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麼得時候回來
-
2 # 別人都叫我知識小王子
出自《神童詩》,作者為汪洙,字德溫,寧波人。是北宋年間著名學者。《神童詩》一卷,舊傳宋代汪洙撰。 汪洙,字德溫,鄞縣人。元符三年(1100)進士,官至觀文殿大學士。其幼...後人以汪洙的部分詩為基礎,再加進其他人的詩,而編成《神童詩》。全書輯詩34首,皆為五言絕句。作為人生啟蒙的《神童詩》,集中體現在以14首《勸學》以及《狀元》《言忠》《帝都》等詩中。這些詩的核心是鼓勵兒童刻苦讀書,以便長大當官。把獲取功名、光宗耀祖作為人生最大追求,這反映了那個時代的讀書人普遍的思想形態、認識上的偏見與庸俗的人生態度,已很難得到今天讀者的共鳴。不過,對出生於古代的詩人,似也不必用今天的觀點過分加以苛求。至於詩中強調的“少小須勤學”“平生志氣高”,以及“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等,至今亦不乏借鑑價值。這類詩出於教化的目的,較少形象的畫面,而以議論為主,詩味較為寡淡。但是說理顯豁,語氣誠懇,易為兒童所接受,則是其長處。《神童詩》對後代知識分子的影響,也主要在這部分詩中。作為詩的啟蒙的《神童詩》,主要表現在後半部分由《早春》到《除夜》的16首詩中。這些詩描寫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景物的變異,以及人們面臨自然景物變化時心態的變化。與前邊的《勸學》詩不同,詩人不再充當說教者,而是自然的朋友,他以敏銳的感覺,發現了一般人尚未覺察的自然景物的微細變化,並且寥寥幾筆,即把這個季節的特點勾畫出來。如,用“一枝梅破臘”暗示冬去春來,用“柳色侵衣綠,桃花映酒紅”渲染盎然的春意,用“鶯花已半稀”點明暮春季節,均抓住了詩善於透過客觀景物的變化展示時間流動的特點。古老的中國文明的國粹就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信條。實際上在今天的中國,應該叫做“萬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的。古今的名言並不矛盾,因為,古人的“唯有讀書高”,是因為封建科舉制度下只有讀書人才可以做官的。讀書而未做官,是算不得“讀書高”的。科舉制度與封建社會一道解體了,現代社會出現了專職的“革命家”,他們才是現代官僚的來源。讀書人成為專家、學者、文化人,想當官並不容易了,兩者也沒有科舉制度下的必然聯絡了。因此,“與時俱進”,“唯有讀書高”應該改為“唯有做官高”的。
回覆列表
惟有讀書高明.柯丹邱《荊釵記.會講》:“世上萬般皆下品,思量惟有讀書高。”古人極端重視讀書,認為只此一條路才是進取之途,才是高尚的行徑;同時對於其他的行道都持輕視的態度。後用為重視讀書求學問之語。明.範受益《尋親記.勸勉》:“有人來就學,不肯好相交,只把傢俬來比並,不思量惟有讀書高。”其他 只有讀書以求進取,才是高尚的行為。明・柯丹邱《荊釵記・會講》:“世上萬般皆下品。思量~。”△褒義。多用於描寫讀書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