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比如不好好刷牙,每次時間都很短,買了沙漏用兩天不用了,每次看牙醫大夫都說,當時想著好好刷,兩天過後又跟以前一樣,說了跟沒聽見一樣,大家有好的辦法嗎?
6
回覆列表
  • 1 # 聚思專注力

    家長要多督促,讓孩子慢慢養成良好的習慣。

    家長可以給孩子講一些關於認真刷牙的重要性的故事,保護好牙齒才能預防口腔疾病。有相關的書籍動畫最好更形象一些。

    還有就是家長要有耐心,一個好的習慣養成是需要時間的,多鼓勵孩子。

  • 2 # 麻辣吐司先生

    要讓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及目標。

    培養全方位的能力及養成良好習慣,

    開啟大腦潛能的訓練,提升記憶力、創造力與學習能力…

  • 3 # 董信凱

    自古就有“子不教,父之過”之說,孩子不好好刷牙,很大一部分因素在於父母。父母行該給與知識教育,給與鼓勵!告訴孩子,刷牙會怎麼樣,不刷牙會有什麼後果。

    另一方面,孩子說好的要堅持去做,去刷牙,最後都忘記了,父母應該起到一個監督作用,給與合理的日常安排,時間控制,最好讓孩子寫日記!

    人都是有惰性的,堅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孩子是至關重要的!

    建議孩子多讀《道德經》、《論語》、《孝經》、《三字經》等哲學經典,開發孩子的悟性!

  • 4 # 教育工作自媒體

    所謂正確的教育就是要講究方式方法的,不是一味的批評孩子先修其家長的壞脾氣,透過耐心地瞭解孩子的想法,同孩子角度出發,正確的引導孩子,只要教育方法對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傾聽孩子

    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大人一定要學會傾聽孩子孩子做錯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原因的。

    例如,如果孩子打翻了,魚缸不要直接訓斥孩子可以溫柔的說,是不是想給小魚換水,才打翻了魚缸孩子?下次做事的時候會更加小心的。

    2、理解孩子

    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其實他的內心也是非常忐忑的,大人需要和孩子產生共情,告訴孩子,我明白你的感受,讓孩子明白家人於老師是自己的依靠,當孩子吃的一桌米粒的時候高度孩子沒關係,一會兒我們就一起擦乾淨就好了,也許孩子下一次吃飯時就會吃的很乾淨。

    3、相信孩子

    當孩子有不當的行為,同當時發生的具體事情入手,有條理的進行分析指出原因,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行為的嚴重性,例如當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時,大人改變指的方式,試著去詢問你一定是想和他一起去整理他的東西吧,無形當中就會把孩子引向正確的方向。

    4、幫助孩子

    要學會等待孩子當孩子茫然無措時要試著幫助孩子並鼓勵他大膽去做,也許你的這一句鼓勵就會對他的成長有重大的影響。

    5、表達期望

    最後我們要表達出對孩子的期望,作為大人要溫柔堅定的告訴孩子哪裡錯了?並表達出對孩子的信任和期望,讓她意識到原來大人是愛自己的,自己並不孤單。切記,孩子在犯錯時,大發雷霆,或者用笨傻沒用,等貶義詞去傷害孩子,不要認為孩子還小,不懂實際上孩子的自尊心是極強的父母不當的用詞或語音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深深的傷害。

  • 5 # 知識力

    犯錯這種事情是兒童事情具有高頻性,沒有那個孩子不犯錯,所以需要接受這個事實,只有接受了孩子必定會時常犯錯這個事實,才會尊重犯錯的孩子,這只是第一步,

    接著需要解決的是,如何藉助孩子的每次犯錯幫助孩子養成一個非常牛逼的好習慣,這個習慣就是認錯,為什麼說認錯這個習慣非常牛逼呢?因為認錯的人才會改錯,改錯之後才會正確,因此說:“認錯的速度代表了成長的速度”。

  • 6 # 小米粒大王

    理解理解孩子,認同孩子的世界,尊重理解,去了解孩子的心理邏輯。不責怪,不批評,認同,同時理解,接下來就是引導

  • 7 # 布衣學堂

    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不再倡導體罰教育,由此不少老師心生感慨,“如今的孩子是越來越難教了,打也不行,罵也不行,講道理又講不通。”有些家長則認為,該打的時候還是要打,不受點皮肉之苦,孩子用長不了記性。古人不還推行“棒棍底下出孝子”的教育嗎?那麼孩子到底該不該打罵?

    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什麼情況下會打罵孩子?很多家長會說,孩子犯錯的時候。事實上,孩子們所做的很多事很多時候在他們眼中都是認為正確,只是他們眼中認為的“對”到了大人眼中卻成了“錯”。比如,小孩玩火,在他們眼中,火也是玩具的一種。而在大人眼中,火成了危險物品。所以,教育的關鍵在於讓孩子意識到錯誤,讓他了解到自己眼中的“對”其實是錯誤的。如果一味打罵,孩子又不只原理,這隻會讓孩子下決心下次做同樣的事情時要小心不能讓大人發現,而不是下次不能再犯。

    兒童時期正是性格塑造期,長期遭受打罵的孩子容易養成自卑、自私、孤僻、暴躁等不良性格。那麼既然不能隨意打罵孩子,孩子犯錯時家長應該怎麼做呢?這個案例讓我們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遊樂場裡,兩個八九歲的小男孩在搶一個玩具,家長及時制止了。其中一個男孩顯得特別不開心,媽媽首先問了男孩一句,“這是怎麼回事?”

    這是至關重要的詢問,家長往往以自己看到的為孩子下結論。正確的做法是先詢問孩子,給孩子一個陳述的機會。

    “我喜歡那個玩具,正要去玩時那個男孩也要過來拿這個玩具。”

    這時媽媽說“你現在覺得怎麼樣?”

    這是給孩子情緒一個宣洩的機會。

    “我很不開心!”孩子說完也哭了。

    媽媽問“你有什麼想法嗎?”

    這是媽媽傾聽孩子想法的機會。

    “我想把玩具搶過來。”

    媽媽引導說“你覺得這會產生什麼後果?”

    這是讓孩子自己檢驗方法的可行性,比父母的訓斥更加有效。

    “我們兩個人會因為搶玩具打架,然後他就再也不跟我做朋友了。”

    媽媽又說“那你決定怎麼做?”

    尊重孩子的決定,鼓勵他往正確的方向去做。

    “那我是不是可以跟他一起玩玩具,可是如果他不肯怎麼辦?”

    媽媽親切地說“那你要媽媽為你做點什麼嗎?”

    對孩子提出的幫助父母要給予支援。

    “你陪我一起去”,媽媽便陪著孩子一起去到另一個孩子面前,兩個孩子又開心地玩在一起。

    回家的路上,媽媽親切的說“這樣的結果你開心嗎?”孩子笑著點點頭。“那以後在公共場合遇到自己喜歡別人也喜歡的玩具,還搶嗎?”“不搶,一起玩更開心。”

    當孩子犯了錯出現問題時,家長要尊重孩子循序漸進的引導,講一堆的道理都不如孩子自己講出來的一句話。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更重要。

    以上家長的教育方法,我們都可以學習,一步一步引導讓孩子講出的道理,會讓孩子更加受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格非、蘇童、餘華、洪峰、馬原為什麼被稱為先鋒小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