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菽玉人生

    抽象是透過分析與綜合的途徑,運用概念在人腦中再現物件的質和本質的方法,分為質的抽象和本質的抽象。分析形成質的抽象,綜合形成本質的抽象(也叫具體的抽象)。作為科學體系出發點和人對事物完整的認識,只能是本質的抽象(具體的抽象)。質的抽象只能是本質的抽象中的一個環節,不能作為完整的認識,更不能作為科學體系的出發點。

    抽象方法的應用

    隨著科學的發展,抽象方法的應用也越來越深入,科學抽象的層次則越來越高。如果說與直觀、常識相一致的抽象為初級的科學抽象,那麼與直觀、常識相背離的抽象可以稱之為高層次的科學抽象。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根據對物理學史的考察,指出了物理學的抽象化發展這一規律性。

    “如果我們考察物理學史,我們都知道在近三、四百年內曾發生過兩次大革命。第一次革命當然是由伽利略發起的和由牛頓完成的十七世紀革命。第二次革命則在將近十九世紀末發端於這樣一些偉大的事件——X射線、放射性和電子的發現。這第二次革命有兩次高潮:一次是在二十世紀初導致了普朗克和波爾的量子理論以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第二次是發生在本世紀二十年代量子力學建立之時。……”;結果就是導致了物理學的理論概念背離直覺(直觀)和常識。換言之,在從二十世紀初開始的物理學發展過程中,一種抽象化的傾向已經變得引人注目了。當抽象的數學概念是邏輯一致的,而且它們的結論符合於實驗時,即使它們與我們的直觀世界圖象相矛盾,物理學家們也不得不接受它們。”(湯川秀樹《科學思維中的直覺和抽象》,譯文載《哲學譯叢》1982年第2期第17—18頁)

    在科學發現過程中,抽象方法起著什麼樣的作用,對於這個問題,歷史上存在過兩種對立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科學發現靠的就是抽象法,科學發現的過程就是從經驗事實中抽出最初的基本概念,然後一層一層地往上抽象,構成金字塔形的科學體系。這是古典歸納主義者的觀點。如弗蘭西斯·培根就持這種觀點。他說:“尋求和發現真理的道路只有兩條,也只能有兩條。……感覺與特殊事物把公理引伸出來,然後不斷地逐漸上升,最後達到最普遍的公理。這是真正的道路”。(《十六——十八世紀西歐各國哲學》,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第10頁)

    與此相反,另一種意見認為抽象法並非科學發現的方法。如愛因斯坦就持這種觀點。他在論述科學體系的層次問題時指出,“抽象法或者歸納法理論的信徒也許會把我們的各個層次叫做‘抽象的程度’,但是我不認為這是合理的,因為它掩蓋了概念對於感覺經驗的邏輯獨立性”。(《愛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務印書館,1977年版,第34頁)在愛因斯坦看來,與經驗層次最接近的理論命題不是從經驗層次抽象得來,而是從更高層次的理論命題中推匯出來的;最高層次的理論命題則是思維自由創造的產物。

    抽象大致可分為表徵性抽象和原理性抽象兩大類。

    表徵性抽象

    所謂表徵性抽象是以可觀察的事物現象為直接起點的一種初始抽象,它是對物體所表現出來的特徵的抽象。例如,物體的“形狀”、“重量”、“顏色”、“溫度”、“波長”等等,這些關於物體的物理性質的抽象,所概括的就是物體的一些表面特徵。這種抽象就屬於表徵性的抽象。

    原理性抽象

    所謂原理性抽象,是在表徵性抽象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深層抽象,它所把握的是事物的因果性和規律性的聯絡。這種抽象的成果就是定律、原理。例如,槓桿原理、落體定律、牛頓的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化學元素週期律、生物體遺傳因子的分離定律、能的轉化和守恆定律、愛因斯坦的相對性運動原理等等,都屬於這種原理性抽象。

    極限的思索,讓人曉得自己其實可以更好。

    盡頭,常在遠方,有時候卻是現實。

    探究盡頭,為的是眺望遠方與抵達遠方的喜悅,是試圖超越此時此地此身的努力。

    以盡頭為座標,反觀現實,則可發現我們身處何時何地,我們遺忘了什麼,錯失了什麼。

    作家唐諾,將縈繞多年的念頭付諸筆端,以獨有的詩性而思辨的語言,鑄成四十五萬字的鴻篇鉅製。關於遠方,關於寫作,更關乎我們身處的現實。

    極限的思索讓我們箭一樣射向遠方,但注視它實際上的力竭停止之處,轉而追究它“本來可以發生卻為什麼沒發生”、“已堪堪發生卻退回去復歸不會發生”,則讓我們老老實實落回此時此地來,這比較迫切,也有更多不舒服的真相,尤其是人自身的真相。

    事物在此一實然世界的確實停止之處,我稱之為盡頭。在這裡,一次一次的,最終,總的來說,揭示的是人的種種真實處境。——唐諾

    所以抽象沒盡頭可言!

  • 2 # 道易之學

    抽象是什麼?盡頭又是什麼?

    所謂抽象就是抽象思維,是人都會有不間斷地想法,無時無刻都在想事情……

    因此,人越想越複雜也就越來越多地抽象思想出現!而且將會出現更重要更艱難的東西。

    就好比前不久!個人聯想到一個“抽象”原理!

    這原理就是:“看電腦不如看白紙”!

    當然我並不是讓你完全不看電腦……畢竟現時代工作生活都離不開電腦和手機。

    最後,

    就好比曾仕強教授所說:慾望越小、天機越深。

    這就說明:人只要慾望越小,想到的抽象事物越多(越深刻)。

  • 3 # 鯊魚讀書

    首先說我的結論,抽象的盡頭是具象,即具體的,形象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說說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首先先說抽象的概念。

    一是從許多事物中,捨棄個別的、非本質的屬性,抽出共同的、本質的屬性的過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朱光潛 在《形象思維在文藝中的作用和思想性》中說,“抽象就是‘提煉’,也就是 毛澤東 同志在《實踐論》裡所說的‘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改造製作工夫。’” 何滿子 《文學呈臆編·道德、時代思潮與愛情》:“因此,拿 保爾·柯察金 的愛情和這對情人相比,正像拿電風扇和電熨斗相比,只能抽象出它們的共同點是家用電器。”

    二是不能或沒有具體經驗到的,只是理論上的;空洞不易捉摸的。與“具體”相對。

    瞿秋白 在《餓鄉紀程》中表示:“他們大家本不懂得‘文化’這樣抽象的名詞,然而卻有 中 俄 文化融會的實效。” 冰心 《寄小讀者》七:“她的愛是溫和嫵媚的。我對她的愛是清淡相照的。這也許太抽象,然而我沒有別的話來形容了。”

    古人云“物極必反”,當一件事物或一種現象發展到一定程度或者說是達到極致時,就會出現向反方向發展的情況。

    因此,抽象的極致就是具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結合詩經原文,談談你對比,興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