規模較大的地方,男女人口達到了幾萬人。直到東吳政權覆滅的七十年間,屯田生產對發展經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第三件,發展航海業。

    在平叛的後期,孫權還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開闢海上航線。東吳滅亡後,西晉從東吳政府接管船隻5000艘以上,從這個數字可以看出,當時這個事業發展得有多大。

    《三國志·吳書·孫權傳》記載,黃龍二年(230年),孫權“譴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 洲。”他們後來只找到了夷洲,也就是現在的臺灣,在那裡開發土地,發展生產,回來時帶回了幾千人。232年和239年,他還派人從海上到達遼東,也帶回了不少人。可見,東吳的航海事業發展已經相當不錯,南可到臺灣,北可到遼東。

    孫權做的這三件事,對東吳的發展其實有非凡的意義,但處在三國這個特殊時代,史書更重視的可能是“誰贏”這個結果,而他這些舉措的結果主要是“安內”,所以顯得不那麼重要。

    但在我看來,正是這些讓東吳後方安定、經濟發展的措施,加上孫權重守業,輕開拓的思想,所以他才沒有北伐。

  • 2 # 這些歷史要讀

    其實,東吳也是有北伐行動的,那就是陸遜北伐。

    而且,由陸遜所領導的東吳北伐行動,前後共有4次,未嘗一敗,實際上與諸葛亮北伐的戰績相比,也並不遜色。

    在第一次北伐中,陸遜統領九萬吳軍以誘敵之計,大敗曹休的十萬魏軍,取得石亭之戰的勝利。此戰,吳軍斬殺、生擒魏軍萬餘,繳獲魏軍幾乎全部的軍資和器械。石亭之戰的勝利讓孫權的勢力和威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之後一年,孫權稱帝,正式建立東吳。

    此後,陸遜又指揮了三次北伐行動,在魏國境內來去自如,無一敗績。在第四次北伐行動中,陸遜攻下魏國的邾城,築城置戍,常駐3萬之眾,以此作為東吳重鎮。

    雖然陸遜的四次北伐行動,除第一次外,其餘幾次的戰果都並不是十分顯著。但四次北伐下來,東吳實現了對曹魏的有效打擊,進而鞏固了其北方防線,降低了自身的外在威脅。

    其實,如今我們普遍熟悉諸葛亮的五伐中原、姜維九伐中原等軍事行動,而對東吳的北伐行動知之甚少,主要是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在《三國演義》中,中興漢室的蜀漢陣營被作者賦予了主角光環,大量的筆墨都用在了蜀漢的文臣武將身上,其次就是長期與蜀漢交鋒的曹魏陣營。而對曹魏陣營的敘述,更多也是為了烘托諸葛亮、趙雲、姜維等蜀漢人物。

    如此以來,與蜀漢結盟的東吳,在《三國演義》中就成了打醬油的角色,似乎沒多少戲份!

    實際上,東吳的國力是要比蜀漢強的,而東吳的北伐行動也並不比蜀漢的損色。

    正如題目所言,東吳也是人才濟濟的,而且其人才隊伍更是遠勝蜀漢。真實的歷史上,蜀漢不僅綜合國力是三國中最差的,就是人才團隊也是最差的。所以,隨著劉關張、諸葛亮、趙雲、魏延等蜀漢元老級核心人物的相繼離去,蜀漢就出現了嚴重的人才慌。

    到後期,蜀漢基本上都是靠魏國降將來稱場面的,比如姜維、王平、夏侯霸等蜀漢後期名將,其實都是魏國降將。所以,“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正是蜀漢人才凋零的真實寫照!

    但東吳的人才隊伍卻從未出現人才凋零、青黃不接的尷尬局面。即便到東吳末年,其自身也不缺名臣名將,比如陸抗、陸凱等。也正是有這些江東才俊的支援,才讓東吳得以在蜀漢覆滅後,仍能憑藉一己之力,與西晉抗衡十多年之久。

  • 3 # 過路閒人路過

    這個問題吧,首先要搞懂東吳為什麼要北伐,曹操有天子在手,死後劉協禪讓給曹丕,所以曹操所做的就是代表天子,曹丕最起碼是真正合法接手的帝位,不管真心假意,按現在說就是法律上檔案齊全。

    劉備呢?一個查無可查的宗親身份,然後把握天子在手的曹操視為國賊,其實不用說都知道匡復漢室只是一種口號也是政治籌碼,實際就是自己要當皇帝,看劉備稱帝前作了什麼操作就明白了。

    那東吳呢?首先自家有長江天險,而水軍是最強的,但怎麼北上和曹魏騎兵交手呢?周瑜提出過奪荊州和西川與曹魏兩家隔江對峙,但周瑜死後念頭也打消了。另外對東吳來說劉備這個盟友是一點都不靠譜,只說借荊州一事就知道劉備是個小人,要反對這說法的請先了解整件事才討論。問題來了,東吳為什麼要配合你劉備北伐呢?出師用什麼名義? 你劉備要匡扶漢室就等如滅了曹魏后皇帝要是姓劉的,那東吳到最後滅魏了恐怕對蜀稱臣都不行,一定會給蜀所滅,那東吳投降曹魏和蜀有什麼區別?別說什麼東吳鼠輩,首先蜀這盟友已多次證明根本不靠譜,你要匡扶漢室然後我幫你忙,成功了等你來滅? 沙雕才會配合蜀這假盟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魯迅二三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