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落日賴天邊z
-
2 # 北洋海軍炮手
這個問題比較搞笑,因為早在過期時代之前遊牧民族就被各種吊打,因為在軍事技術以及技戰術方面,遊牧民族相比於定居民族往往沒有太大的優勢,但是遊牧民族的人口和資源則永遠是劣勢。
自古以來,但凡是一個強盛的定居民族,對付遊牧民族都是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因為定居民族有的是資源和人口陪遊牧民族玩。你可以看看清朝是怎麼玩蒙古的,想怎麼捏就怎麼捏,蒙古王公連個屁都不敢放,還只能捏著鼻子認大清皇帝當乾爹,乖乖給乾爹交保護費並給乾爹提供僕從軍。沒辦法,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誰讓大清梗強勢。
這是因為遊牧民族的經濟生產方式決定的,因為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所以政治上是分散且鬆散的,無法形成中心化政權。而且遊牧經濟基本上是靠天吃飯,因為一旦來了雪災牲畜就會大批凍死。牲畜是遊牧民族非常重要的生產生活資料,因為牲畜可以用來交換商品,同時遊牧民族的主食就是各種奶製品,牲畜一旦大量死亡,不僅無法交換商品,甚至連食品都無法得到保障。直至今天,雪災仍然是牧民的噩夢。同時,由於草原的人口承載能力有限,不可能養活太多的人口,根據蘇聯對外蒙古的人口普查資料,外蒙古蒙古人口只有五十多萬,而加上內蒙古也不過兩百多萬,這還是建立在內蒙城市化程度比較高的基礎上,如果內蒙城市化程度低,那麼在之前,蒙古人口只能更少,甚至不足百萬。
同樣,在政治上游牧民族也無法形成合力,也就是建立不了一個強力的中央政府。因為經濟生產的脆弱以及分散,以及各部為了爭奪牧場的火併,註定了遊牧民族無法形成一箇中心化政權。即便是諸如匈奴、柔然、突厥這種草原強權,充其量也不過是一個政治聯盟而已。但是對於定居民族來說,不管是從事農業還是工商業,共同點都是有著穩定的經濟產出,以及眾多的人口,所以定居民族很容易憑藉自身的體量優勢壓制遊牧民族。不說外國,就以中國古典時代來說,遊牧民族都很難取得優勢地位,別說什麼遊牧民族如何如何,歷史上哪個大帝國不是壓著遊牧民族打,即便是諸如明朝這種弱雞都能讓已經退化蒙古人無可奈何,只能拿明朝當提款機用。當然,至於所謂的遊牧民族強大論調,不過是漢族人認為的將其抬高罷了,一部分是因為部分漢族人自古以來就有著一股遊牧民族認同感,因為遊牧民族政治上的分散使得遊牧民族有更多的人身自由,再加上農牧分界線周邊長期是胡漢雜處地區,所以很多漢族人受遊牧民族影響較大,往往把遊牧民族當做是兄弟民族,所以歷史上很多北方漢族人天然就有著遊牧民族認同。另一部分則是民族主義蛋白質,它們為了排斥少數民族往往透過誇大少數民族來誇大少數民族歷史上給漢族造成的破壞,以渲染悲情氣氛來達到排斥少數民族的目的,但是他們卻選擇性無視了歷史上更多時期是漢族壓著少數民族打。
所以,中國各個古典王朝都是用政治、經濟和軍事三條腿來對付遊牧民族,因為遊牧民族政治上的分散和經濟上的脆弱,各個王朝都以政治上的封爵、經濟上的扶持來招募遊牧民族為自己服務,比如漢軍當中就有相當數量的匈奴騎兵,沒有他們幫忙就沒有漢武帝那些注水武功;同樣,要是沒有蒙古騎兵幫忙,朱棣還真不可能叛亂成功;而且,唐朝騎兵幾乎被突厥系騎兵壟斷,而且安史之亂的時候往往突厥騎兵被打崩就會導致唐軍全線崩潰,而且唐末突厥系的沙陀騎兵還成了唐朝的救火隊。軍事則是輔助手段,打完了之後立即輔以政治和經濟的拉攏,也就是大棒加胡蘿蔔,歷史上清朝就是這麼玩蒙古的。所以,草原遊牧民族最終的結局,往往就是因為政治和經濟的原因而重新洗牌,比如匈奴、柔然、突厥相繼西遷,蒙古西征也帶有西遷的意味,因為草原承載不了太多人口。
