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雨鍋鍋

    不靠譜 我們開車的同時不是全神貫注只看前方的 我們也會摻雜一些別的想法 如果是意念開車,你除了開車任何一個別的想法都會讓你踏入萬劫不復之地,那種純粹得人只生存在想象之中。

  • 2 # 愛車大家說

    不靠譜,只說一點:

    駕駛員正在用意念平穩駕駛,突然前面有輛車強行併線超車,駕駛員受到驚嚇,憤憤的罵了一句:艹你大爺的,怎麼開的車,老子撞死你信不信。瞬間車輛加速,卒!

  • 3 # 擁護愛車

    意念汽車就是跟著人的思維走。每一位司機(甚至每一輛車)的駕駛風格、反應速度都會有不同,模擬汽車主要收集兩類收據:大腦對道路刺激的響應速度有多快,駕駛的實際流暢度。如果想提高駕駛體驗,二者需要協同,越協同效果越好。

    雖然目前還還是輔助駕駛,但對於無人駕駛汽車依然可以起到作用。在無人駕駛汽車上,駕駛過程中乘客可以與軟體交流。當乘客由某種想法預期,但事實並沒有發生,大腦會感受到“不一致”,這種訊號依然能夠被捕捉,進而影響車輛的狀態。比如當自動駕駛汽車正在提速時,如果Brainwaves感受到這種“不一致”,就會降低速度。

    當然,就目前的情況看,腦波輔助駕駛技術(Brain-to-Vehicle)的實際運用還相當遙遠,技術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獲得精準的EEG閱讀訊號是相當困難的事,Brainwaves戴在頭上也不舒服,難以長期佩戴。但是伴隨著腦閱讀技術的研發,在未來這些問題都有望得到解決。用意念控制汽車,聽起來很不靠譜。萬一,腦子有什麼亂七八糟的想法,汽車會怎樣操作呢?也許,這是不專業的想法。因為,實際上人腦車輛的區域是可以鎖定的,相當於把無效的訊號都過濾掉。好了,在這個前提下,如果真的實現Brain-to-Vehicle,我們會感覺到車輛就是肢體的延伸,因為植物性神經工作在前,汽車彷彿變成“肚子裡的蛔蟲”,總能提前完成我們要想做的動作,是不是很神奇?

  • 4 # 世通汽車專家1776

    若干年後實現全自動的無人駕駛後,也不會有意念駕駛。我們學哲學有一句話“有些事情不是隨著人的意志而轉移的”,就是這個道理!

  • 5 # 馬頭人車庫

    我是一個科幻片的忠粉,對於意念的強大力量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科幻電影給我們展現的淋漓精緻。事實上上個世紀的科幻電影裡的種種設想,如今的科技當真在一步步的實現,有機會小夥伴可以去體驗一下最先進的全套智慧家居,所謂的體感舒適恆溫,情緒監控釋放舒緩氣味,全自動廚房等等有意思的東西讓全自動的生活不再遙遠。回到標題中提出的靠意念行駛汽車,乍一聽似乎有些天方夜譚,但是凡事抽絲剝繭就會發現其中的奧秘,意念的力量實則不可小覷,這個問題我們得從更深層的原理上來分析。

    操作行為的本質

    今天要探討的問題是意念能否控制汽車,“操作”二字的本質其實並不複雜,就是將人的思想轉化成動作的過程。我想吃飯是一種思想,至於是點外賣還是買菜做飯是經過思考後的動作。回到駕駛這件事上來看:司機對汽車的駕駛操作,本質上分為以下三個環節。

    第一環節:大腦控制手和腳的各種動作;

    第二環節:手腳控制各個操作部件(方向盤、油門踏板、剎車踏板、檔杆等等);

    第三環節:操作部件控制汽車機械動作(輪速和方向)。

    大腦控制行為,行為操作部件,部件控制汽車,完成了3次傳遞之後,駕駛行為便完成了。人類的思想最終轉變成了空間上的位移。有些賽車手被譽為“人車合一”,其實指的就是它既對一臺車的原理結構充分了解(第三環節),又可以熟練對車輛進行操縱(第二環節),又具有近乎於本能的肌肉動作(第一環節),因此可以變相地達到“意念開車”的效果。

    過去汽車控制系統的發展主要在第二、三環節

    上文中我們把駕駛操作分成了三個環節,小夥伴們記牢了,下面我們還會提到。早期的汽車是純機械結構,電子化程度很少,因此車上的每一個操控元件背後都有一套物理上的硬連線。舉幾個例子:

    1、油門踏板背後連線的是一根金屬拉線,用來拉動節氣門翻板,控制它的翻開角度,從而控制吸氣。

    2、剎車踏板背後連線的是一個活塞,用來給剎車泵加壓。

    3、方向盤背後連線的是齒輪蝸桿,直接將縱向的旋轉轉化成橫向的移動,扯動車輪轉向。

    後來隨著機電一體化和資訊科技的發展,汽車上集成了越來越多的電腦、感測器、網路系統,很多原本屬於第二和第三環節的工作就變得更加先進。

    這裡舉幾個例子來說明第二環節的變化。比如汽車上出現了自動變速箱,就取消了離合器踏板,手檔杆也簡單了很多,這樣就解放了司機的一隻腳和一隻手。再比如感測器技術的成熟,出現了自動雨刮、自動大燈等等,司機就不需要在開車的時候還兼顧那麼多瑣碎的操作。又比如自動化技術的發展也讓很多人為動作變得簡單,人們可以輕鬆使用自動升降玻璃、自動座椅調節和自動後備箱開關等等。

    還能夠舉幾個例子看看第三環節的變化。隨著電機技術和汽車CAN網路技術的發展,汽車上很多操作部件已經由原來的取力功能轉變成了感應功能。比如油門踏板只是一個感應駕駛者踩油門深度的感測器,節氣門由電機去控制翻板,包括噴油系統也不再是靠物理特性控制的化油器,而是電腦控制的噴油嘴。總而言之,在第三控制環節中,智慧的電腦在一點點取代笨拙的機械結構。

    “意念汽車”指的就是跳過第一控制環節

    第一控制環節指的是人類的大腦控制四肢,如果可以將這一步驟直接跳過,就相當於讓人的大腦直接與汽車的控制接收器連線,用意念控制汽車行駛,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人車合一”。在很多科幻作品中已經有類似的暢想,比如《環太平洋》和《EVA》中對機器人的操縱就是直接將接駕駛者的腦電波與機器人相連,大腦跳過了肌肉,直接將意圖傳送給電腦,然後再由電腦操控機器。

    看到這裡,好像覺得其實沒那麼複雜是嗎?實際上這樣操作的技術瓶頸並不在汽車本身,而是人類腦電波如何具象化的變成傳輸訊號給汽車電腦。而如果解決了人腦電波訊號準確傳輸的問題,不僅僅是用意念駕駛,我們幾乎可以用意念操作所有的東西,真正智慧化的時代來臨了。

    綜上所述,用意念控制汽車這個設想是絕對靠譜的,並沒有什麼天方夜譚。不過至於什麼時候能夠出現在市面上,那還要看科學技術什麼時候能夠有更大的突破,也許這天不會太遙遠,如果有生之年可以見到,我想我肯定會是去試駕的第一批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適合作為第一次出國的目的地麼?