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超稜鏡

    這是誤讀吧,就像之前說的,幾乎所有的影視劇或者古裝武俠小說等等,只要有酒樓的戲份,肯定就會切二斤牛肉吃,這不是對觀眾的不尊重,就是對歷史的不尊重。

    宋朝耕牛可是保護動物,私自販賣殺害可是犯法要坐牢的,不過水滸梁山那幫人專門為了反抗,可以吃點,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快意瀟灑,就是這樣才夠味

  • 2 # 一念淡然

    在中國文化裡,驢這個形象不是很好,比如“黔驢技窮”,比如罵人臉長叫驢臉。也的確,論形象,驢子不如駿馬高大威猛;論性格,不如黃牛踏實有把子力氣。《水滸傳》中動不動就說:上二斤熟牛肉來!一種豪氣撲面而來,符合梁山英雄的氣概。再者,耕牛在宋朝是受保護自己的,越是不讓吃越能激起食客的好奇心,價格肯定便宜不了呀,英雄好漢都是不差錢的主兒,一揮手二斤牛肉多有面兒啊!一揮手二斤驢肉似乎感覺就是差了點啥,是不是?

  • 3 # 麓風軒

    “天上龍肉地上驢肉”,是人們對驢肉的最高褒揚。

    就營養價值來說,驢肉比牛肉、豬肉口感好、營養高。高蛋白,低脂肪,高氨基酸,低膽固醇,對動脈硬化、冠心病、高血壓有著良好的保健作用,對身體瘦弱者尤其具有滋補作用。

    那為何《水滸傳》裡的酒館不經營驢肉?比如說武松他們去酒館,一般都是上幾罈美酒,兩斤醬牛肉。

    其實施耐庵在水滸中不寫驢肉是有深層原因的,且聽我慢慢道來——

    01

    在中國的語言文字中,“驢”、“禿驢”都是罵人的話。

    尤其是像水滸中魯智深這樣的出家花和尚,聽到“禿驢”二字就會火冒三丈。為什麼呢?

    一來,驢性好淫,而且比較愚蠢,大多比喻弱智、愚蠢的人。所以當有人說你“像頭驢”時,那絕對不是在誇你。

    二來,以前雲遊四方的和尚都愛牽著驢子化緣。有很多玷汙了出家人名譽的和尚遊手好閒,明化硬討,偷蒙拐騙,老百姓一看見這些牽著驢子的惡僧都遠遠的叫喊:快跑啊,禿頭牽驢子來啦。

    時間久了“禿驢”就成了和尚的貶義稱呼。

    水滸中的魯智深,在出家以前罵別人也罵“禿驢”。比如《水滸傳》第四回:

    魯智深道:“不看長老面,灑家直打死你那幾個禿驢!”

    可是等到魯智深自己也出了家以後,對“禿驢”二字就諱莫如深了。《水滸傳》中呼延灼罵了一聲魯智深“禿驢”,魯智深和武松這臭脾氣二話不說,直接衝上去開打!

    02

    據有關史料,華人大規模吃驢肉大約是從明初時期開始的。

    《水滸傳》所寫的北宋年間雖然也已經有驢,但因為“驢”不受待見,所以在酒館中估計也不會好賣,而且也有忌諱。

    比如說,魯智深雖然是個花和尚,而且是個粗人,好睡,好飲酒,好吃肉,好打人,正所謂——

    吃肉胸無礙,擎杯渴便消,倒頭好一睡,脫得赤條條。

    但魯智深也有兩條忌諱,不吃狗肉,不吃驢肉。

    試想一下,若是魯智深這廝頂著個禿頭去酒館喝酒,小二上盤驢肉並高聲唱到:“驢來咯——”

    那魯和尚不一禪杖打得他滿地找牙才怪——

    “你說誰是驢呢?!”

    03

    所以,一般與和尚或出家人在一起,千萬不要提“驢”字!

