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溪水石斑魚
-
2 # 清山峻嶺常青松
旅遊的時候。酒店給我們發了每人獎品是糕點結果夥伴說他的要留給自己的弟弟繼續吃我的當回到縣汽車站長木凳子上休息時還繼續吃多少年過去了因為太不可理喻。所以我忘不了,不符合常理呀。
-
3 # 評談科技事
有。這句話就是,“你說我說話難聽,你自己也不好聽啊”。
我記得高中剛入學時,我和一個哥們總是會笑鄰坐的一個女孩說話難聽,有一次,我們繼續嘲諷她時,突然那個女孩說了一句,“你說我說話難聽,你自己也不好聽啊”。
背景解釋:我所在的縣,轄區很廣,轄區範圍內有很多種發音,雖然發音不同,但是大部分的話可以互相理解。
在她說了這句話之後,我竟然開始關心起自己的發音來,這不聽不知道,一聽嚇一跳啊,原來我的發音和他們的發音還真的很不同。字是一個字,但是聲調不同,聽起來就非常特別。
除了發音有不同,對有的事物的說法還不統一,比如說,我這裡把玉米這種植物叫做“苞谷”,而他們說的就是“玉米”。
所以由於這些原因,我不得不把我的發音改掉,改成與他們一樣的發音,這樣子溝通起來才不會有障礙。
這女同學的一句反問,反到讓我和我哥們從那以後再也沒有嘲諷過他。
現在回憶起來,還有點想念那個時候的高中時光。
-
4 # M迷迷之音
“某某某大專畢業,現在在某地給人擦皮鞋”。
很多年前,我考上了大學本科(當時就四類:重點本科,本科,專科和高職,不像現在一本二本神馬的,把人搞得稀裡糊塗),爸爸帶我去有錢有勢的親戚家玩,說起這事。
我那位不是很親,我需要叫么叔的親戚,當著我們的面,直接來了這麼一句:“某某某大專畢業,現在在某地給人擦皮鞋”。
這句話,我想我一輩子都會記得!至於他有心無心,我不下結論,大家自行感受。
我身在農村,家裡很窮,爸爸卻很喜歡跟那些相對有權有勢的不是很親的親戚往來,那個什麼么叔的父母,我爸管他們叫三叔三嬸,是小學教師,讓我們管他叫爺爺、奶奶。
我爸爸是上門女婿,親爺爺離我們家遠,親奶奶在我爸幾歲的時候就過世了,去親爺爺家要坐車,那時候車費對我家來說是鉅額開支,記憶中,我就去過親爺爺那邊一次,不過還有伯伯姑姑他們照顧爺爺。
因為隔得遠,對親爺爺的印象不是很深,沒有特別的感情,但是對於當教師的爺爺奶奶,一直深有好感。
一直覺得,他們和藹可親,從來沒有拿歧視的眼光看我們,跟他們的兒女輩完全不一樣,所以心裡將他們當親爺爺奶奶一樣尊敬。
爺爺奶奶的發達差不多開始於兒女結了好親事,他們原先住在村裡,後來退休,到了鎮上買的房子,後來,直接搬進了城裡。
那時候,爺爺奶奶家女婿都在城裡當大官,女兒有的接班教書,有的則憑關係安排進單位做體面工作,我那位口出狂言的么叔,榜著他姐夫,撈到了不少油水很大的工程,混得風生水起,明明沒有文化,卻戴副眼鏡,典型一斯文敗類。
原先我就不喜歡去爺爺奶奶家,因為自卑,覺得那裡有人瞧不起我們,但衝著過年就他們會給十塊的壓歲錢,父親年年帶我們去拜年。
他們一家子進城後,因為要坐車才能到,要花車費,爸爸不再帶我們去,自己一個人去。
因為我爸爸會算命和看風水,他們時不時有用到我爸爸的地方。
雖然多年不去,我心裡對爺爺奶奶的好感不變,一直放在心裡。
後來我讀大學了,去學校要在城裡轉車,偶爾跟爸爸去一下爺爺奶奶家,他們跟么叔一家大小同住,么叔總是一副狗眼看人低的模樣,傲嬌地從不跟我說話,我也不會去巴結。
那時候爺爺已經去世了,奶奶還跟以前一樣親切,會跟我聊家裡的事,從她的語氣神態和說話的內容,感覺得出來,她沒把我當外人。
不過,奶奶過世的時候我在學校,沒有得到通知,跟爺爺過世一樣,沒有去參加葬禮。
儘管他們已經去世多年,但我心裡我一直記著他們,有時還會夢到,被他們的美德溫暖。
那位么叔,我記得更加深刻,但明顯不是一種記法。
他的話,對我來說,是羞辱,也是鞭策,我會永遠提醒自己,要爭氣,不要一輩子被人瞧不起。
-
5 # 解憂you雜貨鋪
“別貪小。”
這是媽媽在世時經常和哥哥姐姐們說的一句話。我在一邊無意中聽到。當時我不是很理解。隨著年齡的增大體會頗深。
“別貪小”就是做人要光明磊落,不貪小便宜,不做虧心事。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兒時記得,鄉村的雞東家走,西家串。有時下蛋時來不及回自己的窩,走到哪就下到哪了。每每鄰居的雞在我家下完蛋,還熱乎的時候,媽媽捧起來趕緊給鄰居送回去。一次,鄰居家丟了只雞,翻天覆地找不到。一度懷疑是在我家。媽媽莞爾一笑,因為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
一個月後,當這隻雞帶著一群雞寶寶回到鄰居家時,再見到媽媽,鄰居滿面羞愧。
“別貪小”就是要大氣。
要有大的視野,大的格局。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發展的就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
工作後,有三個單位同時籤我。我陷入兩難。媽媽看我鬧心,就對我說,不要貪圖眼目前兒,多看看這個工作的將來。
人不能抱殘守缺,“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鬆勁退千尋”。更應“風物長應放眼量”,眼界越高,看的越全、越多,隨之看得越準。
“莫為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別貪小”既是人的美好品德,更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不二法門。
-
6 # 阿Q5393152129320
我不值一個補鍋錢。
在很早很早80年代,我還是穿開襠褲的幼兒,有七八歲,那時我爸有病走了,哥哥姐姐多,我是老子,母親生我時有四十多歲,哥哥姐姐在上學,家中事務全靠母親獨力支援。
記得有一天下午,我母親上街修鍋,我在後跟著。師傅犀利眼,看到我,誰家的孩子,母親告訴他是自己的孩子,也許是太會聊了,聊著聊著鐵鍋補好,母親說我沒錢孩子領走吧。
我只記得在母親不注意時跑了,跑到母親找不到我的地方,藏在街邊溝裡,天快黑時,看到二姐找我,喊我,我沒答應,半夜肚子了餓回家。
從此,小小年齡獨自去十里之外姥姥家…
回覆列表
“對自己好點,因為一輩子不長;對身邊的人好點,因為下輩子不一定能遇見。”
這是一位長者對我說的話,一直以來都是那麼的刻骨銘心,久久難以釋懷。
人的一聲都活著一個自我調節的情感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