或者是內附,而且這往往是伴隨西遷同時進行的,因為西遷和內附都是草原重新洗牌的結果之一。而且這些人屬於優秀的兵源,是中原王朝的重要武裝力量,但是兩三代人之後由於社會主流的儒家思想以及小農經濟,全部泯然眾人。
而遊牧民族的強大,往往建立在政治中心化的基礎上,比如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而且由於遊牧民族的開放性,其對先進的技術往往非常敏感,對於各個民族的優秀人才往往都儘可能納入自己麾下。而這不是遊牧民族的特點,而是少數民族的共同點,滿洲的崛起同其吸納漢人、北韓的工程技術和軍事技術不無關係,同時還有大量非滿洲出身的人才為滿洲大汗服務,雖然滿洲並不是遊牧民族。
另外,少數民族的共同點就是全民皆兵,這有點類似於歐洲的公民兵制度,不管是蒙古還是滿洲,其早期軍事制度皆是如此,這意味著他們的管理層級簡單,反而符合現代管理學降低管理層級以提高行政效率的觀念,因此單位時間內可以整合更多的資源用於戰爭。
所以,遊牧民族,或者說是少數民族的劣勢非常明顯,但是如果一旦少數民族完成政治中心化,那麼少數民族會爆發出強大的戰鬥力。這才是少數民族崛起的根本。
全文完
-
3 # 花生噸
這不是戰術問題,而是戰略問題。
實際上就算是冷兵器時期,遇到宋代時的重步兵方陣,蒙古騎兵也無法正面攻破。蒙古騎兵其實是一種輕裝騎兵,根本不適合於正面攻堅。蒙古輕騎兵的正確用法是,發揮機動性,搞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駐我擾,敵疲我打,同時騷擾切斷敵方的後勤補給線。待時機成熟後,再進行決戰。或是趁對方轉移,隊形渙散之時,或是敵方斷糧後軍心渙散,無力作戰之時,以主力騎兵突襲。
到了工業時代,騎兵被逐漸淘汰,主要是以下兩點:
蒸汽機的出現,人類發明了鐵路和火車,使得步兵的機動能力大大超過了騎兵,騎兵賴以生存的高機動性的優勢不復存在。鐵木真時代的戰術——利用騎兵的高機動效能,突入敵國,趁其步兵主力還沒有集結起來,避實就虛,個個擊破——已成為不可能。
機槍的發明,使得人類使用少數機槍和人員就能完全擋住騎兵的叢集衝鋒,而不再需要大量的步兵結成方陣,騎兵在正面戰場完全失去了用武之地。騎兵對付步兵的拿手絕招——斷糧道也失效了。因為糧草要麼有機槍護送,要麼用鐵路運輸,這兩種方式都是騎兵騷擾切斷不了的。
所以說是機槍和鐵路的出現,終結了騎兵!
-
4 # 瘋狗的輕武
壓根不用等到米涅步槍那會的19世紀,光是16世紀火槍+長矛組成的西班牙大方陣就足夠硬剛包括騎兵在內的純冷兵器軍隊了。
矛手阻馬,火槍超過1000米的拋射距離吊打2-300米的弓,蒙古騎兵會陷入正面不敢衝,抵近放箭自己先死一片的尷尬場面。
回覆列表
騎兵的作用不是去衝擊敵方堅固的方陣,而是用來進行大踏步的16字運動戰,是完成戰略目標,而不是戰術任務,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跑,以襲擊敵方後勤,和分散部隊為目標,疲憊敵人,干擾敵人,伺機發動大規模殲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