    不光對於僧人,後來對於頭上沒毛的人(如陳佩斯那種髮型)來說,對驢字也諱莫如深——不信你跟光頭大哥說說驢的事看看!

    魯智深就是出家人,雖然是個花和尚。

    武松也是出家人,號稱行者武松。

    況且《水滸傳》作者施耐庵先生,也是與寺廟跟和尚有不解之緣的。他的雅號“耐庵”二字,就是受東林庵高僧點化而來的。雖然他在《水滸》中寫了很多“假和尚”、“涉黑和尚”,但在“吃驢”這件事上,施先生還是很堅持原則的。

    以上就是《水滸傳》裡的酒館不經營驢肉的主要原因。

  • 4 # 長湖火鳳凰

    驢肉的確好吃,中國西北一帶的“驢肉火燒”更是名揚天下。但翻遍《水滸傳》未見有人吃驢肉,細想下來,至少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驢”這個字一般是用來罵人的,如果描寫“梁山好漢吃驢肉”的畫面,會影響英雄形像。

    因為"驢"這個字具有一定特殊性,多用來罵人的,如“犟驢、蠢驢”,而罵太監則是“閹驢”,基於驢有“出身”實在不好,“英雄吃驢肉”怎麼說都彆扭,還會讓讀者曲解英雄形象。所以乾脆還是上牛肉吧。比如武松隨便一坐:“小二,兩斤牛肉一壺好酒!”多麼朗朗上口,又顯得性格灑脫豪爽;要換成“上兩斤驢肉”則讓人多少有些不舒服。

    二、南方人發音“L”、“N”不分,會造成誤會。

    雖然施耐庵本人是北方人,但《水滸傳》的基礎指令碼不知有多少個版本,這是相當有很多爭議的。部分指令碼出自南方人也是可能的。而且毫無疑問,作者寫書時一定是要面向全國讀者的。在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的日常語言中,發音“L”、“N”不分,這樣,讀“驢”(lv),有時就成了“你”(nv)。補充一點,《水滸傳》最初是在茶館藝人說書的過程中普及開來的,對茶館說書這個行當來講,要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誤會和麻煩,為了避免讀錯,避免誤會,乾脆不用好了。於是就全部說成牛肉好了。

    三、據說宋朝有對驢的崇拜

    1、我們知道,拿來崇拜的東西就不能拿來吃,這是一個基本原則。傳說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每當遇到困難的時候,總能借驢之力渡過難關,所以當了皇帝后,仍對驢懷有感激之情。可能對朝臣們也說過關於驢的好話,“上行下效”,“驢崇拜”就產生了。

    基於這個傳說,如果酒館經營者還把驢肉拿來給人下酒,似乎既玷汙人民的信仰,又有損英雄的形象,實在不可取。所以聰明的酒館經營者不會用驢肉來招待客人。

    四、驢是比牛更重要的商業生產力

    中國的資本主義雛形在宋朝時代已經開始發展,這個時期國際貿易、國內貿易往來大大增加,地方與地方之間的商業活動也更為頻繁。商業的發達,引起對交通運輸的需求超過以往其他時代。驢的食量小,能負重,能遠行,所以很受生意人的歡迎,驢的價格一度超過牛和馬的價格。“晉商”的販驢生意就是在此時興起的,當時河南省、山西省一帶有人到內蒙古買驢,再回到中原賣出,用以滿足當時發達的商業運輸對驢的需要。宋朝畫家張擇端的著名作品《清明上河圖》中,有45頭驢,20匹馬,5頭牛,由於可見驢的重要性。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宰殺比牛還貴的驢是不符合酒館經營者的經濟思路的,所以就全本《水滸傳》中,就算“天上龍肉地上驢肉”,驢肉再怎麼好吃,由於其商業應用價值的存在,英雄好漢們也都只吃了牛肉了!

    “二斤牛肉一壺酒”,怎麼聽都是英雄應有的氣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飯鍋做紅燒豬尾巴正宗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