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夜聽風雨

    這是中央集權的又一次加固。皇權和相權之爭歷史上一直都有。三省六部隋就有,唐沿用,把相權一分為三,門下省,中書省和尚書省各承擔一部分相權,從而加固皇權。

  • 2 # 金思雲

    唐朝採用三省六部制

    唐朝官職品級,從上到下一共分為九品三十級。九品是最小的官職,反之一品最大。唐朝借鑑隋朝,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創於隋朝,完善於唐朝,此後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一般來說,三個省的長官都會被任命為宰相,除此之外,還有朝內參與重大事務的官員也會被封上宰相的頭銜。所以唐朝的宰相可能會同時有好幾位。

    唐朝官職體系

    唐朝的正一品官職包含了: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將(唐太宗李世民稱帝前的官職,之後不設)。不過,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或“三公”,多為大官的加銜,無實際職權。換而言之,唐朝時期的正一品官職雖然品級較高,但其實是一個虛職,或者說是一個榮譽稱號。在正一品之外,唐朝從一品則是: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

    唐朝的正二品官職來說,則包含了:尚書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職,後來此職長期空缺)、大行臺尚書令。而從二品則是: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護。

    唐朝的整個官僚體系分級大體如下圖:

    唐朝正三品是有實權的官職

    唐朝的一二品官職,大部分都是些“徒有其表”的虛銜,類似於現在經常頒佈的榮譽證書,沒什麼太大的用處。對於一般的文人士大夫來說,能到正三品其實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中書省最大的官叫中書令,武則天時期改為了鳳台;門下省最大的官叫侍中,武則天時期改為鸞閣。中書省是做什麼的呢?主要負責起草詔書,皇帝有什麼指意,說個大概,然後中書省的進行寫作,潤飾寫成聖旨;門下省負責侍從皇帝,所以這兩個機構就成了中央的決策機關,自然相當於宰相,這可是最大的文官!

    平章事就是平章軍國重事,也就是協助皇帝處理軍事方面的大事,他同中書門下一樣,都屬於正三品,所以狄仁傑的同鳳台鸞閣三品平章事,就是幫助皇帝處理一切事務,包括軍國大事的政策制定者,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官了!

  • 3 # 磨人的小妖精Lsx

    唐朝實行的是群相制服,只要是參知政事都是宰相,相當於現在的政治局常委了!至於說為什麼唐朝的宰相只是三品,那是因為太宗在做秦王時擔任過尚書令,天策上將那是正一品的官職,以後這個官職就沒有了,親王等授予二品,但沒有實際權利,不參政事。所以最有實權的就是三品官了!

  • 4 # 飛天ZY漫雪

    宰相,除了皇帝,的確稱的上是一人之上,萬人之下。其實在唐朝,李世民稱帝以後,就己經沒有了一品和二品官職了,最高也就三品而己,這就是唐朝只有三品宰相的原因。還有宋朝宰相是二品,明朝的是五品,不過明朝在轍銷中書省之前,中書省的左右丞相是正一品。所以,並非唐朝才有品相之分!

  • 5 # 丹語錄

    這的確讓人對唐朝的宰相肅然起敬。在中國歷史上,唐代宰相制度深受後人推崇。唐之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若得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知機務等名就是名副其實的宰相。唐宰相制度較之兩漢有很大發展,較之南北朝更完善成熟。高祖之世,是唐宰相制度形成階段,宰相風采已顯端倪;太宗至天寶之初是完善階段。那麼,唐朝宰相都有什麼樣的權力,他們對皇權有什麼的制約呢?

    皇帝廢立太子、皇后必先得到宰相的同意。

    皇帝詔令不經宰相即為非法。

    皇帝任命官員必須經宰相批准。

    皇帝繼承帝位的合法性須得宰相認可。

    形成“宰相五花雜判,天子劃日可也。”

    宰相實際權力極大,為了權力平衡,在其名份上則略遜一等,以三品為佳。而一品往往空缺,或者一品、二品則為榮譽職務,沒有實際權力。

     

  • 6 # 香圃茶餘飯後

    唐朝帝王時代靠家族打下來的江山,必然會有皇室家族政權的保護,那必然會把一品和二品留給自己的太子及親族人。換句話說,那時還存在著家族保護,所以也是世襲制的,但後來隨著新朝代的進步和不斷改革,因才施用更合理,所以後來才有一品的宰相

  • 7 # 在野武將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簡單說,就是中國的職官制度更加合理了。

    1

    秦漢時期,宰相是首長制、領袖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全權負責王朝各種事務。

    到了隋唐,宰相已經發展成委員制,更準確地說,三省長官都是宰相,一起組成一個委員會,協助皇帝處理日常事務。這樣一來,到了唐代,一品的三公,就只存名位;尚書省的左右僕射即從二品,門下省、中書省的長官只有正三品。

    許多學者進而認為,這說明——

    3. 封建君主專制不斷加強了。

    這個說法影響很大,甚至進入了中學歷史考試。但我個人認為,存在著很多問題。

    首先,漢代三公九卿一起議事的時候多得去了,天子加上近臣,也是一個委員會的形式進行決策。其次,委員會中也需要實際上的領導人,實際操作中,無論漢唐,還是看君相其人。最後,君主專制不斷加強的說法也很奇怪——難道秦始皇的專制還不夠強,還可以怎麼不斷加強?況且,戰國秦漢時期,職官制度剛剛發展起來,皇帝往往可以出於自己的意志任命宰相;到了隋唐宋,官員升遷的規則越來越複雜,即使皇帝用人,也不能不考慮資歷,某種意義上,皇權反而被納入到了職官制度的框架中。

    2

    言歸正傳,唐朝的宰相為什麼是三品呢?簡單說,就是職官制度不斷髮展、不斷合理化的結果。我們來想象一個場景:

    張三是一個三朝老臣,他一生為王朝做出了很多貢獻,但現在漸漸年力不濟了,但又還沒有到致仕退休的地步。李四是正值中年,閱歷豐富,才能卓著,而且精力旺盛,躊躇滿志。

    如果以漢朝的制度,讓張三、李四中的一個人來做宰相。這樣一來,皇帝就會陷入一個兩難的困境:如果讓張三做宰相,那年老的人佔據高位,有才能的人上不來;如果讓李四做宰相,那張三這樣一個三朝元老,反而要在一個新人手下做事。無論如何都不太合理。

    如果按照隋唐的制度,那問題就簡單多了。比如,張三可以領一個一品、二品的虛銜,實際的事情,交給三品的李四來做;這樣,既不虧待元勳,也可以讓新人有機會展現自己的能力。這樣一來,國家的中樞,既更加穩定,也更加高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時候是提高記憶力的黃金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